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住宅空心化形成机制及其调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农村住宅空心化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受经济、制度、规划、管理及观念等驱动机制的影响形成空心村,空心村现象必定会对农村经济消费结构、土地利用结构、耕地保护、农村公共设施、居住环境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提出全面开展村组居民点的规划、实行农村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制度、用人均最大建筑面积作为宅基地审批的控制标准、有步骤地运用计算机和GIS技术进行农村住宅空间演变的动态监控与管理等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芳  陈常优 《农家之友》2009,(17):84-85
目前农村旧村庄呈现散、乱、多、旧、差的特点,新建住宅大多沿着村庄外围或公路,而村庄内部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废弃宅基地或闲置用地,形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本文分析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空心村     
《农村工作通讯》2009,(5):48-49
在农民新建住宅的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农村居民点用地往往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  相似文献   

4.
[目的]空心村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户籍和社保制度,以及管理和规划因素等。由于我国的自然地理和区域发展差异悬殊,不同地形区空心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文章探究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交通因素对丘陵沟壑区空心村的产生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方法]以陕西省澄城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农户、搜集资料等方法,利用交通便利指数、交通距离指数等开展分析,综合考虑了道路崎岖程度、道路质量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对研究区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崎岖的道路极大地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成本和时间,不利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的交通便利程度与村庄空心化程度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即交通条件越好,村庄的空心化程度越低。[结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空心村整治工程时,可以优先考虑交通条件较差、相对偏远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空心村”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各地农村普遍存在着"空心村"现象."空心村"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从聚落空间形态的角度入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空心村"形成的四个主要原因,并探究了解决"空心村"问题的五项对策,以期有为"空心村"改造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巨量流动,形成了人口空心村和实心村两类村庄。识别村庄人口流动差异性,有助于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本文采用2016年中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行政村普查抽样数据,根据行政村层面人口流动数据识别并估算出中国人口空心村与实心村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发现:①村庄人口在流动方向和流动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人口净流出行政村数量占比为79.01%,其中,空心化率不低于5%的空心村比例为57.50%,其空心化率为23.98%;人口实心村比例为12.15%,实心化率为21.16%。②人口空心村比例与经济水平负相关,东部省域空心村比例较低,中西部空心村比例普遍较高;浙闽粤深度空心村比例及其空心化率较高,但西藏、云南和新疆等边陲地区空心村比例和空心化率较低。③空心村人口外出以家庭成员流动为主,家庭迁移比例仅有26.88%。黔川渝等南方农村家庭迁移比例较低,而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北方农村家庭迁移比例较高。④人口空心村空心化率受村庄所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其中,地势地貌和灌溉水源对深度空心村人口外出影响较大。⑤城郊型实心村数量较少但实心村比例和实心化率较高。平原地带实心村比例和实心化率高于丘陵和山区。浙江、广东和江苏实心村人口净流入最多,三地合计占全国的45.57%。浙江和广东农村人口流动模式有显著差异。珠三角实心村实心化率较高,而珠三角周边地区空心村空心化率较高,实心村和空心村形成强烈反差。浙江省实心村比例高而空心村比例低,农村发展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7.
据中科院2012年3月份公布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显示:"我国农村空心化整治现状潜力约114亿亩,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远景理论潜力约1.49亿亩."这意味着,全国空心村整治潜力已达到近5个北京城的面积.另据相关调查显示,空心村在我国绝大多数村庄普遍存在,部分村庄"空心率"已近50%.空心村整治既具有巨大的潜力,又有巨大的现实需求性.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村的“空心化”现象的双面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波 《农业经济》2014,(5):29-31
随着农村人口,尤其是拥有技术专长、年轻力壮的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谋求发展,使得农村人口大量减少,村庄形成一种房屋、土地被大量闲置的现象,这就是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既有利也有弊,具有明显的两面性。本文通过简要概括农村"空心化"现象而分析了其产生的利弊,指出:在应对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时,应扬其利而去其弊,进行科学的整治和改造,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力求在发挥其正面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明晰典型县域村庄宅基地空心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推动区域空心村治理、宅基地优化利用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结果:克山县村庄宅基地空心化以中度空心化为主,平均空心化率为14.7%,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耕地禀赋、贫困程度、居住条件、人口状况、耕地流转程度与经济水平是影响克山县村庄宅基地空心化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交互作用类型均为非线性增强,且贫困程度与耕地流转程度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即农业主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资源依赖性较强,且对宅基地利用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结论:为优化类似于克山县的广大东北粮食主产区宅基地及村庄用地,应编制村庄规划,推动村庄布局优化与分类式发展,实现农村人口的合理集聚与空间重组;加快村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与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0.
山区农村聚落空心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平原或低丘陵地区相比,黄土丘陵地区农村聚落空心化表现出农村聚落空心化比例较高、新扩带与空化带的界限相当模糊、新建住房沿交通线和山脚展布、破坏和浪费的土地数量更多等特点.农村聚落空心化不仅破环了农村聚落生态环境,而且加剧了黄土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也使以窑洞景观为典型特征的村镇形态面临消失的危险.农村聚落空心化涉及农村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因此,其对策研究要重视在农村聚落空心化的生命周期与中国城市化的背景下,从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地揭示农村聚落空心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本质规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空心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前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空心村”问题 ,“空心村”问题既造成大批土地浪费 ,也严重影响村容村貌 ,已经成为村庄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必须了解其形成原因。在此 ,笔者就“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作如下探讨。(一 )“空心村”问题的形成原因1 思想认识不够从 80年代中期开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造起了新房 ,形成了农民建房热。一些农民大兴土木、盲目攀比 ,在农村之外聚居成新村 ,致使老村出现大量的闲置宅基地、废弃地和空白地 ,而由于对新村宅…  相似文献   

