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郑江丽  杨川  张康  王森  黑亮 《水利经济》2023,41(1):84-88
基于生态补偿具有经济效应和公众参与效应的特征,通过引入博弈理论,系统研究上下游区域间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时的特征,通过定义影响博弈双方行为选择的具体变量,建立上下游环境保护与生态补偿成本收益的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若上游区域实施的策略为保护环境进而延缓经济发展,将不实施保护环境策略;若下游区域需要给与的补偿较大,将不实施生态补偿的措施;上游区域实施环境保护策略且下游区域采取生态补偿措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条件基础上;上游初始经济状况越弱,上游区域倾向于进行环境保护的意愿度更小;下游对上游的补偿越大,下游区域采取补偿措施的意愿度将有所减少;下游区初始经济状况越好,下游区域采取补偿措施的意愿度越高;对上下游利益相关体进行生态补偿博弈研究时,必须考虑各利益体的自身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是当前各级政府的紧迫任务,而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必须要考虑补偿主体、对象、方式、手段、标准及流程,文章从研究和分析这些要素出发,提出了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初步设想:根据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的影响范围确定利益相关者,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界定补偿主体与对象;补偿方式包括资金、政策、实物和智力四种方式,补偿手段分为政府手段和市场手段两大类;补偿标准是在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进行核算的基础上由双方通过协商确定;围绕着这些要素提出海洋生态补偿的流程。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划定中国土地生态补偿分区方案,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格局空间统计分析与生态地理区划。研究结果:中国土地生态安全表现为下降趋势,西部地区为高生态安全区,东部地区为低生态安全区,是生态服务功能空间传递的受益区,可将中国划分为生态补偿受体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和生态补偿主体区(主要分布于东部)两个一级大区。研究结论:设立全国性的土地生态补偿专门机构,构建土地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土地生态补偿监管体系,完善土地生态补偿的政策导引。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主要牧区实施的草地生态补偿政策的实证研究显示,现行政策存在补偿标准偏低、欠缺与地方性知识的沟通与对接、缺乏科学的监管机制等不足。为构建符合草地生态现实的草地生态补偿机制,应当合理确定补偿主体、受偿主体、补偿标准,拓展补偿途径,建立草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以及配套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辽宁省耕地生态补偿额度估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省域尺度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状况和支付意愿差异,通过分析耕地生态盈余与赤字情况,科学量化耕地生态补偿额度,为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供可行路径。[方法]文章基于碳足迹和产量因子修正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利用系数修正法测算各市耕地生态补偿额度。[结果](1) 2019年辽宁省锦州市、阜新市和盘锦市3市为耕地生态补偿区,补偿额度为0.53亿元;沈阳市、大连市等其他11市为耕地生态受偿区,受偿额度为16.70亿元。(2) 2019年全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总体是向外输出状态,应得补偿费为16.18亿元;生态消费区与生态服务区不存在“空间异位”现象,生态赤字区主要集中在辽宁西部区域。(3)全省各市化肥施用强度均超过800kg/hm2,导致沈阳市、大连市、阜新市、铁岭市和朝阳市的耕地碳足迹均较高。[结论]耕地生态补偿有助于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研究成果对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具有指导作用,可为区域耕地生态补偿额度测定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是在对我省"森林资源资产价值核算(试点)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森林资源依托型旅游目的地—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背景下的现实困境和利益诉求,构建了基于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方案和保障体系。对促进旅游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水源地生态保护中发展权损失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机会成本法,通过计算农地的经济价值,测算了水源地第一产业的发展权损失;通过对比参照区与水源地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估计了水源地第二产业的发展权损失;通过计算水源地旅游业的机会损失,测算了水源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权损失;分析了水源地发展权损失生态补偿中的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政策补偿和产业补偿的优劣势。旨在为建立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理论分析建立生态补偿区可能会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以福建省上游上市公司为实验组,下游上市公司为对照组,选取2011-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共584个观测值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福建省流域生态补偿区的建立提高了上游企业的绩效。进一步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财政转移支付向上游地区倾斜促进上游环保建设;企业R&D投入的加强;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变。最后从政策和企业层面提出建议,以实现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自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后,为了深入了解草原生态补偿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客观反映相关机构、文献、作者的科研动向和影响力,通过分析得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方法 文章通过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搜索到关于草原生态补偿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1)研究领域内发文量总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2016年达到发文量峰值。(2)作者靳乐山、胡振通、孔德帅发文量较多,杨光梅、陈佐忠、李玉新等作者发表的文献对该领域学者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总站,但作者、机构之间中心性较低,还需加强合作。(3)综合分析热点和前沿,主题词较少,研究范围较局限。(4)应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区域的草原生态补偿治理办法、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与制度体系等方面的研究。结论 拓展研究范围和深度,各地政府根据地区差异性对当地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相关进行探索完善,创新研究方法,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县域作为研究单元,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建生态经济一体化的生态补偿(PES)模型,并对江苏省2010~2012年区域生态补偿额度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生态、经济差异比较明显,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依次降低,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依次升高;生态补偿额度的区域差异也比较明显,需支付生态补偿的主要位于苏南、苏中地区,其中南京市区生态补偿额度为-416亿元,常州市区、无锡市区、江阴市等五个区域生态补偿额度为-252~-101亿元,扬州市区、徐州市区等16个区域生态补偿额度为-101~-5亿元;而盐城市区、仪征市等20个区域的生态补偿额度为2~44亿元,苏北大部分地区生态补偿额度为48~91亿元。  相似文献   

11.
