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中,受经济衰退、全球化、产业结构变化、郊区化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很多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缩,而中国不少城市近年来也出现了收缩迹象。选取2008—2017年10年的数据,对关中平原城市群91个区县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就业人口、人均GDP和常住户籍人口比进行计算,发现分别有35.16%、41.75%、47.25%、8.79%、46.15%的区县出现不同程度收缩,综合各测度结果后共有38个区县出现收缩,占比达42.22%,且大部分集中于西安市周围。同时,对比国务院公布的资源型城市名单中,发现有63.64%的资源型城市出现较大程度的收缩。研究结果有助于初步了解关中平原城市群整体收缩格局,对于城市规划以及产业结构等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以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济南都市圈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构建节点规模的系统性指标、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等,结合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分形理论,明确济南都市圈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与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特征。结果表明:城市的规模等级差异体现出交通指向性;城市规模分布集中,高位次城市规模不是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城市的综合得分分布比较均匀。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以济南、淄博为核心双星状,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体现出经济链强度分布差异程度较大的特点。最后,为优化济南都市圈,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判中原城市群城市化发展中产业非农化、人口与城市化土地非农化等多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与时空演变特征,为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ArcGis空间分析,基于2006—2016年研究时段,评价中原城市群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沟壑协调性。[结果](1)从时序特征看,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和土地非农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总体下降、过程波动的变化趋势,其中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的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57、053和055,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2)从空间特征看,中原城市群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耦合协调性空间格局经历了由环形到“T”字型再逐渐形成“三点”式的分布特征,空间差异明显。[结论]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应强化城市协同发展,增强引领示范作用; 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优化产业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全面发展是未来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城际交通发展对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本文运用考虑交通因素的引力模型,计算京津冀城市群间经济联系强度,并与不考虑交通因素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比。结果表明:除秦皇岛、邯郸外大部分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有较大幅度增长,北京、天津仍是京津冀城市体系中的核心城市;考虑交通因素后,各组团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增长幅度比不考虑交通因素时大幅增加,这是由于城际铁路的快速发展减少了要素流动的时间成本,缩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京津冀城市联系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与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已成为重要经济支柱和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梳理发达国家城市群与服务业的发展脉络,并进一步发现城市群与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建立在网路城市理念的视角下,以成渝城市群16个地级市为研究案例,基于引力模型计算旅游经济联系度,利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空间结构,通过网络中心度、网络密度、网络族群等指标模型分析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最终构建旅游地的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存在差距较大的层级,并且基本形成"T形"轴加内部"C形"圈的空间结构。成渝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整体的网络密度偏低,整体网络的各节点城市联系不高,中心度分析结果也表明区域旅游经济网络主要受到以成都、重庆作为核心节点的外向驱动作用,缺乏次级枢纽城市。旅游经济网络的内部出现凝聚子群,但凝聚子群的深度和广度不高。  相似文献   

7.
快速城市化导致了大面积的城市扩张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随着城镇化发展到以城市群为主体的阶段,探讨城市群国土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区域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研究区,从投入、产出以及土地联系三个角度构建国土开发强度模型,通过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反映国土开发活动的生态效益,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普通最小二乘法以及空间回归模型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国土开发强度呈现显著提升,土地开发活动的生态效益有略微下滑;(2)国土开发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具有空间依赖性。国土开发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未来要加强城市群生态系统的统筹管理。  相似文献   

