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农用地管理的目标转变和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我国农用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入手,针对我国农用地利用和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提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农用地管理的目标必须实现战略转变,即由“数量管理”转变为“数量和质量并重管理”。文章认为,正在全国开展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并对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成果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2月6日至8日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试点工作的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代表共120多人参加了会议,参会人员覆盖了所有开展试点工作的省、区,部分将要开展工作的省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分为17个时段,其中8个大会时段,3个专题会时段,6个分组讨论时段.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及有关成果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的研讨.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总结农用地分等 /定级 /估价工作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广泛研讨农用地分等 /定级 /估价工作中的有关技术问题 ,促进成果在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解决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方面的应用 ,推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征地制度改革 ,受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委托 ,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主办“全国农用地分等 /定级 /估价学术研讨会”。《中国土地科学》和《农业工程学报》为支持媒体。会期定于 2 0 0 3年 10月下旬。现在开始征集论文 ,征文内容包括 :1 农用地分等 /定级 /估价的理论和…  相似文献   

4.
简讯     
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估价国标实施 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三项国家标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三项国家标准规定了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估价工作的目的、任务、内容、程序、方法和成果要求,对下一步更加深入地调查评估我国土地的质量状况和价值情况,提升农用地质量监管水平,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及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和促进农用地规范流转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耕地数量与质量平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分析建立耕地的数量、质量占补平衡新机制的目标、措施和方法.结果表明:耕地基准面积应作为考核区域耕地数量、质量是否平衡的指标;依据不同等别的农用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即不同等别的农用地以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要的可比性指标,确定农用地等别折算系数;建立耕地储备库,实行先补充、后使用的机制,耕地储备库按基准面积统计管理,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时必须先取得耕地储备库的指标;采用标准样地对比法评定建设占用耕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等农用地宗地评估,可以弥补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比例尺过小、难以实地定界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概括其成果应用研究的基础上,以广东省丰顺县为例,分析工作成果,探讨应用方向,为今后县级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制定农用地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体系的原则、方法和依据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制定农用地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应该遵循指标的稳定性、空间变异性、主导性、生产性和综合性原则;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土地特性响应时间、变异系数等方法是选取农用地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的科学定量方法,而最有效的农用地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选取方法是根据土壤学和作物栽培学等科学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要根据土地的区域性特征选择农用地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确定农用地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的分值和权重.  相似文献   

8.
实现我国土地管理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双管理的转变,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和土地整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用地分等过程中的技术、方法是土地整治评价的基础;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和工作目标,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设计提供了方向,并为土地整治项目验收提供了技术支撑;农用地分等成果与土地整治项目验收成果相结合,可实现补充耕地的等级和数量不低于被占耕地的等级和数量,补充的耕地与其他耕地集中连片的原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质量和数量的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土地管理应用的角度对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成果组成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各农用地分等成果组成数据在相关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下的农地分等定级估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并把国土资源管理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强调国土资源工作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这对于对国土资源管理与改革具有重要基础作用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推进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领域,争取在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农用地分等…  相似文献   