生态补偿是欠发达山区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传统政府主导模式不可持续、市场主导模式有待健全,提出四川秦巴山区应采用政府与市场结合、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可持续生态补偿模式,设计补偿原则、方式和标准;针对四川秦巴山区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提出协调共建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通过建立区际横向补偿机制、完善资源产地补偿机制、强化生产企业环境责任、实行补偿清单式管理等举措,推动实施可持续的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2.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战略任务。江苏省生态修复工作居于全国前列,但在制度体系构建、资金保障筹措、技术支撑引领、标准规范制定等诸多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文章通过梳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内涵与基础理论,总结江苏省保护修复现状和典型做法,提出创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机制的思路与举措:以明确指导思想、找准实施方向、创新实践方式等为思路,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多元投入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和动态检测体系,落实考核评价与督察执法体系。  相似文献   

13.
海滨湿地是重要的湿地资源,也是重要的环境资源.盐城海滨湿地是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淤泥质海滨湿地,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生态补偿是保护海滨湿地资源积极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对盐城海滨湿地资源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的认识,并以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为依托,建立盐城海滨湿地生态补偿核算公式,计算得出2007 年应对盐城沿海滩涂湿地需生态补偿2...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结合福建省湿地概况及其保护现状进行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试图为构建完整的福建省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提供参照。[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借鉴、归纳总结,从法律机制建立原则、法律机制构建内容和湿地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措施等3个方面构建福建省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及分析其效用。[结果]发现当前福建省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立法理念不准确;(2)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3)湿地生态补偿法律保护不完整。[结论]福建省在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构建方面尚处于薄弱阶段,无法达到为福建省的湿地保护以及进行湿地生态补偿提供法律保障的程度。并对此提出3点建议:(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2)明晰权责;(3)明确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5.
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一项制度创新,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模式,分析了中国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以期对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研究热点,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普兰店市的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系统评价了该市的生态环境现状,论述了该市在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将水源地保护和跨界断面水质水量生态补偿2种方法结合起来,在测算水源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时,将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列入补偿范围,扣除水源地不放弃发展引起的对下游地区的补偿。结果表明,文中测算的生态补偿标准因为存在上游地区补偿下游地区的情况,低于常见的根据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确定的生态补偿标准。补偿模型的尝试性改变减少了补偿数额,降低了上游地区生态保护积极性,但是考虑的内容更为全面,同时也对水质监测和跨界断面水质水量生态补偿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生态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是长三角区域生态大后方,探索安徽在长三角生态一体化发展中的创新路径,不仅有利于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破除制度性、结构性障碍,也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比较研究看,安徽在长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中既具有比较优势,又面临两难博弈;从区域一体化理论看,安徽在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监管方面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存在博弈;从发展阶段理论看,安徽具有后发优势;从经济地理双核理论看,安徽具备建立自然生态保护示范区的现实条件;从实证研究看,安徽可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制度创新。因此,在长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中,安徽应发挥比较优势,化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首先要推进统一标准建设,在一体化中体现差异化和阶段化;其次探索建立大别山自然生态保护示范区;再次以完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制度体系为重点,推动生态一体化制度创新;最后以科技和人才为依托,打造生态一体化的安徽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9.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状态,在此背景下,采用遥感技术(RS)与空间信息技术(GIS)相结合的方法,以汶川县为例,研究县域尺度下的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占汶川县辖区面积的62%属于生态功能红线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20.
基于水足迹的大樟溪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骏  王薇薇 《水利经济》2015,33(3):28-31
水足迹理论与方法在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应用是当前生态补偿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在已有水足迹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水资源相关评价指标对原有模型进行修正,构建符合流域生态补偿情况的水足迹模型。以根据大樟溪流域生态补偿为例,核算大樟溪上游水源区以及下游受水区的水足迹,同时运用机会成本法对流域上游地区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直接投入和限制当地发展而损失的间接投入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水足迹的生态补偿模型可以将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与水生态保护的经济活动联系起来,可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提供客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