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章立足数实融合背景,将共生理论引入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在深入阐释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1—202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对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化、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间存在持续稳定的共生条件与融合基础,其融合发展的共生系统由共生条件、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共同构成,其融合共生模式主要表现为以高新技术牵引为动能的内源互惠型融合共生模式和以产业链和产业功能拓展为导向的嵌入一体化融合共生模式。(2)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历程呈现动态演进特征,主要经历了4个融合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以资源管理为重点),第二阶段为初始期(以产品服务为主线),第三阶段为变革期(以市场需求为平面),第四阶段为重构期(以产业转型为主体)。(3)2011—2020年,31个省域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呈现梯度差异特征,形成了“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空间格局,且...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产业共生的视角,对金融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共生演化关系进行系统考察与分析,在探索二者共生演化的机理和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金融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共生演化发展的Logistic模型,并利用我国1995—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二者共生演化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本文提出的分段时间叠加Logistic共生演化模型能精确描述中国金融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共生演化过程,并且二者属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演化模式。鉴于对称互惠共生演化模式具有最大的共生能量,本文最后提出了我国金融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对称互惠共生演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军民融合新创企业是推动我国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军民融合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丰富的异质性资源,可以有效促进军民融合新创企业成长。借鉴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以关系深度、关系广度、关系高度为代表的军民融合社会关系网络、耦合共生与军民融合新创企业成长理论模型,通过对收集的304份军民融合新创企业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军民融合社会关系网络对军民融合新创企业成长具有正向影响;耦合共生在军民融合社会关系网络与军民融合新创企业成长间发挥中介作用;创业导向显著调节耦合共生与军民融合新创企业成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军民技术协同创新、市场需求、产业外部性及区域政策等因素对湖南省军民融合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对湖南省军民融合新兴产业发展3种主要模式:军工依托型、民口嵌套型和军民共生型进行案例分析,提出湖南省军民融合新兴产业仍需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牵引并举,夯实军民融合技术基础,从而推动湖南省国防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是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内在动力。基于国际比较视角,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法律政策保障等方面比较美日德等发达国军民融合型协同创新体系发展情况,构建我国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探讨“国防需求拉动”、“民用需求拉动”和“科学研究推动”3种动力机制下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维护国家安全和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界限的日渐模糊,技术创新活动交叉融合已成为科技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指导下,技术融合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技术的本质是知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技术融合实质上是技术知识创造、转移与价值应用再现的过程。从知识创造理论出发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技术融合模式及其选择问题,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和AHP法构建融合创新模式选择模型,旨在为军工、民用企业等技术主体选择技术融合模式、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军民融合"战略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入手,通过归纳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基本情况,剖析了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构建了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中介和金融机构为沟通桥梁和资金保证、大学和科研机构为研究支撑的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同时提出在产业经济学视角下,创新体系的构建要考虑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布局等基本要素,以走出一条军民融合高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是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内在动力。基于国际比较视角,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法律政策保障等方面比较美日德等发达国军民融合型协同创新体系发展情况,构建我国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探讨"国防需求拉动"、"民用需求拉动"和"科学研究推动"3种动力机制下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9.
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以特色产业为载体,并围绕核心产业,构筑分工协作、互惠共生的产业生态链系统。通过对濮院时尚小镇的调查研究,从产业生态链构建视角,分析了当前时尚小镇建设的有利条件与面临的挑战,从加快核心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延伸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完善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濮院时尚小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作为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在推动军民两用知识创造和技术溢出、吸引军民高端要素集聚及聚合区域创新动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梳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基于“空间—政策—技术—产业”4个维度分析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内在机理,提出完善基于系统耦合的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政策制度体系,构建基于区位优势的军民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形成基于完整价值链的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形态以及构建基于军民协同创新的区域创新网络等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路径,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工业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4—2020年中国11大军工集团财务报表数据,从企业微观角度出发,运用LP方法计算国防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国防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增长率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但低于高技术产业增速,说明国防工业技术进步比较明显,但进步速率还不够高;各细分军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电子工业和船舶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值比其它军工行业高。收敛性分析表明,国防工业中,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企业对较高企业具有追赶效应。建议军工行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重点扶持技术发展相对缓慢的行业,促进军工行业协调发展;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先进民用技术转军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对2015—2020年中国内地107家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基于军民融合企业专利数据构建技术多元化、发明者网络嵌入(结构洞和网络密度)等指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实证分析技术多元化、发明者网络嵌入及两者交互作用、结构洞与网络密度的互补关系/平衡关系对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多元化、结构洞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网络密度及其与技术多元化的交互作用对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网络密度和结构洞的互补关系会抑制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但两者在军民融合企业内部的平衡关系能够促进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3.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是发达国家国防工业发展的普遍做法。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学界尚未就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依据学界对国际化和军民融合发展的理解,界定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将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基本路径区分为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揭示军用民用产品跨国贸易、军民品跨国研制生产、军事民用领域跨国投资、军民领域跨国经济合作、军民标准运用跨国对接、军工民用企业跨国联盟等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内涵机理。推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国内外军民两种资源优势、发挥国内外军民两个市场作用,从而加快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高国防工业发展质量效应。  相似文献   

14.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是发达国家国防工业发展的普遍做法。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学界尚未就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依据学界对国际化和军民融合发展的理解,界定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将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基本路径区分为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揭示军用民用产品跨国贸易、军民品跨国研制生产、军事民用领域跨国投资、军民领域跨国经济合作、军民标准运用跨国对接、军工民用企业跨国联盟等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内涵机理。推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国内外军民两种资源优势、发挥国内外军民两个市场作用,从而加快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高国防工业发展质量效应。  相似文献   

15.
西部装备制造业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产业形态,其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与制造业相伴而生的产业,其产业空间集聚对促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以西部装备制造业为例,基于2003—2014年西部1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空间相关性显著,西部军民融合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依赖性;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③外商直接投资、国家资本占比、信息化水平正向影响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引导西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可以作为促进西部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改革之路经过了从"以军带民""、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的转变历程。回溯历史对于更深刻地认识、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激发军民融合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效应,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在分析军民融合影响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理论机制和约束环境的基础上,将创新要素分为创新资本和人才两个维度,使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对2007—2018年中国209个军工上市企业的省域整合面板数据进行GMM估计,得出以下结论:①推进军民融合能够通过改善区域内创新资本与人才配置状况,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效率;②推进军民融合能改变创新要素的空间竞争格局,在邻近与技术相当区域间分别通过相邻互补和互动交流提升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效率;③主体协同环境对军民融合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效应存在约束作用:硬环境和软环境优势分别增强了军民融合优化创新人才与资本配置的直接效应,且硬环境和软环境优势区都能通过地理上邻近交流或技术上强强联合显著增强军民融合创新要素空间配置效应。但协同环境劣势区推进军民融合对创新要素空间配置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甚至会抑制区域内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8.
以数字经济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是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智能化模式转变、数量型增长模式向质量型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采用2013—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在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但随着时间推移,影响效应趋于减弱;数字经济发展会强化企业家精神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的边际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和行业异质性,东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更能有效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企业家精神、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