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森林生态会计核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行会计体系存在两个主要缺陷:忽视危及经济持续生产能力的自然资源匮乏;忽视环境质量下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与福利。从而引起GDP指标的虚增,误导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借助森林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可在实践上构建起具有可操作性的森林生态会计,以有效反映生态信息及生态效益的外部性价值,制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为我国已实施的巨额森林生态效益的资金补偿提供微观配置依据。  相似文献   

2.
市场化筹资方式在生态林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林业是以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发挥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经营业。生态林业经营也需要货币资金的投入,但由于生态林业存在外部效益溢出,因此其生产成本无法完全通过市场交换进行弥补。生态林业资金筹集的关键是要克服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存在的“市场失灵”,实现资金由投入到补偿的循环链。西方经济学中在论述公共产品及其经济外部性时,除了以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代表的政府干预解决方案外,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坚持认为市场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包括经济的外部性,有代表性的是科斯的环境产权理论。科斯认为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只要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省的森林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各地的森林火灾频发;松树“癌症”扩散,威胁着我省近四成松林的安全。这两大隐患对于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究其根源是长期以来破坏森林生态环境造成的生态失衡,而治本之策就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阔叶林资源。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被提到了一个重要高度。北京、武汉、成都、上海等地,农村产权交易资源相对丰富,交易活动较为活跃,相继开始探索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有效方式,使得存在多年的农村产权要素供需失衡问题得以缓解,推动了农村资产资源优化配置,保障了农民的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5.
《浙江林业》2011,(10):48-48,F0003
天目千重秀,林木十里深。临安市域面积3126.8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占82.3%,森林覆盖率高达76.55%。 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为临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不仅赋予临安“国家森林城市”的美誉,更为临安构建生态经济体系,走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扣谐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临安地处太湖、钱塘江两大水系的源头,其森林特别是生态公益林在流域生态保护上承载着重要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生态公益林“外部性”特征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公益林外部性具有市场交易困难、外延扩散、内敛可计量、非附带等特征。科斯途径与庇古途径是解决外部性的主要经济途径。两者对森林外部性的解决虽然具有理论上的一致性,但在具体应用中均存在困难,不能直接套用。应从公益林外部性特征出发,以政府作为生态产品的购买者参与交易,并以经营者提供生态产品的机会成本作为政府对其出价的依据。最后对公益林外部性解决途径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被提到了一个重要高度。北京、武汉、成都、上海等地,农村产权交易资源相对丰富,交易活动较为活跃,相继开始探索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有效方式,使得存在多年的农村产权要素供需失衡问题得以缓解,推动了农村资产资源优化配置,保障了农民的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8.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角阐释"两山"理论的新时代内涵,对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路径进行理论分析,采用案例分析法、质性研究法,分析"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模式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路径及其运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可持续实现的路径。结果表明:"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模式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通过精准调查,在明晰生态资源产权的前提下,运用经济学方法对其价值进行核算,以直接或者间接利用权属交易、生态服务交易、产业化等方式将生态产品货币化。因此,应该建立市场化生态要素产权制度,引入市场经营主体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公私合营"的生态产品交易制度,以便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得以可持续实现。  相似文献   

9.
森林碳生产的属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碳生产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低成本选择,探讨了森林碳生产的内涵,指出森林碳生产的自然属性源于森林整体上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公共品特征、外部性特征、稀缺性特征构成了碳生产的经济属性,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森林经营者收入、社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共同组成了碳生产的社会属性,而且这三大属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10.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伊春林管局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生态补偿标准确定依据的比较分析,认为生态补偿应以成本补偿为主,并考虑森林生态区位的重要性,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分、林龄等自然属性来制定差异化的补偿标准。在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生态区位和森林生态效益调整系数的基础上,构建了森林生态系统补偿标准计算模型,并对伊春林管局森林生态系统补偿标准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现行的森林资源权属制度以及运行模式导致了两种后果:第一,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分离,经营管理者缺乏所有权人意识,只顾眼前利益,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第二,现有森林权属受到诸多限制,加大了森林资源权属行使和流转的成本。运用产权理论与交易理论分析得出结论:要想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地保护,应当在修改法律的过程中首先考虑明晰森林资源的权属并减少对权利的限制,其次要考虑减少森林权属交易的成本。这种产权模式既能够满足经营管理者对经济利益的诉求,又能够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12.
以林农拥有的活立木为研究对象,利用2007—2017年浙江省1546宗活立木流转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实证分析了是否在林权交易中心交易对活立木流转价格存在影响。结果表明:关键解释变量是否在林权交易中心进行交易对活立木流转价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流转面积、单位面积蓄积、区域虚拟变量、坡度等对流转价格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流转期限对流转价格的影响不大。因此,需要加强对林权交易中心的宣传,降低相关的交易成本,从而吸引更多的小规模林农参与交易。  相似文献   

