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目的]目前我国正多方位、多角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容村貌改善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基于乡村振兴角度提出具有乡村特色的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规范及技术指导对于乡村振兴十分必要。[方法]文章从乡村振兴角度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园林景观规划的意义,并在深刻剖析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新农村环境建设现状及园林景观规划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路径。[结果]目前,我国新农村环境建设的政策引导性加强、建设目标数字化,新农村环境建设正处于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中; 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新农村园林景观规划依旧存在乡村特征缺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生态平衡失调等问题。[结论]尊重原有村庄肌理、以生态文明为指导进行乡村聚落规划; 保护乡村资源的同时,实现农业景观及自然景观同休闲、观光等产业相结合,打造乡村“多元经济发展体”是基于乡村振兴的新农村园林景观规划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乡村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战略总要求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分析有利于完善农村现代化建设以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文章以湖南省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法对乡村治理体系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区域乡村治理体系的主要因素。[结果]被调查农户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60岁,年收入主要集中在1万元以上。进而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可知:社区生活组织、村规民约、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留守儿童之家、集中性治丧场所以及村务公开等6个变量对乡村治理体系的开展实施正向显著影响,而年龄对乡村治理体系的开展负向影响。[结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治理体系主要在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分析影响湖南省乡村治理体系的因素,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充分发挥乡村治理功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空间角度分析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同时深入探讨其驱动力,全面推动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以郑州市为例,通过洛伦兹曲线、最邻近指数、地理联系率和基尼系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进而选取24个驱动力指标,通过计算相关性系数对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惠济区、登封市、二七区等市区;(2)但各市区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惠济区、管城区、上街区的最邻近指数大于1,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均匀型,巩义市、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经开区、高新区、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的最邻近指数小于1,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凝聚型;(3)郑州市各区的地理联系率均在94%以上,基尼系数均小于0300,说明郑州市整体上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均衡。(4)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24个驱动力指标均正向相关,其中乡村特有的景观、距离市中心的距离、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村的数量、农民人均收入、民宿、停车场数量、道路标识系统的完整性和互联网覆盖率与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显著(P<005)。[结论]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受多个驱动力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发展时期有所差异,因此有必要优化调控驱动力系统,促进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合理化以及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并发挥专业村产业集聚竞争优势,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分工专业化理论、农业区位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产业集聚理论,提出以要素禀赋为基础,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并作用于专业村竞争力的逻辑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基于2017年北京、辽宁、河北省(市)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产区专业村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研究表明,自然资源是专业村形成的基础,人力资本是专业村形成的内生动力,政府支持是专业村形成的外部保障,专业村产业集聚通过外部规模经济显著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具体而言,自然资源、技术储备、市场需求; 标准化生产、市场需求,分别对专业村“软实力”和“硬实力”有着直接而显著的促进作用; 人力资本与政府支持对专业村竞争力的影响需通过外部规模经济的放大方能实现。[结论]应充分利用主产地资源禀赋优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入现代化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功能。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以集体行动困境为切入点,探索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中心治理体系,以期为中国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米切尔评分法。研究结果:(1)单一治理模式容易造成集体行动困境问题,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亟需多中心治理体系支撑,包括关键要素、治理机制和角色定位;(2)多中心治理的关键要素包括清晰界定边界、资源禀赋适配、市场自由、嵌套式治理与发展、监督与制裁、冲突解决和共建共治共享;(3)新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是关键要素长久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多中心治理的重要机制;(4)地方政府、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作为核心利益者,应当根据自身的利益目标承担相应的角色职责,找准角色定位。研究结论:随着乡村社会结构不断变迁和重构,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中心治理尤其重要。建议建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担当集体和自发村民”的多中心治理格局,以实现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保障民生是重中之重,而生计脆弱性可综合全面地反映生计特征,因此对西部绿洲流转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因素探究,是保障民生、促进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方法]文章以西部绿洲区沙湾县为研究区域,构建“暴露—敏感—适应性”框架,通过熵值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转入与转出户生计脆弱性的微观动因。[结果](1)转入户的生计脆弱性低于转出户; (2)转入户生计脆弱性与家中劳动力数量、家庭收入对耕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耕地机械化程度、流转交易费用、家庭成员有公职人员数量、经营管理能力的程度、获得种植技术援助机会显著相关; (3)中大型生产性工具种类数、家庭中非农就业的人数与转出户生计脆弱性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结论]通过加强非农就业技术培训,促进生计选择多元化; 加大惠农政策支持和宣传,推进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组织农技交流会,提升经营管理技术水平; 完善流转交易管理体制,提供相关法律援助的对策,切实保障西部绿洲区流转农户的生计安全,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概念内涵及规划体系、编制逻辑和实施路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本身概念清晰、内涵明确,与相关规划区别明显,肩负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并在落实目标任务过程中产生建立规划体系之需。(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遵循“解决什么问题、达成什么愿景、安排什么举措”的规划思路,形成“问题导向+格局塑造+区类调控+工程牵引”的编制逻辑。