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精准扶贫作为一种被实践反复证明的高效扶贫模式,通过分析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的现状,对其精准扶贫绩效进行评估研究,以期对新时期西藏农牧区脱贫攻坚提供合理的借鉴和参考。[方法]文章基于多维评估模型构建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绩效评估系统,建立计量模型,运用模糊数学法计算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绩效评估系统的隶属度。[结果]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绩效质量在不断提升,从不同维度的绩效指数变化来看,经济扶贫绩效和脱贫成效两个维度变化趋势明显,其对西藏农牧区整体扶贫绩效系统的贡献度最大,从隶属度来看,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绩效属于良好水平,体现出精准扶贫作为一种高效扶贫模式在西藏的脱贫实践中得以有效应用。[结论]新时期全面深化农牧区各项改革,以乡村振兴助推脱贫攻坚是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现实所需。因此,西藏农牧区正在逐步实现精准扶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了从面上帮扶阶段向深度贫困地区攻坚阶段的全面转变;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绩效指数在不断提升,巩固脱贫成果,协调四个维度之间的发展关系是解决当前地区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实现可持续脱贫的关键所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依旧是西藏农牧区精准扶贫的短板,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紧密结合西藏实际,巩固脱贫成果不返贫,实现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上指出"到2015年,西藏的农牧民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到202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要接近全国水平。"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剑指"三农"新挑战,破解"三农"着力点,要求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使人地充分结合,提出"四个‘如何’,五个‘新’",体现了国家对于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关注。消除西藏农牧区的贫困是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关系到整个西藏社会发展的全局。文章立足于西藏农牧区贫困的现状,从西藏农牧区反贫困存在的缩小差距任务繁重、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促进发展成本较高、反贫困目标和任务艰巨等问题出发,分析利用了"十二五"之前与"十二五"期间西藏农牧区的扶贫对象与扶贫开发资金的历史数据,探讨了西藏农牧区反贫困的具体措施与合理建议,指出解决西藏农牧区贫困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人口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带动、社会服务水平、移民搬迁的落实。  相似文献   

3.
正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茶产业对脱贫攻坚的带动作用,农发行湖南省分行依托地方特色优势资源,积极探索"企业总部+扶贫基地+贫困农户"产业扶贫新模式,通过支持发达地区龙头企业在贫困山区建立扶贫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收购,引导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打通服务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4.
连片贫困地区是我国精准扶贫目标实现的核心区域,产业扶贫是区域扶贫的有效路径。但是,目前产业扶贫的实施面临着产业培育难、贫困农户职业能力提升难和贫困农户收入增长难的困境。依据价值链理论,连片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的形成,要在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优势产业,才能实现贫困区域持续脱贫的目标。因此,政府以扶贫为目的的公共品供给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然而,目前政府在贫困区域以扶贫为目标的公共品供给,没有与该区域优势产业培育与发展相匹配,严重影响了产业扶贫绩效。广西恭城县红岩村的案例表明,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政府需要遵循产业价值链演化规律,通过提供产业基础型公共品奠定产业形成的基础条件,通过提供产业专用型公共品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通过提供产业拓展型公共品培育贫困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才能实现区域持续有效脱贫。  相似文献   

5.
我国不发达地区反贫困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扶贫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开放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广大农村中 ,由于城乡有别与计划经济制度 ,扶贫主要是通过政府提供的社会救济 ,自然灾害救济 ,优抚等方式 ,被称之为“输血式”扶贫 ,意味着这种扶贫方式难以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八五”期间 ,我国政府反贫困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原先的“输血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 ,扶贫的对象也从人口转向区域。即这期间政府反贫困战略目标是贫困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 ,目的在于通过区域经济的增长 ,带动区域内贫困人口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的…  相似文献   

6.
林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效益,林地、林木资源是绿色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在扶贫中具有独特作用。文章以湖南和湖北两省为研究区域,总结借助生态护林员政策和发展林业产业促进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林业产业政策向贫困户倾斜、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模式创新、购买保险为生态护林员提供安全保障、规范生态护林员管理办法是当地促进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分析了两省林业扶贫工作存在精准程度不够、林业产业化程度低、生态护林员选聘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针对林业扶贫政策的实施和改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省会中心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全省的信息腹地。作为省会中心行,农发行福建省分行营业部主动作为,不断扩大扶贫的带动面和辐射面,在政策性金融扶贫工作上作出了积极探索。在当前以服务脱贫攻坚统揽全局的形势下,地处沿海省会中心城市的农发行该如何服务脱贫攻坚?沿海省会中心城市虽然没有国定贫困县,但也存在相对贫困区域和相对贫困阶层。当地农发行应立足中心城市的政策优势、便利优势、辐射优势,努力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相似文献   

