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城镇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设施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甘肃省1996年和2009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GIS技术,运用空间聚类法和空间自相关对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及分异进行分析。甘肃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化综合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呈现强集聚分布格局。两时期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始终未改变。区域发展条件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是甘肃省城市化综合水平空间分异产生和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孙海燕  刘贤赵  王渊 《经济地理》2012,32(11):20-26
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大规模开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日益凸显。以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东营市和滨州市为例,探讨近10年黄河三角洲经济与生态要素的时空演变,并运用协调度模型对黄河三角洲经济与生态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两市经济实力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两市经济与生态要素相互作用整体趋好,大部分区县处于中级协调发展型水平,但区县间也存在经济与生态要素及相互作用时空演变复杂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京津冀150个县市单元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多指标评价体系、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及耦合协调分析的方法,对京津冀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集聚模式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探索了城镇化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提出如下结论:(1)市辖区的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未来发展应当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着重解决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及居住质量问题;(2)县域地区土地开发潜力巨大,但开发动力不足,应当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各县域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培育具有内生比较优势的产业,主动承接京津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与土地建设;(3)促进京津冀内部的交通一体化和公共基础服务均等化,促进京津冀资源要素的自由流转和市场一体化,减少京津对河北以及市辖区对县域的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城镇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认知黄土高原城镇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响应格局,是构建可持续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格局,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基于1992—2015年的夜间灯光数据和生态环境要素数据,采用统计分析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与生态环境响应格局。结果表明:①1992—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化空间扩展显著,城镇化核心区与边缘区社会经济活动密度逐渐增大,总体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县域城镇化在地理空间上呈现"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城镇化热点区和次热点区集聚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和东部地区。②区域灯光强度与NDVI和生态价值同步上升是黄土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趋势,但灯光强度显著上升的城市群地区和能源开发区的NDVI和生态价值出现下降趋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③黄土高原城镇化过程中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客观需求,可能促使区域加强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重心分析模型和地理统计法,在综合分析城镇化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问题的基础上,将情景分析法运用到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研究了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问题。结果显示:以"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为核心目标,以情景分析法为基础,构建了"时空演变特征→存在问题总结→情景优化模拟→发展战略选择"的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逻辑路径,并成功运用到吉林省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实践中。通过情景构建、分析与评价,最终提出"强化中部、发展组团、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吉林省空间发展战略和区域城镇化发展导向,构建"一群三团四轴"的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即以中部城市群为核心,以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通白城镇组团和西部白城城镇组团为支撑的城镇化主体发展形态,以哈大轴、图乌轴、东部沿边轴及南部门户轴为发展主轴的区域联动发展轴带格局。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县域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其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在我国中部地区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县域城镇化空间发展往往与经济空间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湖南省2001-2010年城镇化率数据,运用传统统计方法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ArcGIS和GeoDA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探索湖南省县域城镇化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0年间,湖南省县域城镇化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现先缩小后增大的趋势,地区空间分异比较明显;在演进的时空格局上,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差距稳中有降,长株潭高值区逐渐形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格局的相关性,可以看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区域,经济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在经济后发地区则不然.最后提出湖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带动策略,以期对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的中部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地关系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数学模型与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人地关系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变动特征基本一致,区域开发强度指数由0.277增强为0.834,资源环境水平指数由0.102提升为0.866,人地关系协调度基本在0.903以上,处于高度协调状态,耦合水平不断提高,但处在耦合状态的初级水平;2区域开发强度对资源环境水平的影响始终表现出正响应,响应度指数介于0.0510~0.0568之间,表明黄河三角洲区域开发模式正在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但也应注意到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面临诸多资源环境新问题和约束性条件;3经济发展、开发效率、产业结构、市场发展、环境规制、外资利用等因素是促使响应度演变的核心影响因素,影响系数介于0.0457~0.0526。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区域资源的优势,又要考虑其环境承载能力。作为资源富集但生态环境脆弱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其资源因子和环境因子在区域生态系统效益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选择高效的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成为加快黄河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本文从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加快该地区高效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的五点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志新  薛翘 《经济问题》2012,(4):126-129