13.
在深入分析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的概念和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国内外的定位和标准体系构建等问题。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分析了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对林业供给侧改革的3个方面影响: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以及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最后,在理论和实践依据上,建议将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种类确定为五大类:森林食品、森林药品、森林用品、木材类产品、森林游乐类。  相似文献   

14.
制度成本、林区困境与生态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将林区、林业与林农问题构成的林区困境放在制度成本、制度受益及其分摊与分配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国家汲取工业化原始资本累积的制度成本是林区困境制度根源,林业与林区不具备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林区的出路在于构建以历史贡献补偿和现时贡献补偿为主体的生态补偿机制,并提出建议:要扎实推进商品林资源产权改革;整合规划资源;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领域;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5.
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98—2018年的林业数据,采用边际碳减排成本作为森林碳汇价格的代理变量,构建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从经济价值角度探析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的长期互动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通过加大对森林自然资本的投资、改变林产品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三条路径促进森林碳汇发展;但是,由于中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森林经营理念和森林碳汇市场功能不完全,以至于森林碳汇"抑制"经济增长。鉴于经济增长推动森林碳汇发展而森林碳汇在短时间内"抑制"经济增长,建议加快健全森林碳汇交易平台、完善森林碳汇定价机制、合理界定森林碳汇产权、加强森林管理和提高森林质量,促进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70年集体林权制度的变迁历程与内在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新中国70年来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文本及历史实践,运用产权和市场交易制度的演进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对集体林权制度的源起、变迁历程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林权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大致经历了林权初始设置、集体林权的形成与发展、集体林权"分与统"的两难抉择、集体林权制度的基本确定与深化改革4个阶段,过程虽然曲折但总体是成功的。由于森林功能多样性及经营长周期性的特点,林权制度变迁选择与农地制度变迁不同的路径。改革的经验启示主要有:信念和认知的力量能够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政府主导、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是改革成功的基因;面临不确定性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在生态文明全面深化时期,解决林业问题,制度是重要的,改革是不可间断的事业。  相似文献   

17.
林权交易市场中交易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级林权交易市场在全国各地已经逐渐建立起来,但是林权交易市场中林权交易的发生量依然没有明显的上升。为了促进林权交易市场的良性发展,吸引更多的林权供给者和需求者进入市场进行林权交易,本研究通过构建林权交易市场中林权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两个群体的博弈模型,推导了两群体在多次重复博弈后所得到的是否进行交易的进化稳定策略,剖析了影响供求双方进入林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的因素。指出林权交易中交易成本高,林权转出后林权供给方的非林业就业收入不稳定,林权需求方对林地投资的期望收益低和林地经营难以获得规模经营收益等是交易不旺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全我国林权交易市场运行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曾华锋  蒋莹  聂影 《林业经济问题》2013,33(1):56-60,79
以江西省林权交易市场为例对林权交易市场价格进行调查研究,首先介绍了江西省林权交易市场的基本情况、林权流转价格的形成方式、林权流转中底价的确定方法等江西省林权交易市场价格调查结果。然后指出林权流转价格存在农户间协商交易较多,价格难以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形成;缺乏科学的流转评估制度,价格评估机构缺失;评估方法的选择较为简单,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完善的价格体系还没有建立,价格形成机制缺失等问题。最后针对林权流转定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系统的林地市场价格机制,加强森林资源评估工作;积极培育林权交易市场,引导农民进场参与竞价;规范林权交易市场,为市场竞价提供良好的环境等规范林权流转价格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规范分析与演绎推导的方法从契约利益主体关系和集中契约内生属性两个层面厘清林地规模化转出的集中契约内生威胁,探究集中契约的稳定治理措施。研究表明:集中契约中的利益主体关系演变会打破铁三角的均衡关系,降低契约的有效性与稳定性;利益主体在履约过程中由于价值观变化、心理契约失衡和契约内容不够灵活与完备致使集中契约长期稳定存在一定威胁。为此,从契约利益主体间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契约治理两个层面提出增强林地规模流转集中契约的稳定性对策,以巩固和深化林权改革,促进林地规模化经营与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