8.
<正>江西赣州依托脐橙产业,在赣南红土地上种出了"摇钱树";陕西延安洛川发展苹果产业,在黄土高原捧起了致富的"金饭碗";甘肃定西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西北干旱地区亮起脱贫的新曙光……近年来,这些地方紧扣"脱贫、优势、特色、持久"探索创新,蹚出了一条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强、贫困农户增收可持续的产业脱贫道路。特色优势产业成为精准脱贫的源头活水,经验值得推广。"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调查,认为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各县(市、区)依托区域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初步形成了高原农业产业集群,农业经济效益迅速提高,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贫困人口迅速减少、为实现乌蒙山片区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同时发现云南省乌蒙山片区在产业化扶贫进程中仍然存在农业生产总值比重高、农产品特色不鲜明、竞争力不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大乌蒙山片区农业产业化扶贫力度、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片区农产品品牌,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提高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绩效,确保2020年实现完全脱贫,形成具有片区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等举措,以期丰富和发展扶贫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0.
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阶段。精准施策和产业带动,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脱贫问题。在开展产业帮扶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力量,建立产业化扶贫试验示范基地,有助于扶贫工作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电商扶贫案例,通过数理模型阐述影响贫困主体获得感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本研究认为,电商扶贫不仅要对接或搭建电商平台,还需要重视产品、政策和服务的共同作用。电子商务为贫困地区打开了通向外部市场的信息渠道,贫困地区在外部需求的促进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和产业集聚,是技术、商业模式和政策交替升级的结果。因此,电商扶贫政策要基于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应重视服务型产品的引入,电商平台需符合本地农业产业特征。  相似文献   

12.
涉农电商对产业扶贫的作用及相关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旨在从作用机理的角度论证涉农电商的发展对我国当前产业扶贫的促进作用,并结合作者所观察到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以供电商扶贫工作者和相关方面的学者参考。[方法]该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归纳总结及逻辑推理分析等方法,对上述作用机理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展涉农电商能让贫困农户更方便寻找市场销路,获得更稳定的收入,同时也有利于激发贫困户的积极性,提升自身发展能力;但在发展涉农电商时,常常会出现诸如产品质量差、市场营销能力不足、脱贫增收效果不佳、产业开发项目不尊重市场规律等问题。[结论]在贫困地区发展涉农电商时应当重视加强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①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关;②重视市场营销能力建设;③注重脱贫增收效果;④注重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项目选择机制;⑤充分发挥当地致富领头人的作用;⑥注重当地产业发展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宁夏生态扶贫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的目标和区域间存在高度重叠,需要兼顾减少贫困人口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生态扶贫是新时期一种新的可持续扶贫方式,其目的就是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管理和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扶贫效益,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通过分析宁夏生态扶贫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宁夏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态移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示范带动五大生态扶贫发展战略。该研究对宁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为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介绍森林食品产业减贫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解决资源落后与发展滞后的矛盾;促进贫困地区收入增长;注重多方交流互动。其次,将森林食品产业的减贫效应分为社会减贫效应、经济减贫效应、生态减贫效应这3个部分。最后,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品牌宣传;增加产业联动效应;持续带动地区增收等建议,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贫困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人力充沛,全国一半以上贫困乡村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旅游扶贫是行之有效的科学路径。文章总结了旅游扶贫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扶贫效果快、返贫率低、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突出优势和特点,并根据党中央"三位一体"扶贫格局,在梳理各地扶贫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阐述了旅游扶贫是贫困乡村产业化扶贫的最佳路径和中坚力量,提出了乡村旅游扶贫要强化战略引导,创新机制体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该文还重点分析了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的"旅游+片区开发、旅游+N(农业、文体、商贸等)"模式,认为重庆市实施政府主导、政策引领,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整合资源、立体扶贫,创新机制、多样带动的乡村旅游扶贫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资产管理的实践与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各地区形成和沉淀了大量的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资产,而扶贫资产管理作为持续发挥项目效益、巩固脱贫质量的重要抓手,试点地区实践情况亟待加以梳理与分析。[方法]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流程化管理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扶贫资产内涵及部分试点地区实施现状,在解析问题的基础上构建扶贫资产"七步法"的流程化管理模式。[结果]部分试点地区积极探索扶贫资产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地区仍存在产权界定不清晰、收益分配不合理、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而完善扶贫资产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难题,进一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结论]各地区应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探索并实施差异化的扶贫资产管理模式,切实提升扶贫资产管理效率为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四川秦巴山区贫困特征及扶贫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秦巴山区位于川北和川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秦巴山区多年来一直属于国家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作为"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推进精准扶贫攻坚的重要地区之一,研究其贫困特征及扶贫模式对四川省、秦巴山区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意义。秦巴山区的贫困痼疾存在已久,盲目的开发在导致资源浪费的同时,进一步加重了贫困。通过对主要致贫原因的分析和对创新科技扶贫、旅游扶贫开发扶贫以及新型城乡一体化扶贫等3种模式的SWOT分析,提出了四川秦巴山区实施精准扶贫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是我国新时期扶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深入剖析该区域少数民族农户致贫因素,为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村庄环境特征等3个方面对新疆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农户贫困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户主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中熟练说国语人口所占比重、兼业情况、是否参与农业合作组织、家庭成员是否残疾或重大疾病、人均耕地面积、是否通公共交通车均对贫困产生了重要影响,与预期一致;户主年龄、农户家庭中劳动力所占比重、未成年人口所占比重、离县城的距离、有无自然灾害对贫困的影响均没有通过统计上的显著性检验,与预期假设不符,主要是"一户一策"的精准脱贫政策及惠农工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未来应从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实现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两个方面提高片区的脱贫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