12.
论空心村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空心村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农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乡村聚落分布现象。所谓空心村是指由于农村居民新居的外迁而旧宅虚置或废弃导致旧宅基地的闲置或废弃状态。空心村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资源。一、空心村的成因浅析西方国家的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的过程也必然伴随城市化过程与逆城市化过程,而逆城市化过程只是在后工业社会才出现。空心村在我国的出现,是与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联系的,它既反映了城市化的共性(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从事非农产业成为非农业人口),也反映了在特定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近年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导致了多地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而黄土丘陵区贫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和人为因素导致该区域的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尤为严重。文章旨在探究以和顺县为代表的黄土丘陵区贫困县农村空心化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并根据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研究成果,对改善和顺县空心化现象和促进劳动力回流给出了对策方案和治理建议,以期为和顺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耕地和建设用地高效利用最终实现精准扶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文以和顺县为例,在借鉴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的数据,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顺县农村空心化的基本现状和影响。[结果](1)和顺县超过1/3的村庄空心化程度大于50%;(2)外出人口主要为60岁以下的村庄数量超过了调查村庄总数的80%,留守以老人和儿童为主,80%的村子每年回村的次数不超过5次;(3)大部分村庄的耕地出现了荒废的情况,13.75%荒废程度较严重;56.79%的村庄没有针对空心化现象采取促进劳动力回流的措施。[结论]农村劳动力迁移导致农村空心化给农村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其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包括大量耕地被闲置和抛荒、农村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居住环境恶化、留守老人看病困难、留守儿童教育困难等。在调查中,有半数以上村庄没有针对空心化现象采取促进劳动力回流的措施,而部分采取措施的村庄中,多数村庄遇到了资金、技术等困难,使得这些措施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住宅的空间布局以及村内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的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全面整治“空心村”,整理农村土地和科学规划农村住宅,以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农村空心化现象在全国各地已普发态势,构成了城乡均衡发展的严重阻碍。与此同时,由于自生发展能力不断减弱,使得空心村滞后发展过程表现出了明显的自强化特征,空心村问题因此更显复杂化和严峻化。有鉴于此,只有将外部干预同内部自发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加快培育空心村自生发展能力,才能在全局上破除自我强化机制对空心村转型发展的低端"锁定"。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建房需求猛增,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迁徙、全国"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和"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存在,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探索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既有利于缓解日益突出的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又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引起了农村的人员减少,耕地、房屋闲置荒废的空心化现象。农村空心化现象破坏了农村人居环境,不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其原因是由于城乡的二元制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健全农村社会管理等措施,探索出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科学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空心村”是由于农村人口流动、迁移以及农村村落无序扩张造成大量宅基地闲置的现象。“空心村”现象在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广泛存在,不仅破坏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和谐,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也极大浪费了农村的土地资源。中国农业大学张正河教授带领的团队对我国中部地区“空心村”宅基地的现状作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空心化村庄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背 景下的矛盾激化与问题积淀。其废弃地整理是协调人地关系、缓解人地矛盾的有效手段。该文以邳州市空 心化村庄为例,在对空心化村庄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空心化村庄整治模式采取对应的废弃地整理 潜力测算方法,测算出邳州市可调整建设用地指标近1/5。  相似文献   

20.
<正>农村闲置房屋是一项巨大的沉睡资产。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空心化"、农房"空户化"现象更加突出。农民建房"建新不拆旧"现象仍未从根本上杜绝,大量农房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如何盘活闲置农房已成为农村资源能否有效利用、农民资产能否有效变现、农村产业能否真正兴旺的重要一环,是振兴乡村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