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特殊选择,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和实践都还在探索阶段,调控手段、路径选择、传导机制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应进一步完善土地配置的市场机制、耕地保护机制和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以土地规划、地租地价、土地供给量、土地收益分配等手段参与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2.
经过6年多的实践,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初见成效,并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后的又一重要调控手段.国土资源部在严把土地闸门的同时,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形势,确定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方向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从土地公有制以及土地政策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布局的调控两个方面论证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可行性.通过对货币政策在此次宏观调控作用不明显的分析,提出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在实施环境方面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产权、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时间、力度等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土地金融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大,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土地金融政策在参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从土地金融政策的概念入手,阐述土地金融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内在机制和必要性,针对我国土地金融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运行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强对国际金融形势和国外土地金融及其政策的研究,建立我国土地金融政策体系:构建国家土地宏观调控基金或其他土地金融调控手段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土地“闸门”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从理论界到国土资源系统内,对于国土资源部门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问题,尚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从进一步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来说,确有必要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廓清认识。为了叙述的简练,同时也为了与“金融调控”、“计划调控”等概念相衔接,本文将“国土资源部门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简称为“土地调控”(更确切地说,“土地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土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土地调控打的是“组合拳”有的人认为,将土地调控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是强化政府管理和行政审批,违背…  相似文献   

6.
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来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助于丰富、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探讨了土地政策能够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运用SWOT分析法,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给出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简称新增费)、土地闲置费等土地税费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实践效果,反应出我国土地税费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过程中存在税制结构不尽合理、土地取得环节税负偏低、保有环节征税范围过窄、流转环节税费政策实施难度大等问题。对策建议:优化土地税制设计,加强调控作用;在土地取得环节实行差别化税额标准;提高土地保有环节的税负;在土地流转环节加强税费征管。  相似文献   

8.
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分析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基础理论,得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风险主要体现在缺乏明确的操作层面目标、手段不灵活两方面.基于风险控制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把握重点问题、推进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完善体制机制环境等优化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2003年土地成为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以来,土地宏观调控成了一个热门而敏感的话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石的土地资源又被赋予了调控闸门的新角色。毋庸置疑,土地宏观调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但如果实行一刀切政策,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不甚公平。欠发达地区不能排斥土地的宏观调控,但怎么调控,则需要好好琢磨。  相似文献   

