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以山西省和顺县为例,探索在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融合背景下,工贸型县域留白用地的选取模型。研究方法:生态位理论,适宜性评价和留白用地选取模型。研究结果:(1)留白用地选取模型同时考虑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两方面要求,既明确留白用地态势特征,解释用地单元的现实作用和发展趋势,又量化指标参数和转化梯度,提高选取效率和精准度,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运用模型得出和顺县最适宜作为留白用地的地块8块(1.21 km2),主要分布在煤炭工业带和产业园区;中等适宜地块8块(1.21 km2),主要分布在核心发展轴;勉强适宜地块3块(0.60 km2),主要分布在乡镇边缘地带;不适宜地块220块(12.43 km2),零散分布于县域。选取结果满足县域发展需求,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研究结论:通过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确定理想生态位的规划思路,为工贸型县域留白用地选取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选取结果满足工贸型县域产业转型诉求,可直接为留白用地选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乡村振兴及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以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等功能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以下简称“三区三线”)为契机,科学编制周石村的村域空间规划,并在规划基础上进行“三生”空间划定及采用相关指标评价“三生”空间适宜性,以期为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提供实例参考。方法 文章运用地类归并法与“三区三线”法对周石村地类进行“三生”划定,转移矩阵对现状与规划后的“三生”空间进行对比。结果 (1)规划后,农林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减少,自然保护与保留用地变化较小,并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规划形成“一镇一带三园”的产业空间布局。(2)规划至2035年,生产空间增长12.244 1 hm2,面积上升为150.797 5 hm2;生活空间减少了2.659 8 hm2,面积下降为68.957 0 hm2;生态空间减少了9.584 3 hm2,面积下降为107.045 4 hm2。(3)规划后,生产、生活空间满足空间需求,生态空间适宜性结果较好。结论 周石村作为城郊融合型的典型,其发展的要点在于充分运用自身优势(产业),并完善对外联系方式(道路)与公共设施用地。地类归并法与“三区三线”法相结合使“三生”空间划定更科学。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以参与式调研为“协调器”和“衔接点”,通过对村民需求要素进行平面扩展、立体综合和空间归纳,结合上位管控限制,实现规划“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间的融合,构建“以人为本”村庄规划框架。研究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朱脑村为例,结合规划指标管控,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文化保护4个维度进行参与式需求调研,运用5级李克特量表打分,并结合ArcGIS可视化分析形成朱脑村“以人为本”村庄规划成果。研究结果:规划后,朱脑村满足城镇集建类村庄发展方向,村民满意度平均值从3.02增至3.81,增幅为26.16%,单项增幅均在10%以上。研究结论:“以人为本”的村庄规划在上位管控下基本满足村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北京典型城郊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明确耕地“进出平衡”的管制体系,构建综合“同质等效—流补平衡”的管制框架,为科学制定农用地用途管制规则、合理确定耕地“进出平衡”管制要求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进出平衡”应以一般耕地和可恢复非耕农用地为对象,综合“同质等效”与“流补平衡”的管制要求,实现耕地长期稳定利用的目标;(2)以“同质等效”和“流补平衡”为管制评价依据和分区划定原则,可为落实区域耕地“进出平衡”提供方法支撑;(3)宜兴市永久基本农田外的农用地可划分为备选补入区(2 848.07 hm2)、备选流出区(2 847.70 hm2)、重点保护区(3 063.06 hm2)和特色发展区(16 286.94 hm2)4种类型,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管制后宜兴市耕地耕作适宜性均值可由0.60提升至0.64。研究结论:明确耕地“进出平衡”管制规则有助于落实耕地保有量和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并且实现耕地的量质并提、格局优化和功效改善。  相似文献   