11.
不动产估价师培养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方向。研究方法:借助文献资料和因果分析方法,在回顾中国不动产估价制度形成历史和分析中国学科划分与毕业生就业前景的基础上,解析中国不动产估价师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与培养模式。研究结果: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发展的现状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都应该成为中国不动产估价师的培养基地,特别是应当把不动产估价师的培养列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结论:在现有的学科分类体系下,借鉴注册会计师的培养模式,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确定不动产估价师的专业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类型的时序数量转移和空间动态分布特征,为实现耕地“非粮化”分类管控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方法]文章以西北旱区农业生产典型县陕西大荔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的遥感解译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标准差椭圆的方法,探究大荔县耕地“非粮化”的时序数量转移及空间动态分布特征。[结果](1)数量变化上,20年间大荔县耕地“非粮化”类型呈多元化增加趋势,且近10年“非粮化”率急剧上升;(2)转移类型上,20年间粮食作物是耕地“非粮化”面积增加的最大转出者,其中2000—2010年主要转向杂果树类,增量较小;2010—2020年主要转向杂果树类、设施农业和水产养殖,增量巨大;(3)空间动态上,20年间大荔县耕地“非粮化”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加强,其中粮食作物和撂荒地向南部地势较低区域集聚;杂果树类、苗圃花卉和设施农业向北部海拔较高区域扩张;而水产养殖向东部河流集聚。[结论]根据西北旱区不同耕地“非粮化”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为政府分类管控“非粮化”现象、优化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浅析城市经营理念下的城市规划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和城市的发展,在编制城市规划过程中引入"经济学"、"经营"的思想与理念已日显其迫切与必要.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将市场经济的理念导入到城市的发展、建设、管理中来,创造性地提出"城市经营"的理念.各级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考虑到人的发展和需要,促进城市的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农用地分等省级数据汇总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研究云南省农用地分等省级数据汇总的方法,为省级汇总提供技术依据和理论参考。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数据归纳法,以定量化为主的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建立了云南省农用地分等省级数据汇总方法体系。研究结论:本研究方法满足省级成果汇总要求,保证省级成果的可比性,以及省级与县级属性数据的可追溯性与空间分布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Substantial variations in landowner's share under sharecropping arrangements are documented. Par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owner's share and land quality and between landowner's share and physiological population density are explained by extensions of the competitive theory of share tenancy. It is shown that high landowner's share can be expec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high land quality and or high physiological density. The tendency for increases in population to b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s in landlords' shares can be ameliorated by land-sav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文章旨在厘清我国农业生产“服务规模化”与“土地规模化”二者之间的替代抑或互补关系,以实现粮食总产最大化的目标。方法 文章以农机服务为研究切入点,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探讨农机服务对粮食总产、播种面积的影响,以及不同土地规模下农机服务对粮食总产的影响程度。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农机服务投入会提高粮食单产以及播种面积,且农机服务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表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农机服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会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增加而先下降后扩大,即“服务规模化”的作用会受到“土地规模化”发展的约束,虽然“服务规模化”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替代“土地规模化”的不足或相对滞后,但是“服务规模化”的生产效应又依赖于“土地规模化”程度的发展。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该文建议,在推动我国农业规模化的过程中,应当阶段性的和差异性的采取“服务规模化”和“土地规模化”两种路径方式,充分利用二者互为补充以及相互替代的关系,以实现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7.
[目的]立足西北干旱区土地开垦与弃耕频繁的土地利用现象,揭示西北干旱区耕地后备资源与不稳定耕地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玛纳斯河流域为案例区进行研究,为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建议。[方法]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因子得分法与限制性因子结合法进行土地宜耕性评价,并分别给出空间利用对策。[结果]玛纳斯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数量结构,敏感区面积较大,极敏感及一般敏感区面积都较小;玛纳斯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综合本底条件多为“较好”及“一般”,但开发受生态敏感性影响较大;玛纳斯河流域混合型不稳定耕地及生态型不稳定耕地面积较大,分别为85 684.77hm2、82 011.87hm2,可优先退耕。[结论]玛纳斯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受生态约束较大,其宜耕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不稳定耕地的生态退耕,对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提出一种基于多主体行为偏好的城市新区征收拆迁空间布局的过程模拟方法。研究方法:以杭州市萧山区为试验区,从多主体行为偏好角度出发,分析居民、开发商和政府等多智能体之间,以及多智能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耦合空间多智能体和生态位模型模拟新区开发征收拆迁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结果:与单一主体模型主导的空间布局结果相比较,多主体模型有更高的精度,更接近实际的空间布局。研究结论:为浙江省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市新区开发征收拆迁的空间布局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Give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 of farming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labour-saving technology, increased fragment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key factor in the devaluation and abandonment of land assets. To systematically identify the costs of fragmentation, we use a series of indicato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plots, the Simpson index, the plot-homestead distance and the total minimum commuting time from the homestead to all plots to measure the extent of fragmentation. A translogcost function is developed and estimated using survey data from three periods, 2011, 2014 and 2017; the data include an effective sample of 1064 household-year observations involving 6599 plot-year observations in Chongqing, China. The extent of fragmentation in the mountains of southwest China is quite serious compared with that in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Simpson index is 0.63, and on average, 6.06 mu (1 mu = 666.67 m2 or 1 mu = 1/15 ha) of cultivated land is distributed in 6.16 plots, while the total minimum commuting time from the homestead to all plots is approximately 45 min. An increase of one standard deviation in the number of plots, the Simpson index or total minimum commuting time would lead to cost increases of 7.1 %, 15.1 % and 12.2 %, respectively, if other conditions remain unchanged. The channel for the above result involves the changes in the cost share of inputs caused by fragmentation, which increase the labour cost share and reduce the machinery cost share. There is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 scale and production cost with an inflection point at 47 mu; that is, costs begin to decrease when the scale exceeds 47 mu. However, the average farm scale is currently only 6.06 mu. In addition, production costs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renting-in land and implementing land consolidation. To reduce land system-induced costs in mountainous areas, the government should rationally consolidate land to achieve moderate-scale management, reduce the transaction costs of land transfers and popularize machinery suitable for complex terrain.  相似文献   

20.
Land value capture (LVC) refers to the public sector’s recovery of part or all of the land value increments (‘unearned’ income) generated by actions other than the landowner’s direct investment, including public investments in infrastructure or administrative changes in land use norms and regulations. LVC is increasingly used around the world as a tool to raise funds for urba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wo LVC tools, one used in Toronto and the other in São Paulo, to show how different approaches produce divergent outcomes in practice. Expert interviews and an analysis of secondary quantitative data show that São Paulo’s formula-led approach is bureaucratized, compared with Toronto’s politicized process and that benefits from Toronto’s Section 37 are primarily located in the central wealthier neighbourhoods, while in São Paulo benefits are more disperse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cases highlights different approaches that reflect divergent values, rationales, socio-economic realities and political cultures which ultimately produce varied outcomes. The contrasting tools’ distributional and equity outcomes in Toronto and São Paulo raise questions about how cities can best share the benefits of urbanization to ensure equity and justice for all city resi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