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进入壁垒使得新进入市场的厂商必须承担一些在位厂商并不承担的成本。在位厂商有意识地利用低价格、过度生产能力设计、“抢占”手段等战略行为来构筑战略性进入壁垒。应对战略性进入壁垒,我国企业可采取协同竞争策略、产品差别化策略、利用“搭便车”效应和垂直约束策略。  相似文献   

2.
胡志刚 《经济与管理》2010,24(10):10-13,18
进入壁垒是新厂商进入特定产业(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它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传统产业经济学研究的进入壁垒一般基于厂商的非对称优势壁垒(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或制度性壁垒(如政策、法律等)。但是,在高度市场化和宏观产业政策一定的条件下,非对称优势和制度性因素都无法真正成为阻碍厂商进入的壁垒。在消费者选择条件下,由品牌构筑起的进入壁垒将成为厂商竞争最重要的壁垒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性玉 《经济管理》2006,(16):92-95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蓝色壁垒已日益成为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为了减少、消除“蓝色壁垒”的不利影响,我国必须尽快与国际通行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相衔接。而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经济优先认可委员会制定和推动的SA8000标准认证正是我国出口变壁垒为通途的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进入壁垒使得新进入市场的厂商必须承担一些在位厂商并不承担的成本。广告的竞争性使得在位厂商可利用广告形成进入壁垒。这些进入壁垒主要包括产品差异化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和广告“抢先”所形成的进入壁垒。为应对这些进入壁垒,我国企业可采取广告的“确定性指向”策略、人无我有策略和强势品牌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产业组织的视角,利用2001~2005年我国A股审计市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进入壁垒、生产能力扩张这两种竞争因素对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后证券审计市场政策性进入壁垒提高后,短期内证券审计市场价格竞争有所削弱。但在长期,外生的需求增长导致各事务所生产能力快速扩张,使得市场竞争加剧。从整个研究时期看,进入壁垒提高带来的减缓竞争效应仍大于生产能力扩张带来的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6.
田圣炳 《生产力研究》2007,26(12):110-111
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原产地效应的形成机理,认为在消费者不熟悉某国的产品的条件下,原产地形象能够充当一种光环,通过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属性的信念,进而影响到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国际营销商应当利用原产地形象的光环效应,实施相应的营销策略,以降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无形壁垒。  相似文献   

7.
沉没成本是产业演化理论中决定市场结构的外生变量,行政进入壁垒是中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特有的产物.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4-2007年的微观数据,从行政进入壁垒的视角分析了沉没成本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沉没成本降低带来的价格效应大于选择效应,即沉没成本的降低提高了市场竞争程度,但行政进入壁垒的存在会抑制沉没成本对市场结构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朱仁宏  袁伦渠 《技术经济》2006,25(10):68-70,92
在我国培训市场上,培训学校无论在其成立,还是随后的运作上,都应该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规定,应该站在长远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而不是短期的高收益。专业化教学才能造就培训市场竞争的优势。专业化的内涵是专业、精益、富有特色,外延是全面地、深入地、持续地体现品牌效应。我国应试培训产业在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培训学校必须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形成经济规模壁垒,必要资本壁垒、资源占有壁垒或是产品差别壁垒,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产业进入与退出成本,连锁经营的规模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际贸易中有一种新形式的壁垒——专利壁垒正在逐渐形成,并且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呈现包围的趋势。发达国家利用专利设置了一道道贸易壁垒,一方面抵御了中国产品的进入,另一方面使他们的产品通畅地进入中国市场。认识和应对好专利壁垒,打好专利战,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平台型企业跨界进入新领域并进行颠覆式创新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趋势。平台企业具有大规模用户资源、跨市场网络效应、先进创新模式等优势,因此其跨界创新行为与传统后发企业创新行为相比有特殊之处。通过建立数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与传统后发企业类似,在位企业拥有的用户安装基础和产品网络外部性仍是平台企业跨界经营与跨界创新的阻碍;与传统后发企业不同的是,除市场突破战略外,技术创新突破战略也对平台跨界经营和跨界创新具有推动作用;平台企业拥有的大规模用户资源、跨市场网络效应以及先进创新模式均有利于提高其跨界产品创新程度。  相似文献   

