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我国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构建,以完善我国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保护的效率和效果。研究表明,中国耕地保护是包含保证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稳定、保持生态安全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目标体系。耕地保护的内容不仅包括耕地数量保护和耕地质量保护,还包括耕地空间保护和耕地环境保护。构建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需要完善耕地动态监测及耕地保护监督制度、培育耕地保护文化、建立部门联动管理制度、完善耕地保护的委托代理机制、完善耕地保护考核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建立用地者节约集约的信用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方政府耕地保护事业的绩效审计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探究审计在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绩效中的运用,为丰富和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提供新的视角。研究方法:公共受托理论与审计学相关理论。研究结果:(1) 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绩效不只体现在数量规模的能控性方面,还体现在耕地保护资金的使用情况、耕地保护中的区域公平情况、耕地保护行为的守法情况等方面;(2)地方政府保护耕地实质上是履行其受托责任,地方政府耕地保护事业的绩效审计就是对其履行受托耕地保护责任绩效的一种审计;(3)基于公共受托责任构建了地方政府耕地保护事业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事业的绩效审计制度安排可以最大程度地显化委托人的监督权力,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增加代理人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3.
从土地违法问责制提出,到今年7月7日的首次问责,土地管理行政问责可谓步步艰辛。虽艰辛,但这条路值得走下去。为了促进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日臻完善,相关部门一直在不断探索创新。自2010年起,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与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联合成立土地违法问责制与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研究课题组,深入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课题组已取得初步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对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土地违法问责制与共同责任机制以及构建土地管理新格局,将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刊将对此进行连载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通过对全国31个省地方政府耕地保护义务量测算结果分析,构建耕地保护对策,以期为强化地方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采取情景分析法,按照情景分析——态势评价——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测算各省在不同情境下的2030年政府耕地保护义务量,并针对分析结论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1)通过与中国2020年耕地保有量对比分析,8种情景下,2030年的国家耕地保护义务量基本可以满足需求;(2)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基本无法满足各省自身粮食需求,中部地区可实现供需平衡,并略有盈余;(3)东部与西部粮食需求无法实现的原因有差异,中部地区应成为中国耕地保护重要区域。研究结论:对三大经济带应采用差别化的耕地保护政策。东部地区应以调整粮经比、加大耕地利用强度为主要对策,中部地区应以加大粮食直补和建立东、中部直补途径,西部地区则以提升耕地质量为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年来土地质量变化的概略判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了解和整体判断中国近年来土地质量变化态势。研究方法:依据全国农用地(耕地)分等成果中的自然等评价成果,采用自然等别赋值的替代方法,并辅以中国主要耕作土壤类型区土壤肥力等级变化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1)大规模生态退耕退掉了大量低等劣质耕地,其数量远大于同期建设用地占用的优质耕地;(2)土地整理提高了部分耕地的质量,农业耕作改良措施总体上提高了土壤肥力,使全国耕地总体质量略有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研究结论:在强调保护耕地面积的同时,应更重视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生产能力,建立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保育、提升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提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几点思考,为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实证调研法。研究结果:(1)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着世界范围的产业转型与转移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发展用地紧缺的挑战,应从产业选择着手,尽可能降低土地资源的高成本投入。同时,强化优化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模式;(2)经济发达地区优质耕地剧减,加强对现有优质耕地的保护成为土地利用战略抉择的重要方向;(3)为保障土地生态安全,建议利用生态指标进行土地资源宏观调控,以此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控制区域建设用地总量;(4)改革土地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及财税制度,构建地方政府保护耕地、高效利用建设用地的长效机制。研究结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优质耕地保护力度、促进土地生态建设、加快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未来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提出保障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专家咨询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增大、耕地保护缺乏长效机制、粮食生产致贫影响种粮积极性、提升耕地综合产能的投入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成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结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是实现耕地保护由数量管控向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的重大转变。具体包括:(1)转变耕地保护思路,丰富粮食安全内涵;(2)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增强耕地保护积极性;(3)全面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产能;(4)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比较效益;(5)探索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打造绿色粮食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耕地质量保护中农户的认知及其行为决策响应程度,揭示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为引导农户合理利用耕地和构建耕地质量保护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农户调查法、统计学分析法、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1)在耕地质量保护认知方面,大城市郊区农户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对于耕地质量保护前景预期较低;(2)在行为决策响应方面,农户已经开始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但仍需要相关部门的合理引导,总体行为决策响应得分不高;(3)对耕地质量保护政策认知与意愿是影响其行为决策响应主要方面,不同区域在影响因素和程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对于大城市郊区的农户,政府应该从改变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的悲观预期、引导农户合理选择保护性耕作方式和鼓励土地向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流转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  相似文献   

9.
