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现行农地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与效率是我国农地制度变迁一直面临的两难抉择.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与其说是尝试不同的制度安排过程,不如说是公平与效率的博弈过程.现行农地制度中农地分配、农地调整、农地流转、农地征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本质上都是公平与效率的博弈.我国农地制度进一步变迁的方向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及制度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探讨农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历程,认为中国农地流转制度存在管理制度供给不足、管理主体不明确、地方寻租空间过大等问题,提出加强制度变迁的综合性和配套性,明确管理主体,以土地使用权能一致性为基础,逐步清晰产权,规范微观管理主体行为,保护农民利益,消散制度租.  相似文献   

3.
在政府主导的外生的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出现后,产生了四大利益主体,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信用社社员、农村信用社"内部人"、以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过程就是四大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博弈与均衡的过程.本文通过对主要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和政治博弈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新时期农村信甩社制度改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建立农地制度拓扑模型,从农民认知视角对我国农地制度变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农民认知对农地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影响.农村改革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善、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对农地制度的认知状态明显好转,推动了我国农地制度逐步变迁.变迁的方向是制度边界不断减小.为了加快农地制度的有效变迁、提高农地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包括明晰农地产权的内涵、改革现行征地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的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农地金融制度最早试点开始1988年的贵州湄潭,主要试点形式包括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土地资产证券化、农地信托和农地金融合作,但整体推进乏力,反映出在我国构建农地金融制度过程中的多种障碍,表现突出的包括:农地法律依据缺乏、农业保险缺失和社会保障不足.为了破除障碍,需要政府尽早修改相关法律、提供宽松政策环境、加强农业保险建设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关于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金融有助于化解我国农村担保品缺乏、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现状,对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农地金融制度的概念和国内外发展现状入手,阐述了农地金融发展所需要的内外条件,对土地附属权益归属、土地资源流转和相关中介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立农地金融制度所需的系列要求,最后肯定了农信社是最佳的土地金融运作主体,农信社必须加强内部变革以适应其要求,其他各项配套措施也应到位,以促进农地金融制度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户籍制度、农地非农化以及农地制度变迁问题,都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在对相关研究综述进行剖新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背景下人口迁移、农地非农化和农地制度三方面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就农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行了政策选择,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暂时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农地制度的创新与继承洪名勇一、创新与继承:农地制度变迁的双重机制农地制度既是由耕作制度、种植制度、产权制度、规模经营等组成的制度整体,又是制度系统,具有一定的制度结构。对农地制度变迁的认识,必须把握农地制度的结构变动。农地制度变迁史表明,农地制度的变...  相似文献   

9.
日本农地制度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变迁过程,一方面实现了总交易费用的最小化,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制度体系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日本农地制度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即鲜明性、系统性、互补性、动态性.日本农地制度的演化及其特点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具有启示作用,应该明确农地制度改革的目标;从系统论的角度推进农地制度改革;保证农地制度体系中各个部分的有机协调;保证农地制度的灵活性,使其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出现多次变迁,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以改革开放后通过制度变迁而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田制、规模经营制、四荒地拍卖制、股份合作制等5种农地制度为研究对象,利用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和探讨这5种农地制度变迁的方式、背景、条件,总结和梳理农地制度变迁所产生的绩效及启示,并针对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进一步改革及创新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此条件的制约下采取何种农地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建国以来,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三次大的变迁,在此三次变迁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融合,共同决定着农业资源的配置与效率。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对农地制度出现新的需求。本文在对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现行农地制度的变迁趋势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变迁过程,分析了当前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制度优势和自身缺陷,指出当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作为产权主体的信用社社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参与民主管理,出现经营的多元目标冲突。并通过对北京农村信用合作社试点改革的分析表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商业化是其制度变迁的可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兵团承担屯垦戍边使命的特殊性,其农地制度变迁历程与其他农垦企业及我国广大农村都不同.本文试图从土地的产权制度、农业生产资料制度及农场收入分配制度三个方面阐述兵团农地制度的变迁历程,为农地制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不能回避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几经变迁。现行农地制度在其推行三十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三种模式只能是理论,而在现实中是难以付诸实践的。作为一种全国性的农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仍是制度变迁的基础,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进行一些诱致性创新:切实加快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放手村民依法自治,明确农地产权主体地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土地自发流转;政策导向上要尽量开辟活动空间,允许和鼓励群众自主创新;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美国早期农地金融制度及其经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笑寒 《农村经济》2007,(4):126-129
21世纪初期的美国农地金融制度是政府对农业生产的干预和调整政策之一,它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式的组织机构体系,拥有以股金和债券为主的资金来源渠道,农户贷款的操作方式详细而规范.本文即通过总结美国早期农地金融制度的成功经验,得出了我国未来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基于社会演化的视角,引入观念和权力,构建“变异—选择—遗传”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分析和解释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垦国有农地制度的建立、存续与变迁。研究结果表明:(1)在集权化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执政者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贯彻其土地观念,建立了农垦国有农地制度。(2)国家权力与制度结构对农垦国有农地制度进行了强化,并制约了整个社会层面新观念的形成,从而维持了农垦国有农地制度的存续与稳定。(3)农垦国有农地制度变迁的过程是新观念替代旧观念的过程。新观念由学习产生,并得到了执政者的支持。执政者在既有的制度基础上改进了农垦国有农地制度,实现了制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明亮 《农村经济》2012,(6):37-40
本文在对关于土地调整的相关农地制度安排和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个案的形式呈现了以土地调整为线索的自发性农地制度变迁过程。鉴于农民会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对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形成多元化的理解,笔者认为在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考虑农民的利益状况,尊重其自主选择权,而非仅仅追求理论逻辑的严密性。  相似文献   

18.
转型时期中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确立农地私有产权制度的初期,俄罗斯农业绩效没有提高反而下降.而后俄罗斯通过构建农地流转制度,使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规模得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农业的绩效提供了制度保障.本文选取中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路径及绩效进行比较,并提出我国在既有的农地产权制度下成本最小的制度完善模式是建构农地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地制度和土地流转政策的解读,分析了建立农地金融制度的必要性,在学习借鉴国外农地金融体系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20.
制度、制度安排与中国农地制度创新(一)──制度选择及变迁方式的经济学分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课题组制度影响经济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制度创新通过提供更有效率的行为规则而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已在1979年以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中得以充分验证。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