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立农村新型产业支撑体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石。农村新型产业支撑体系应是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新型工业化、乡镇工业集群化、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大产业体系。我们应通过拓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农村特色资源为依托,培育乡镇特色工业集群;建立城乡产业有效对接、联动发展的协作机制;推动农村劳务输出的产业化发展;健全农村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体系等战略,加快农村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与补偿赔偿制度体系必要且紧迫。制度体系分两个方面:其一,以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制度为核心,与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监管机构、环境代价核算专业机构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师(注册核算师)从业资质管理制度共同构成代价核算制度体系。其二,建立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环境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矿山环境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补偿赔偿责任鉴定制度共同构成补偿赔偿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通过倡导绿色勘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在矿山环境治理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着矿山环境治理碎片化和中空化等问题。文章在研究矿业发达国家矿山环境治理模式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提出我国建立矿山生命周期性环境治理体系建议,包括鼓励探索最佳工业实践,制定矿山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管理的详细指南,建立矿山环境绩效评价与配套激励制度,形成制度与机制加强和规范公众参与,以及加强本底调查和矿山生命周期性环境动态监测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依托政府兜底式的封闭式环境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日益复杂的环境治理需求。消解农村环境治理困境的核心在于,一方面通过协商沟通、塑造共识、内外激励,构建主体信任、合作认同与集体行动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提升政社环境合作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以党组织、制度、资源要素嵌入农村环境治理场域,为农村环境治理参与主体提供行动基础、行动规范与行动条件。本文运用“政社合作—结构嵌入”的分析框架,基于D县H镇的环境治理案例考察认为,农村环境善治需构建政府有限引导、社会良性参与的环境合作治理格局,重构农村环境治理的嵌入结构,建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王妹  张智光 《林业经济问题》2006,26(2):125-128,149
林纸一体化是一种新的产业格局,是世界造纸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造纸业的发展方向;这种新格局与资源和环境密切相关。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林木资产、林地资产、森林环境资产几方面,对林纸一体化企业营林过程中的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促进企业走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并有助于政府制定出有效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中的一体化,又称综合化。经过许多人的长期研究,目前已经初步形成有关人口、环境、资源的一体化理论,这就是对人口、环境、资源这一综合体进行调控的理论,即有关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相应的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方面看,对人口、环境、资源进行一体化调控的理论,已成为推动当代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向着更加科学、综合、完整的体系发展的理论指南和动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河南省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同存、隐蔽性和分散性兼备,而行政干预对农村环境治理效用微弱,同时市场机制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又相对缺位。因此,应根据农民天然"在场"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进而为农村环境的长效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终顺利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后期,自然资源价值核算(Value accounting)开始在一些国家受到关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源价值核算开始受到普遍重视。联合国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992年)提出了“所有国家应建立环境与经济一体化体系,应用更好的方法,来计量自然资源的价值,以及由环境提供的其他贡献的价值。”我国针对国内的资源环境状况,开展了一系列核算工作,虽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取得了一些有用的成果。本文结合黑龙江省的实例探讨自然资源价值核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进一步明确水务管理职能,理顺水资源管理关系,发挥体制改革优势,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提出围绕发展城市水利,建立城镇防洪体系;围绕发展环境水利,建立城乡河道水环境防治体系;围绕发展农业现代化,建立高效节水、高效农业保障体系,创新水利行业管理,努力推进水务机制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0.
近期农业资源和区划工作指导思想是,以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搞好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加强资源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资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搞好区域总体布局,加强资源优化配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充分调动农业资源区划队伍的积极性,发挥区划系统的总体功能。1994年主要任务:1.建立健全农业资源信息动态监测体系;2.农业项目库建设;3.制定有关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规;4.开展新类别的资源区划;5.组织区域发展及大宗农产品产需平衡研究。  相似文献   

11.