(3)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需要遵从“规划传导—政策引领—监管服务—要素集聚—适应性管理”工作路径。研究结论: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是引导生态修复活动科学开展的前提,需在明确该规划的概念内涵及规划体系基础上,遵循其编制逻辑和实施路径,确保规划得到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关联度进行分析,将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一、三产业融合,对加快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构建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两系统发展水平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加权法评价2010—2016年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状况,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定量分析系统内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和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度。[结果](1)2010—2016年,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乡村振兴评价分值由2010年的0167提高到2016年0855,乡村旅游评价分值由2010年的0026提高到2016年的0994。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两系统由较强的耦合作用发展成为很强的耦合作用。(2)对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进行主要因素分析,发现乡村旅游总人次和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与乡村振兴子系统的关联度较高,分别为0834和0821,属于较高关联; 自来水受益村数和城镇化率与乡村旅游子系统的关联度较高,分别为0877和0866,属于高关联。[结论]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很强,但目前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需继续探索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创新驱动战略是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重大战略性安全的根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结合将成为科技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人才和资金是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此需要实现高等农业教育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良性耦合。江苏有较好的农业资源、科技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在创新驱动农业转型发展中,要健全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教育改革作出江苏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产业振兴是关键,农业“新六产”作为产业升级的新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战略意义。[方法]根据农业产业振兴战略实施效果与“六次产业”的研究成果,探索农业“新六产”的理论逻辑与形成路径。[结果]目前,农业“新六产”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概念解构、发展现状、发展问题与发展模式的案例分析,缺少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案例的理论归纳。研究基于农业“新六产”发展的4个阶段,提出由产业联动层、发展模式层与新型业态层3个模块构建的农业“新六产”理论架构; 在此基础上,为新型业态层中物流终端型等5类业态设计了形成路径与逻辑图组。[结论]理论与路径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传统的产业融合模式寻求突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有力的支撑,具体包括平衡利益群体、强化产业结构、判断产业融合模式可行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4个方向。在进一步研究中,农业“新六产”可以从新业态理论拓展、综合型业态战略实施与业态评价方法等维度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总结2020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21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0年国内研究主要涉及土地治理理论、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国土空间生态安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国外研究主要涉及土地再分配制度、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等方面;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市场与政府行为、土地利用评价与生态保护等议题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点。研究结论:2020年土地科学研究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利用转型、国土空间优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国土空间治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加强。2021年,将重点关注面向国家战略的土地制度创新、耕地保护转型与保障措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治理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总结2022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23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2年国内研究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农地确权与流转、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绿色低碳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生态修复等科学问题;国外研究重点关注非正式制度与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市场建设、土地制度改革评价、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整治、自然资源治理与信息技术革新等问题。研究结论:围绕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等战略需求,2023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土地绿色低碳利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与权益实现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3.
2021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2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总结 2021 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 2022 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1年国内研究重点关注百年土地制度变迁、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耕地资源保护、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与低碳转型等科学问题;国外研究重点关注土地产权市场与农业生产效率、土地权利平等、农田保护与粮食安全、土地信息提取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的跨学科拓展等问题。研究结论:围绕土地资源服务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安全、落实“双碳”目标等战略需求,2022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土地市场体系建设与制度变革、耕地资源用途管制与保护转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修复治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低碳利用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建立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演变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并分别从不同功能区和各区层面,对其人居环境空间格局进行评价,探析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方法 文章通过分析“三生”空间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关联性,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各区为研究单元,并基于GIS10.2平台分析其空间格局。结果 (1)各区域三生空间变化趋势: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等城市功能区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小,且呈快速下降趋势,生产发展空间在不断缩小;顺义区、大兴区、通州区、房山区等城市拓展区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其中大兴区和顺义区耕地面积有所增加。(2)北京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城市功能区>生态涵养区>功能拓展区。