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是全省地质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单位,实行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和贵州省地矿局共管体制,履行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职能。主要承担省内地下水(热矿水)环境、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遗迹(公园)、城市地质环境与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地质环境信息发布,组织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的地勘单位自开展地质大调查以来 ,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地面沉降防治、地下水资源评价等公益性地质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及社会效益 ,并得出了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四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是全省地质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单位,实行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和贵州省地矿局共管体制,履行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职能。主要承担省内地下水(热矿水)环境、矿山地质环境、地质  相似文献   

4.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探索虽然形成了以"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防治(保护、开发利用)体系和应急值守体系"为主体的基本格局,尚需不断完善。调查评价体系要从研究探索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区域规律向为管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延伸、拓展。监测预警体系应同地下水监测体系一样,由全国性的监测中心、监测网络、国家级监测工程组成。综合防治体系重在建立"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应急值守体系应尽量探索利用公共网络传输系统,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湖南省遥感中心、湖南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是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直属的、唯一从事地质环境调查、监测、预警、应急、评价和综合研究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土地矿产调查、监测与卫片执法检查的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专门承担国家和地方公益性、基础性与战略性国土资源调查工作的事业实体. 该单位于2000年12月从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建制划入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与2011年12月湖南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加挂的湖南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为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现有在职在岗人员484人,下设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室、工会、科技管理科、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室、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评价室、地质环境保护工程研究室、工程监理部、综合研究室、地质环境项目管理办公室、遥感信息室、国土资源规划室、地下水动态监测室、地质环境监测分站等机构.  相似文献   

6.
开展地质环境经济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文章从地质环境经济学的内涵、研究对象出发,提出地质灾害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成为当前地质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并讨论了地质灾害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地质灾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建议加强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预防和治理,增强和提升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据城市环境地质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海南省琼海市存在地下水资源短缺、地质灾害、海岸带变迁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本文详细论述了琼海市这些日益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各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的防治对策建议,为该地区国土开发整治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土生态与地质环境本底脆弱,国土资源开发强度大,资源和地质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接近或超过极限,资源缺口、环境压力、地质灾害风险越来越大。亟需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习惯和文化,并加大生态保护与治理恢复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等。要明确国土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略,实施国土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制定支持国土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以促进国土资源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地质灾害防治。  相似文献   

9.
浅议地质环境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地质环境的内涵、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地质环境的调查、监测和评估、地质环境管理的法律体系等 ,进行了简要论述 ,最后就如何加强地质环境行政管理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是地质工作的根本。能源、非能源矿产勘查和矿山地质工作均属于矿产资源保障任务;基础地质调查是矿产资源保障和公益事业需要的基础任务;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属于减灾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乎中华民族健康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促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属于实现资料共享,避免工作浪费重复的关键一环,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因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矿山地质灾害、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影响及破坏地下水系统、水土污染。湖南省从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治理规划、治理备用金制度、评估及企业和政府投资治理等方面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一定的保护。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需要进一步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通过法律手段促进矿山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实施严格、高效的矿山地质环境行政管理措施;运用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经济手段,从影响成本和收益入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减少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采取无废开采,矿区复垦等技术措施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保护。文章还探讨了新建、生产、闭坑三种类型矿山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地质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专群结合,调查与普及防灾知识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根据奉新县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工程设施分布情况,通过对该区的地质灾害现状、成因机制等进行考察研究,为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充分发动群众报灾、防灾,汛期后加强地质灾害的复查、巡查和调查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现阶段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和引发的。多年来,江苏省地质环境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新时期加强地质环境管理要根据江苏省的实际,不断深化认识,健全法制,明确责任,突出重点,拓宽地质环境管理思路;要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着手,构建保障社会科学发展的地质环境管理新机制,全面推进地质环境管理改革,为江苏省现代化建设"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4.
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现状评述的基础上,论述各种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规律和危害性,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对策,进而提出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提供了生态环境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加强资源和环境工作,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将天津确定为环渤海经济中心,天津发展的新定位亟需加强地质工作。属地化后天津地质工作取得显著成果。针对天津新定位对环境资源的新需求,天津地矿局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是以确保经济发展和城市安全,不断提升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为中心任务,开展地质工作;工作重点是:深化城市地质综合调查研究,提高服务城市建设的工程技术水平,突出浅层地热资源的勘查和利用,继续加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评价,强化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重视并加强山区地质和农业地质环境评价。  相似文献   

16.
地质环境是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和环境支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对我国地质环境和管理工作现状进行梳理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环境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地质灾害危害大,环境问题不容乐观,社会对地质环境认识不足,管理工作缺少专门法律,监测预警网络和标准体系建设继续加强。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形势,建议从法制建设、标准建设、技术提升、队伍建设、体制创新等方面推进地质环境工作。  相似文献   

17.
《农业经济问题》2008,(12):F0003-F0003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是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启动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项目。调查面积达4.36万平方公里,覆盖了全省86.5%的农用地。调查设置了16个子项目,开展了农业地质背景、多目标地球化学、窝硒土壤、近岸浅海地质环境、农产品安全现状调查;依据调查资料,分别进行了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养分丰缺、富硒土壤资源、  相似文献   

18.
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总体考虑是理清思路,设计抓手,搞好布局,完善机制。主要通过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五条线"、"五到位"建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年年百矿换新颜"工程,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示范命名活动等,全面推进地质环境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浅议"生态地质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地质背景对生态系统的控制、生态地质脆弱带的地质灾害、岩—土—水—植物生态系统、土壤地球化学与生态农业、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和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生态地质环境计算机模仿等方面进行地质环境效应与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关系的研究,从根本上重建生态环境,对保护大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总结 20世纪地质环境管理及地质灾害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重点分析了 GIS技术、先进遥感技术、地质可视化技术等的应用水平及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这一领域发展的状况,构建了面向 21世纪地质环境管理及地质灾害评价信息技术的基本框架及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提出了我国在这一领域重点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