黄河三角洲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全面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优化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增强黄河三角洲地区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无论是利用相似系数、区位商和差异度指数分析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产业发展,还是通过结构差异度指数测算该区域产品生产,均可得出"差异度系数较低,产品相似度较高",即黄河三角洲区域内产业同构现象较为显著。因此,转变地方政府观念,建立区域政府协调发展机构,推进区域企业一体化发展等措施将有助于黄河三角洲产业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清代湘鄂西山区的经济开发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清一代,曾是中国社会经济开发在空间上大扩张的时期。由于受时、空社会诸因素的影响或制约,被开发地区在开发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开发所形成的经济、社会格局对此后的经济、社会进程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至今仍隐约可见。考察这个时期被开发的各地区及其相关因素,可以为本地区及类似地区、待开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历史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空间拓展、发展功能转换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空间结构因城市增长的空间异质性而发生动态演化,多中心化发展趋势日渐形成,直接推动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影响经济绩效。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典型区域,已呈现出多中心化发展特征,对城市群系统层级体系演化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构建多中心性指数,衡量城市在城市群系统中的中心度,并在此基础上考虑空间效应的交互影响,探讨多中心化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多中心化发展显著促进长三角城市经济绩效提升,而且首位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着异质性、非线性影响,与其自身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具有差异化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常新锋  管鑫 《经济地理》2020,40(3):185-195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效率的研究对于协调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基于2003-2017年长三角26市的面板数据,以改进的熵权TOPSIS计算新型城镇化水平,通过随机前沿模型量化生态效率,运用空间混合模型分析其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效率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生态效率较低的城市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②较高生态效率的城市分布格局呈"Z"型集聚,长三角城市群已由中等效率主导阶段向较高效率主导阶段转变。③长三角各省市均达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二次关系的拐点值,另外,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引入外商投资、以技术推动经济转型能有效提高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省的东北部,是胜利油田所在地,是我国唯一一个尚未全面开发的大河三角洲。与国内其他两大大河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较晚,再加上黄河泥沙的淤积和海水倒灌,土地沙化、盐碱化现象十分严重,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生态环境很不理想,无法进行大规模、常规式开发,只能另辟新径,探索一条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己任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后来,随着时光的推移,建立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思路渐渐清晰。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便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际上,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不仅关系到黄河三角洲自身的崛起,而且还影响着山东半岛、环渤海湾经济圈及其整个黄河流域发展进程。在此,不遗余力地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确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县域尺度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990—2007年的长三角各个城市市区、辖县人均GDP及其增长率的统计数据,运用GeoDA及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一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且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而相对差异则呈现剧烈波动,相关性不显著。上海仍是长三角的绝对中心,多极带动的格局尚不明显;在经济空间演变的过程中,除地理因素外,行政因素如国家战略的实施和行政区划调整等,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6.
作为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点,黄河三角洲的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作为最后一个尚未全面开发的大河三角洲,与其他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不仅起步较晚,实力较弱,而且中心城市建设也不尽人意,直接制约了黄河三角洲的崛起进程.在此,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地处黄河入海口及其胜利油田所在地的东营市还只是一个新兴的中等城市,现有的经济实力还远不可与上海、广州等大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相提并论,无法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经济龙头带动整个黄河三角洲的崛起与振兴,对黄河流域的辐射更是无从谈起.可见,加快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建设确实任重而道远,这不仅是加快黄河三角洲崛起的核心所在,而且对于未来的黄河治理及其黄河流域的崛起与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发展成为目前我国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支撑。首先从科技角度提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科技"发展特色的战略基点:"技术-科学"和"技术-工程"双驱动策略。然后在对国外创新战略概述和国内区域创新驱动分析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区域发展创新三螺旋创新主体理论,基于技术科学的创新驱动模式理论提出了以体制改革为动力、政产学研合作为界面、科技创新平台为引擎的黄河三角洲创新驱动战略框架体系。并结合黄河三角洲科技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省的东北部,是我国唯一一个尚未全面开发的大河三角洲.由于自身成陆时间较晚,整个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再加上以石油为主体的工业污染的屡禁不止,开发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不言而喻,并由此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继2009年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2010年,国家发改委又批复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加快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是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保护自身及渤海湾生态环境、确保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北翼外商投资的特点与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施倩  宁越敏 《经济地理》1996,16(4):27-31,10
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取得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其中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上海市和江苏省沿江7市为基本研究范围.着重探讨外商在本地区投资的特点.并分析它对经济增长、经济运行效益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以“新城市化”为特征的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