其中生产发展空间的高值区集中在生态涵养区;社会保障空间则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城市功能区对其具有明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生态环境空间的高值区则集中在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生态涵养区。结论 2011—2021年北京乡村人居环境容量先表现为逐步变大的趋势,后表现为乡村人居环境容量下降趋势。生产和生态空间以生态涵养区为主,生活空间中距离城市功能区较近的区域,依靠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使得其社会保障空间明显高于远离功能区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总结2018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2019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18年国内研究侧重于土地资源资产、土地生态状况评估、土地利用视角下的碳排放、土地利用及其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配置与保护、土地生态、土地利用变化与可持续性、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与应用等方面。研究结论:2018年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在基础理论层面探索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深入分析了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监管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科学内涵,构建土地利用研究的框架体系;在实践层面探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土地资源的核算方法,深化乡村振兴、多规合一视角下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构想。2019年的重点研究方向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土地资源理论研究、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村规划编制研究、深化节约集约用地和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号召,支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有效提升家庭农场的资源利用率、创业绩效与创业获得感,从家庭农场资源拼凑角度出发研究创业获得感的影响机制。[方法]文章基于资源拼凑理论和破坏性创新理论,构建包含资源拼凑、创业绩效、创业韧性和创业获得感4个变量在内的研究体系,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层次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421份家庭农场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资源拼凑的3个子维度中投入拼凑、顾客拼凑、制度拼凑均对创业获得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绩效在资源拼凑对创业获得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创业韧性在创业绩效对创业获得感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结论]按照影响创业获得感的总效应排序为:顾客拼凑投入拼凑制度拼凑。据此,从提升顾客拼凑能力,积极拓展新兴小众边缘化市场;培养投入拼凑能力,实现既有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转化;改善制度拼凑能力,降低家庭农场市场准入门槛;增强创业韧性机能,发挥其在创业绩效与创业获得感间的杠杆效应,这四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总结2018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9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土地经济领域重点关注城乡土地价格与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土地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行为、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征地冲突等;(2)土地管理领域研究热点主要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法律完善、土地权籍与耕地保护管理等实践问题;(3)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研究以探索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重视土地生态状况评估、深化土地利用视角下的碳排放研究、创新土地利用模式、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及村级规划为热点;(4)土地工程与技术领域在农地综合整治、复垦技术革新、土地污染修复方法等方面研究逐渐深入,土地信息采集、处理技术不断完善。研究结论:2019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国家战略实施下的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利用转型、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下的空间治理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土地资源系统科学、信息通讯技术驱动下的土地资源智能管控等研究问题及相关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2年国内外土地管理领域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2022年,国内土地管理领域研究主要涉及土地管理制度与法律的应用理论问题,并对具体的实践应用展开了深入探讨;国外重点关注城市住房市场管理、土地生态保护制度等问题;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障、土地管理视域下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等问题是国内外研究一致关注的重点。研究结论:2022年土地管理研究紧扣理论问题与实践需求,在探索土地治理的制度和法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未来仍需进一步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从不同学科交叉视角进行理论解释和创新。2023年将重点关注土地管理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土地治理体系探究、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和统一确权登记改革、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体制与机制、土地绿色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与粮食安全等议题。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进入了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面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难题,以创新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推动资源环境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生态文明时代,按其保障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功效不同,资源环境价值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运用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提升国土资源工作水平。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国土规划作为调控工具,平衡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解决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矛盾,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地区)、自然资源依赖度高的地区和自然资源依赖度低的地区,从整体和分区域研究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探究不同区域其影响程度的差异性,进而为弱化各区域城乡收入差距,解决由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造成的各类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利用1999—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从全国和分区域实证分析了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针对全国,自然资源依赖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分区域结果,针对自然资源依赖度高的地区,自然资源依赖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针对自然资源依赖度低的地区,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结论]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降低经济体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针对自然资源依赖度高的地区,政府通过将部分自然资源收益转化为农业创新基金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自然资源收益向农村公共资本转化,完善现有的自然资源收益分配及转化制度; 鼓励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延长资源产业链;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