我国耕地保护已进入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新时期,如何开展耕地生态保护与补偿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耕地保护和补偿的做法可以为我国相关工作提供借鉴。文章介绍了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宏观框架、耕地保护与补偿主要做法,分析了其主要优势和先进性,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1)强化理论研究,构建目标导向体系;(2)构建科学易操作的指标体系和实施规范;(3)统筹各类土地整治项目,科学开展耕地生态建设;(4)构建农田基金,统筹农业生态保护;(5)统筹补偿、激励、支持措施,完善耕地生态补偿体系。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在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法,揭示2005—2013年龙泉驿区耕地非农化空间过程和规律,并通过非农化重心曲线分析其空间扩散路径,从而为耕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借鉴。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空间数据挖掘、GIS空间分析、重心模型等数学模型方法。研究结果:(1)龙泉驿区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较为明显,集中分布在西部平原的城镇周边及主要交通干线附近区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但2009—2013年与2005—2009年相比,这种不均衡性有所减弱;(2)以耕地非农化指数为等级划分标准的高等别非农化区的行政村集中分布西部平原城镇周边区域,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但2005—2009年与2009—2013年不同等级耕地非农化区数量关系及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3)2005—2013年不同等级耕地非农化重心呈现出由高到低从城乡结合部外围区域向城镇中心回旋的趋势,以2005—2009年为基础,2009—2013年高等级耕地非农化重心向西移动,而低等级向东移动,耕地非农化总体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1861.32 m。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较好揭示了2005—2013年龙泉驿区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及其空间扩散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能为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忠县农户调查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需求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从意愿角度揭示农户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需求的影响因素,为构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提供建议。研究方法:农户调查法,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户经济补偿需求意愿存在较大差异;耕地利用比较效益、家庭人口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耕地保护意愿指数、经济补偿期望值、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户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需求影响显著。研究结论:构建重在保障农户权益的经济补偿机制势在必行,必须从补偿区域、补偿对象、补偿运作、补偿来源等方面创新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耕地保护补偿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保护补偿中的价值分配调整,为补偿标准核算和补偿模式设计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建立补偿机制的原因,耕地保护补偿是通过重新调整耕地价值分配、使耕地价值的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其基本思路是"公平优先、效率跟进"。研究结论:根据福利经济学的边际生产率分配论以及外部性内部化的基本原理得到耕地保护补偿的三大基本条件,确定补偿提供者和接受者的依据是外部性的提供或接受情况;耕地保护主体的机会成本损失是补偿额的下限,而耕地为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正外部性价值应是补偿额的上限;应根据各地的占地压力实际进行梯度化补偿,对占地压力过大或过小地区进行补偿是不经济或没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耕地保护中农户行为国内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有关耕地保护中的农户行为研究。研究方法:文献比较法。研究结果:从耕地与农户间的关系、影响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因素、影响因素驱动下的农户行为结果和激励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与分析。研究结论:正视农户行为对耕地保护十分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必须认真对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农户及其行为。  相似文献   

14.
美国农地保护方法及其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探讨美国农地保护方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研究方法: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中国现行农地保护政策存在不足。美国农地保护的启示:(1)农地保护目标应包括保证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发展、环境、城乡土地的合理利用,实现数量、质量、生态的综合保护;(2)发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地保护组织和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农地的保护和保持;(3)完善法规调控体系,改革政府参与方式,减少土地套利,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引入市场激励机制,根据地区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实行差异化方法。研究结论:美国农地保护目标、管理体系及具体方法等对中国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确定省际间可比的折算系数的方法,为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补充耕地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以全国农用地分等汇总成果和各省(区、市)按等折算工作为基础,以标准粮产量为依据,根据农用地利用等别——标准粮产量对应关系,测算出省际间可比的等级折算系数,并以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模拟了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占用耕地,黑龙江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方法。研究结论:通过省际间的补充既可以缓解后备耕地资源紧张省(区、市)补充耕地的压力,又可以给予欠发达的、以农业为主的省(区、市)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的资金保障,是当前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补充耕地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都市边缘区基本农田功能特点及划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目的:与传统的耕地保护相比,大都市区域的耕地保护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大都市郊区的优质耕地被建设用地占用的速度和可能性最大,如何保护大都市区域的耕地、如何规划大都市郊区基本农田已成为耕地保护研究的热点。研究方法:从大都市郊区基本农田的功能入手,详细论述基本农田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研究结果:对不同级别的行政主体对基本农田的认识和关注焦点进行了分析;结合不同行政主体关注的焦点和对基本农田功能的侧重,综合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生态和稳定性3个方面构建大都市郊区基本农田规划理论体系。研究结论:为基本农田规划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实际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效率理论(以效率分配农地非农化指标理论)存在的问题,研究地区间耕地保护协调的方法。研究方法:文献法,理论分析法及计量经济方法。研究结果:农地非农化指标的分配不应该仅根据效率差异决定,而应综合考虑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1)如果在地区间实行非农化指标转移,补偿机制是否建立依赖于两地区资金对土地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关系;(2)以用地效率来指导非农化指标分配的思路能够提高两地区总体的产出水平,但两地区之间公平会受到损害;(3)农地非农化指标转移等类似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观念的转变和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耕地保护问题,为突破当前耕地保护瓶颈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通过对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关系的分析,论证了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耕地保护观念转变的必要性;探讨了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观念转变的重点:(1)耕地保护到农地保护的拓展;(2)数量平衡到生产能力平衡的提升;(3)食物生产功能到生态服务功能的换位。讨论了发达地区耕地保护机制:农地保护的转换机制;宜耕农地异地代补机制;耕地占用以质补量机制。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区域农地利用效率的途径,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全国各省1990、1995、2000和2005年的农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口普查数据和各省经济发展数据,形成一套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估计、检验劳动力省内和省际转移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1)各省农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2)劳动力省内转移促进了农地利用效率的提高;(3)劳动力省际转移对劳动力输入地区的农地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研究结论:从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出发,未来的政策应该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本省内流动;同时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关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