11.
陈鹏  郑翼村 《时代经贸》2006,4(10):25-26
目前,我国关于艺术品拍卖市场方面的研究及论述相当缺乏、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所提供的市场结构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我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及其与专业化经营的关系,提出专业化经营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钟会辑 《大陆桥视野》2005,(5):M064-M064
贸易壁垒是一国为保护本国产业,通过设置障碍,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一种贸易救助手段。近年来,中国产品屡遭国外贸易壁垒,去年全球每7个贸易救助措施中,就有一个针对中国。日本政府多年来通过进口配额、批准及原产地限制措施,只对韩国紫菜开放市场,不让中国紫菜进入。  相似文献   

13.
寡头垄断是广泛存在于各大行业中的一种市场结构,而广告作为新时代的产物,能够通过传递产品差异化信息来增强其他厂商的进入壁垒,因此,也是各大厂商最常采用的一种非价格竞争手段。寡头企业实施广告策略,更能有效地阻断其他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巩固自身垄断地位。为此,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斯坦伯格模型,对双寡头垄断厂商的广告行为动机及广告的壁垒效应加以阐释,就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我国乳业1998~200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检验我国乳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程度,并就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在要素层面的相互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内部效率对产品差异和进入壁垒具有负面影响;配置效率对产品差异具有正面影响;技术进步效率对产品差异和进入壁垒具有负面影响;而规模结构效率对市场结构各个指标都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加入国有产权结构变量后,内部效率指标与产品差异和进入壁垒之间没有表现出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将使产业组织的分析范式更加完善,并进一步对促进企业的改革和优化产业的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开发网络效应新产品的创新企业实施合作竞争战略的动机和条件,发现网络效应强度、创新产品与模仿产品的质量差异使得创新企业有动机实施合作竞争战略,创新企业和模仿企业的边际成本则决定了模仿企业是否有动机生产模仿产品和愿意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建筑业具有典型的分散型产业组织特征,市场集中度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进入门槛较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必要资本量、绝对费用等结构性进入壁垒没有起到限制企业进入的作用,而企业资质管理作为一种市场准入制度,虽然构成了建筑市场最主要的进入壁垒,但在等级设定、专业划分等方面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长期来看对于抑制过度进入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17.
王华  金明浩 《生产力研究》2023,(10):118-125
本研究以案例研究国际贸易壁垒中的知识产权壁垒形成和类型,以及如何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研究将国际竞争力依据来源不同划分为技术控制、市场控制、政策控制三种类型,进而传导给国际贸易中技术控制型、市场控制型和政策控制型的知识产权壁垒。从访谈、观察和公开数据分析出内因、外因,采用解释方法和跨案例研究链接案例材料与分析找出理论问题的原因。研究发现:技术屏障型的国际知识产权壁垒主要体现在专利创造能力不足,配置的资源不够;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不足影响了创造能力,缺乏差异化的专利战略。市场控制型知识产权壁垒的起因与案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集中从捕获市场需求、建立研发项目,延续到产品生产、技术实现,综合外部资源构建企业能力不足。应对政策控制型知识产权壁垒未能充分考虑产业集聚效应,发挥协同运用能力。最后,研究提出应对产业共性问题的企业知识产权能力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试论知识产权壁垒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面临的知识产权摩擦日益增多,文章通过各种数据、案例,探讨了知识产权壁垒的多种表现形式,分析了由知识产权壁垒所带来“超绝对利益”,并以市场竞争、市场结构和社会价值观为基础点和出发点.力求澄清过度保护所引发的各种效应。  相似文献   

19.
商业广告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历来存在两种争论:广告通过信息传递功能向市场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产品来促进市场竞争;广告通过规模经济进入壁垒、产品差别化壁垒和品牌效应壁垒促成垄断。以中国房地产业为例,在对广告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关系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选取2000_2012年中国房地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广告投入强度对中国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产生不强烈的负效应的结论。最后提出应积极协调广告投入与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之间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蓝色壁垒与企业蓝色经营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蓝色壁垒已日益成为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文章在阐述蓝色壁垒的主要内容和产生背景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蓝色壁垒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企业应对蓝色壁垒的蓝色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