8.
区域城市一体化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力。随着城市经济联系的不断活跃,区域的城市经济联系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本文运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计算出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黔桂滇川渝42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值矩阵,然后将其导入Ucinet软件测算社会网络指标(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凝聚子群)。结果表明:(1)西部陆海新通道城市间经济已基本形成比较紧密的网络状关联;(2)经济联系网络关系围绕核心城市展开,且存在比较明显的4个凝聚子群;(3)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但有加深趋势。为此,文章提出应着力解决城市地区市场分割问题,发挥城市之间网络协同功效;优化区域城市内部网络结构,提高网络中心性效益;增强核心城市的扩散功能,促进区域城市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莉莉  王健  吴群 《中国土地科学》2023,37(12):104-114
研究目的:考察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为从土地资源配置视角深化产业分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动态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样本考察期内,长三角地区工业用地空间错配有所改善,中心城市总体呈短缺型错配,外围城市总体呈过剩型错配。(2)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对产业分工具有显著且稳健的负面影响。(3)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对产业分工的负面影响呈现中心城市>外围城市>城市群总体;时间异质性分析表明,随着2016年长三角地区土地约束加码,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对产业分工的负面影响增强。(4)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工业用地空间错配促进了产业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城市转移,但中心城市高端制造业流失和外围城市承接产业同质化,抑制了产业分工深化。研究结论:稳步推进工业用地空间错配的纠偏和制定科学的产业转移规划,是深化城市群产业分工、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市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下的主城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扩展强度模型和修正后的经济引力模型,研究重庆都市圈内各城区的空间联系强度,构建空间网络模型,分析重庆都市圈空间联系紧密程度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重庆都市圈内各城区整体联系较弱,空间联系较好的城区主要集中在重庆都市圈西部。(2)涪陵区、长寿区是重庆都市圈中除中心城区外双向联系最强区域和城区都市圈东部唯一联系较好区域,加快推进“涪陵-长寿”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对于避免因重庆向西发展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而导致东部区域发展不协调起着平衡作用。(3)根据重庆都市圈地理情况以及各城区空间联系情况,将重庆都市圈划分为主城发展区、渝东南发展区、渝西南发展区、东部发展区4个区域。通过“以点带轴,连片成区”的方式深化各区域内部合作,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找准发展定位,产业互补,实现重庆都市圈整体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皖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皖江城市群8个地级市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分析了皖江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特征、各类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这一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成为了地理、社会、区域经济等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有别于单一城市,城市群更有利于区域总体资源的整合配置,从而提高效率,降低发展成本;同时,其对外界的整体影响力度更大,范围更远。近年来,城市群更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单一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基本单元。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综合分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经济、人口、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入手,构建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作了评价分析: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差距较大,区域特色明显,省城合肥和沿江城市城市化水平较高,其他地市水平相对较低;安徽省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综合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对进一步提高安徽省整体城市化水平提出了相应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区域经济为出发点,制定相应指标衡量体系,采用基于时序全局立体表的因素分析方法――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新疆5大经济区域的有关数据进行了经济、社会状况分析,研究比较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各经济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度量;第二主成分则反映了人口规模及其基本素质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及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分析对比,为新疆各区域的平衡发展提供了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本文利用计量模型,分析近年来中国不同区域间城市土地资源消耗强度差异的收敛性,以揭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消耗的区域差异变化趋势,验证相关经济规律。研究方法: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各地区城市土地消耗强度的区域差异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从2000—2011年,(1)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三组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均值在逐渐减小,其组内各省间的标准差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表现出σ收敛的特征。(2)相对发达地区组内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的缩小幅度要小于全国组及相对落后地区组的幅度,并且自2004—2011年7年间的σ值均呈现相对发达地区组>全国组>相对落后地区组的结果。由此说明,在现阶段相对落后地区组的区域差异收敛性最好。(3)相对落后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组间的人均GDP存在β收敛,并且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相对落后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组间的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其收敛速度快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4)相对落后地区组各省份的η值都为正值,说明在相对落后地区各省份与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异缩小的过程中,其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差异也在不断缩小。研究结论:近10年间,中国城市土地消耗强度在不断减小,并且其区域差异呈现出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2010年统计数据实证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能级和经济联系变化,进而预测"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城市群多数城市的经济能级不断提升,城市均衡化发展势头显著,且上海核心子系统、南京次级子系统和杭甬次级子系统之间的经济联系绝对量逐渐增强,城市经济协同发展趋势良好。文章建议通过加强次级子系统核心城市南京、杭甬与核心子系统城市上海的对接和联系,构建长三角城市群更为有序的自组织发展结构。  相似文献   

17.
长株潭“3+5”城市群绿色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城市绿色竞争力定义,选取了23个能够体现这一定义的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株潭"3 5"城市群各指标值进行数据处理,根据主成分对各指标的栽荷,归纳得到分别代表经济、资源环境、科技、文卫、对外开放等5个主成分,并建立了城市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计算结果分类,并对各城市进行分析,为"3 5"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30年中,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安徽省的30个经济发达城市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文章在国内外学者对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力研究的基础上,从30个城市的数据出发,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围绕城市群中的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来探究城市群发展层次差距,并得出建设性的结论,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群的健康协同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探索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方法,以实现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绩 效的科学评估。研究方法:基于新时期城市建设用地的基本功能价值,从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态维护、政治公平和 文化科技 5 个维度建立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的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 绩效评价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绩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的多功能 绩效评价模型,有效避免了传统绩效评价模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地区考核标准相同的不足,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可 靠;(2)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综合功能绩效整体水平较高,在空间上呈现以佛深为双核心向外递减的空间分布 模式,各维度功能绩效差异性明显,分别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论: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的城市建设用 地绩效评价方法简洁、可行,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之间的耦合关系,采用SPSS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之间的时空规律进行分析,得出了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各城市的综合得分,绘制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的时间脆弱性曲线和空间地域分布图,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化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的各城市的脆弱性较高,但改善空间较大。(2)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各城市的脆弱性地域差异较大,其中牡丹江的脆弱性较低。(3)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各城市应以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为主要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旅游、对外贸易等绿色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