5.
柳河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土地总面积306728hm2。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95485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3.7%。有林地面积172304hm2,占全县林业用地的88.1%。全县活立木蓄积量15332615m3,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测算不同村庄类型下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精准识别地块整治优先级,使得土地整治决策更加准确、科学。研究方法:以湖北省黄梅县为研究区域,结合空间规划和自身资源禀赋对村庄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村庄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行测算,并利用单类支持向量机对农村建设用地图斑的整治重要性进行识别,最终实现潜力总量约束下的潜力图斑的整治优先级安排。研究结果:(1)黄梅县共划分出城郊融合型、特色保护型、集聚发展型、存续提升型、搬迁撤并型5类村庄类型,其中包含村庄数量最多的是存续提升型,共有272个行政村;(2)规划期内黄梅县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理论潜力规模6 624.66 hm2,现实潜力规模3 586.03 hm2;(3)整治紧迫图斑占潜力规模的7.21%,整治较紧迫图斑占潜力规模的15.02%,整治一般紧迫图斑占潜力规模的51.14%,整治不紧迫图斑占潜力规模的26.63%。研究结论:村庄分类下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规模预测与地块整治优先级识别,可以为村庄布局优化和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并借助GIS与数学模型对永商镇早熟梨用地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永商镇适宜种植早熟梨的用地面积约435.28hm2,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25.21%.借助GIS软件和适宜性最小耗费表面模型对早熟梨种植用地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当最大拓展宽度达到56m时,符合农业规划中多目标模型要求的333.33hm2种植规模.  相似文献   

8.
乡村空间统筹治理的村庄规划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基于乡村发展的问题诊断,结合村庄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定位,明晰乡村空间治理对村庄规划的需求,从村域"人—地—产"耦合互动机理、村域土地承载力提升的村庄规划标准、基于分区分类的村域差别化治理等方面,梳理村庄规划编制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人—地—产"耦合机理的研究,有助于识别促进村域发展的要素协同的内在机制,能通过村庄规划促进乡村空间重构和土地利用转型;(2)村域承载力通过识别耕地与建设用地承载力的关键限制性因素及其阈值,为村庄规划编制提供科学的规划标准,是村域土地利用规模控制和用地调整的关键依据;(3)不同类型村庄功能定位存在差异,其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各不相同,从村镇体系、村庄定位、人口规划、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居民点布局、公共设施配套、人居环境整治和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探索差异化的村庄治理路径是村庄规划治理的核心。研究结论:村庄规划编制应该立足于村域资源禀赋和发展转型的特征,系统研究乡村发展定位、过程格局、驱动机制、规划标准等,提出符合村域特征的差异化的乡村空间治理模式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建设用地规划和布局的合理性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因此对于建设用地承载力的研究可以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以大连庄河市陆域范围为研究区,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运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方法及重分类技术,利用多指标聚合评价对研究区建设用地承载力进行评分并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高级承载力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14.25 km~2,中级承载力建设用地总面积为776.22 km~2,低级承载力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 803.83 km~2;研究区北部、南部及中部建设用地承载力评分分别集中于0~14、0~49和49~186;步云山乡受高程因素约束,建设用地承载力水平最低。本研究的结论可以对大连庄河市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城乡开发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将“极化—涓滴”理论引入耕地休耕研究,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休耕地分区管制策略与技术方法。研究方法:PSR模型、灰色预测模型、GIS空间分析法。研究结果:(1)研究区耕地利用极化度整体较高,需加强耕地养护。(2)以耕地保有量为休耕规模约束条件,得出目标年可休耕规模共397.66万hm2,占研究区耕地总面积的35.11%,呈“中”“东”两大主要集聚区。(3)根据综合休耕指数,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休耕区、重点休耕区、有条件休耕区和后备休耕区,针对不同类型区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休耕模式及实施机制。研究结论:休耕地分区受“极化度”和“休耕规模”双重约束,未来应关注耕地健康状况,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分区开展休耕。  相似文献   

11.
朝阳市位于辽西丘陵山区,现有“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简称“四荒”,包括荒地、荒沙、荒草、荒水等)总面积 42. 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 22% ,是耕地总面积的 1.1倍。这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截止 1999年底,全市以不同形  相似文献   

12.
基于AHP决策分析方法的石河子市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石河予市土地利用现状适宜性分析;结果显示,在7个农业单位中,宜农土地在石总场和石河子乡分布最广,所占面积最大,其构成比例分别为43.4%和36.4%,而在区玛管处没有分布,农科院分布的面积也仅有0.9hm2;宜林土地的分布趋势与宜农土地类似。在石总场和石河子乡分布面积最大,其构成比例分别为49.6%和24.1%;宜牧地类在石河予乡占有最大比例75.8%,而在农科院所占面积最小,其比例仅为0.1%;宜园地在石总场和152团所占比例分别位居前两住达54,7%和27.8%,而在区玛管处没有分布;居民工矿用地在石河子市区分布面积最广,占有最大比例55.4%,而在区玛管处分布面积最小,仅为14.3hm2。从各地类土地组成结构来看,宜农地类所占的比重为48.66%,分布比较集中,其中一、二等地占84.61%,土地质量较好,而宜农荒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4.81%,土地后备资源明显不足;宜林地类仅占土地总面积的5.75%,且分布较为集中;在土地的利用中,农、林(含园)、牧业用地比例为7.92:1:2.17,农业分布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3.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中森林蓄积量上亿立方米的两个地(市)之一,所辖的12个县(市、区)有9个是南方集体林区林业重点县。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88.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1.9%;  相似文献   