10.
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机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政策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参与到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如何充分发挥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土地政策在参与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土地政策调控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层面对近年来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效果进行测度和评价。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和统计推断法。研究结果:近年来土地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基本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研究结论:今后应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把促进就业和人口城市化纳入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5年国内外土地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统计法。研究结果:2015年国外土地管理研究侧重于土地利用冲突及应对机制、土地权属效应、土地纠纷解决路径等方面,国内研究更多关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市场管理与调控、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土地政策与法律,以及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等方面。研究结论:2015年土地管理领域在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加强,针对改革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研究比较突出,有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尚显薄弱;2016年将重点关注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及管理体制、土地法学理论与实践等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征地补偿制度的经济分析及征地改革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探索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方向。研究方法:通过探索征地补偿与农地土地价格的关系,试图回答征地补偿标准高低的问题。对征地补偿制度进行经济分析,结合理论和国际经验探索征地补偿制度改革,提出改革建议。研究结论:(1)《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不一定低于农地的土地价格,特别是在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少的区域和当采用高限的土地补偿倍数和安置补助倍数时;(2)在"一对一"式的征地框架下,单纯提高补偿金难以平息征地中可能产生的种种争议和冲突;(3)"零星式"征地不利于为失地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社会保障;(4)由于土地价值及其增值是由社会和国家(政府)带来的,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土地价值的归属,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过高地补偿征地,过高的征地补偿也会产生(性质不同的)公平问题。笔者就征地改革制度提出建议:(1)"整村"式征地;(2)扩大可征地的范围,变"一对一"式的征地为"一对多"的可能征地关系;(3)改进征地补偿的计算方法,提高征地补偿的公平性;(4)将一次性征地补偿转变为按年支付的社会保险。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变革是土地督察制度建立的重要诱因,行政监督理论是土地督察制度运行的理论支撑,土地督察制度是建立在现实和理论可行性基础之上的。分析2008—201o@-土地督察数据,土地督察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土地行政权力的扩张,遏制了土地违法行为,规范了用地审批行为;保障了土地资源公共利益的实现,促进了耕地资源保护、中央土地政策落实、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土地督察制度同时也存在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空M,从土地督察实践上看,近期可以进行一定调整,进一步明确督察机构法定职责和工作目标;从土地督察理论上看,远期还可探索土地督察机构地位独立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土地资源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若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必然导致土地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目的]探索精细化、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模式,实现土地资源针对性、有效性管理,是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土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方法]运用理论模型法和文献综述法对差别化土地管理原理和政策含义进行了阐述,构建了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体系,并完善了政策支撑体系。[结果]差别化土地管理是集时间、空间、地类和产业、部门等为一体的差别化国土管理模式;差别化土地管理目标是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差别化土地配置效率较普适性配置模式更高。[结论]可从建设用地差别化、产业供地差别化和用途管制差别化等方面构建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框架体系,从试点、补偿、监管等方面配套政策支撑体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保障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6.
建立开放、竞争、城乡统一而有序的土地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为建立开放、竞争、城乡统一而有序的土地市场构建政策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政策分析法。研究结果:(1)转变政府职能,由市场取代政府成为土地资源的基本配置者;(2)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明晰和平等保护集体土地产权;(3)允许集体土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开放、竞争、城乡统一而有序的土地市场;(4)改革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征地范围,给被征地者公平补偿,执行合意、公开的征地程序。研究结论:建立开放、竞争、城乡统一而有序的土地市场是推进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7.
Povert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Redistributive land reforms have begun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nd policy makers once again.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old arguments and bring them up-to-date in the light of recent research. We begin with the case in favour of redistributive reforms focusing on fragmented factor markets and systems of labour control, of which concentration of land ownership is but one aspect. We then examine land reform in practice, focusing on distinct region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in sub-Saharan Africa, Latin America, the transition economies of the former Soviet bloc and, as examples of success, East Asia (including China and Vietnam). Next we discuss the macroeconomic context and the two-way direction of causality between a re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assets an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economy. We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weakening the system of labour control, eliminating landlord bias and correcting urban bias. Finally, we argue that a prominent feature of all successful land reforms has been a high degree of land confiscation; full compensation and various types of 'market friendly' land reform are unlikely to be successful.  相似文献   

18.
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政策虽然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但现有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区政策对于探索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对国外产权界定、市场交易、治理结构以及居民点建设进行阐释,再从我国宅基地使用制度的变迁、制度障碍及改革着力点、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效果3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结果发现,当前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提升了农民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缓解了宅基地闲置、一户多宅和低效利用等问题,但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仍然以政府主导为主,缺乏考虑农民的利益诉求和保障机制。因此,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政策还应该针对农民的实际诉求,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农民利益保障机制,谨慎推进改革速度。  相似文献   

19.
China’s land transfer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The speed and extent of land transfer are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e and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rura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practice, due to the imperfect land transfer market and related systems, the property income of the transfer farmers is insufficient, which leads to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of the farmers. Based on a field survey of rural households in Gansu Province's impoverished mountainous area, we first employ cross-analysis to qualitatively assess the deviation between farmers' land transfer intention and behavior. Second, we use a logistic-interpretative-structural model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uch a deviation and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these factors. We find that a substantial deviation exists between farmers' land transfer intention and behavior, with 57.64 % of respondents having the intention to transfer, but no actual transfer behavior. Moreover, among the 12 factors identified tha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is devi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nthusiasm is superficially the main direct factor, whi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cale, non-agricultural income, satisfaction in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and the impact of disasters are the secondary, indirect factors. Meanwhile, the deep-rooted factors are the head of household's age, the presence of village cadres in the household, non-farm working hours, the size of the household's labor force, and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land transfer information, land types, and property rights intervention. Therefore, we conclude that in the process of land transfer, the leading role of village cadr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 transfer information exchange platform should be established, land policy should be strictly implemented, land adjustment should be reduced, the rural land exit guarantee mechanism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doubts of farmers regarding land transfer should be eliminated. These steps would make sure that the deviation between farmers’ land transfer intention and actual behavior is minim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