贾玲  甘泓  汪林  秦长海  周普 《水利经济》2019,37(2):8-12
针对新时期下的水资源精细化管理需求,从会计核算的微观过程化控制原理入手,以会计恒等式、复式记账法、责权发生制等会计学原理为基础,解析会计理论在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和关键问题,提出构建包含水资源会计凭证、水资源会计账簿和水资源会计报表的水资源会计核算体系框架,以及一套既遵守会计报表基本原则,又突出水资源特点的水资源会计报表制度。研究表明,水资源会计核算是以水权益实体或国家(地区)经济体为核算主体,评估涉水活动质量,描述涉水活动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带来的影响。这既是创新水资源管理思路的发展需求,也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现实需求,将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全过程的宏观分析奠定基础,为水资源会计核算主体内部和与虚拟环境主体之间关于水资源数量和质量、水资源存量和流量、水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以及水资源债务和债权的变化提供定量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把握要素流动下的资源环境压力转移不仅是资源管理工作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议题。区域均衡发展和自然资源多元化配置加速了区域间要素流动,文章基于产业/部门视角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进行探讨。[方法]该文运用框架分析法,对评价边界划分、要素配置方式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讨论,分析并把握当前新时代新趋势背景下要素流动性的承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并以供需平衡法对产业/部门层面的承载力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当前资源要素行政和市场交叉配置下的承载力评价应在资源跨区流动最小的一个社会配置边界上进行,同时以地理边界上的"人口消费边界"界定本地化资源环境要素需求,并且以考虑出口和剔除进口的资源要素来界定其供给,这样可剥离要素流动带来的资源压力转移。[结论]该文提出了产业/部门层面的承载力评价方法,通过把握资源环境要素位置(包括资源位、经济位和生态位)。其主要策略是通过分析和测量由要素流动引起的资源当地消费,经济贡献和环境效益的变化,来捕捉该变化对承载能力的动态影响。该方法可量化经济系统中物资流动与经济发展、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新趋势下资源要素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限制地索取国土资源,对国土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是国土环境代价形成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和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政策等制度因素造成的。文章分析了经济发展中国土资源环境代价形成的制度原因,提出国土资源环境管理应向公共管理转变,建立健全正式制度和有力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森林环境资源的经济学特性的基础上,将森林环境资源的定价理论分为基于经济学的定价理论、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定价理论以及基于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定价理论三类,并就不同的定价理论的思路和重点问题进行了对比阐述。通过对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理论的梳理,认为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的机理和定价模型及森林环境服务市场的建立等是该领域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人的城镇化,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与人口要素相关的“三生空间”问题,有助于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针对青岛市这一典型区域,基于可能—满意度测算方法,结合人地关系、资源禀赋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青岛市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预测,得出如下结论:青岛市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已接近本地资源潜力极限,资源承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青岛市经济水平承载力最大,当前及未来都不对人口承载构成威胁,应重点关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次之。建议应以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为蓝本,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水资源由于自然条件差异而存在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可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性加剧。相关的水环境系统受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已成为或可能继续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通过分析中国水资源问题和相关的环境效应,根据国情、水情,探索了我国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方式及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洁  李鹏 《水利经济》2012,30(5):64-68
近年来水利旅游以其突出的工程、资源、环境优势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剖析水利旅游资源特征,提出水利旅游开发策略:努力挖掘水文化,打造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和谐统一的水文化产品;努力发展滨水度假养生旅游;处理好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保护及水利工程保护的关系;改革管理和经营机制,建立水利风景区管理协调机构,采取特许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进入了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面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难题,以创新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推动资源环境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生态文明时代,按其保障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功效不同,资源环境价值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运用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提升国土资源工作水平。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国土规划作为调控工具,平衡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解决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矛盾,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的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评价中将农业水、土资源视为独立系统分别进行研究容易导致无法正确评价区域水土资源匹配状况的问题,文章以西北旱区为例,将农业水、土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区划方法和地带性分异规律为指导,在充分考虑水土资源生态与环境现状、管理及趋势的基础上,分析确定分区目标、分区单元、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以县域作为基本分区单元,提出了一套从大尺度、中等尺度到小尺度,由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元素层组成的等级嵌套的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分区指标体系,并对西北旱区一级分区指标进行了信度分析与制图实践。结果表明,标准化后的数据具有相当好的可信度,该指标体系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尺度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系统的空间分异特征、时空量比关系和需求状况,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可为较大尺度范围内开展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分区提供指标方法,也对农业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分区指导。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再生资源产业、环保产业与丽水生态经济发展的关系:环保产业与再生资源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体;再生资源产业是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保持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再生资源产业是生态优势持续的有力保障,更是丽水生态经济发展的特色路经;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殊途同归,助推和促进丽水生态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