14.
外冈镇位于嘉定区西北部,镇域面积50.9平方公里,有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83245人,其中农业人口13203人、非农人口18016人、外地来沪人员52026人。全镇耕地总面积44716亩,粮食、蔬菜规模经营面积2647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9%。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涌入,超大城市不断向周边附属区域扩张,盲目扩张加剧了附属城区的人地矛盾,由于相应的规划和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了特大城市附属市区出现大量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对上述土地整治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建设用地进行适当的整理势在必行。本文根据极差地租理论,在充分考虑整治潜力和整治难度的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建立了土地整治适宜性的评价模型。该模型在指标选取和权重确定方面都充分考虑了民意影响因素,将评价结果分为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四个等级。在对广州增城土地整治适宜性的实际评价应用中,将初步筛选的208个整治潜力地块,共538.38 ha,最终确定为适宜整治级别的有130个地块,面积257.71 ha,占47.87%;较适宜级别的有68个地块,面积为103.78 ha、占19.28%;一般适宜级别的有7个地块,面积为45.89 ha,占8.52%;不适宜级别的有3个地块,面积130.99 ha,占24.33%。该评价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齐河县位于黄河沿岸,湿洼地多,池塘分布广,水资源丰富,宜渔面积大。2004年底,水产业总面积达到9.41万亩,其中养鱼面积4.26万亩、植藕面积4.2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实现7.85万吨,其中鱼类1.96万吨,藕5.89万吨;实现产值2.8亿元。  相似文献   

17.
正福建省莆田市的城市"生态绿心"规划是一个集城市布局、土地利用、生态和谐、文化保护为一体的规划。该规划区域位于市主城区中部,向西通过延寿溪与绶溪公园、泗华陂和九华山脉相连,向东联接兴化湾,从而构成山、水、海相呼应的生态廊道,用地总面积约61平方公里。包含4个镇(街道办事处)、62个行政村。村庄居民点面积约13.21平方公里,占城市"生态绿心"总面积的23.1%。城市"生态绿心"的土地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农村居民点优化对耕地保护及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借助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GIS手段准确提取研究区村庄实际占地,以生态敏感性分析为基础,以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手段对屯昌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进行评估,按照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由低到高的顺序决定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区域。[结果]研究表明:(1)位于生态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区域的村庄面积分别为0.04hm~2、2.41hm~2、42.10hm~2、835.93hm~2和2 990.21hm~2。(2)位于禁建区、限建区、次级宜建区和优先建设区的现状村庄面积分别为46.42hm~2、501.91hm~2、2 423.23hm~2和864.76hm~2。(3)全县农村居民点理论优化面积为547.76hm~2。其中,优化区域主要集中于中部"类盆地"区域,优化区域面积位居前三位的镇分别为乌坡镇、南坤镇及屯城镇,优化面积分别为108.49hm~2、107.07hm~2和103.30hm~2,面积最小的为枫木镇,仅为34.96hm~2。[结论]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知,针对不同生态敏感性和不同用地适宜性的区域应该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来山东省生态用地变化特点及驱动因素,评价各类驱动因素对生态用地的影响程度,为科学编制区域空间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用地提供参考。[方法]文章构建了全省生态用地转移矩阵,归纳了影响生态因素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提出了驱动力指数计算方法,定量分析和比对了各驱动因素对生态用地的影响。[结果]2009—2017年生态用地共计转出2048万hm2,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72%; 转入316万hm2,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072%。8年来全省生态用地净减少1732万hm2,占2009年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00%。生态用地的流向以耕地最多,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流出次之,向设施农用地的流出也有较大面积。[结论](1)在影响生态用地变化的六大驱动因素中,耕地开发和城镇村工矿占用的驱动力指数最高,非耕农业占用对生态用地的变化有一定影响。(2)六大因素中城镇村工矿占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力最强。  相似文献   

20.
张君娟 《浙江林业》2004,(11):10-11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山区工作的重点,解决山区“三农”问题较有效的方法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加大山地练合开发力度,加速林业产业化经营。如庆元县,全县土地总面积284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4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5%,笔者在今年暑期对该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