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模型进行剖析和拓展,认为农村劳动力是不完全理性经济人,其迁移决策的依据并非完全的成本和收益差额的最大化,且对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预期往往会发生偏差,而托达罗模型在理性人假设前提下并没有考虑这一偏差存在的可能性;托达罗模型认为迁移成本对劳动者迁移决策有影响,但是并未对迁移成本进行量化,也未对其构成做出说明,而本文认为这一成本的构成特点对劳动力迁移决策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对此构建了新的劳动力迁移模型,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城乡人口迁移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工业化的理论和经验表明,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在战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中,最早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对这种城乡人口流动行为进行研究的是,刘易斯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结构转变模型”,该模型提出了“农业剩余劳动的转移-资本积累-工业部门扩张-二元结构转变”的机制,但由于若干理论假设的不合理,以及政策结论的重工轻农倾向,其理论已渐为人们所冷落,而70年代问世的托达罗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流动的解释,似乎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劳动力也会在地域上实现转移。发展经济理论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要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作出科学的解释与说明。尽管刘易斯的“工业——城市”模型解决了发达国家早期所面临的这一难题,但它给目前的发展中国家所构造的只不过是一种极不现实的“城市幻觉”;托达罗“乡村发展”模型同样解决不了发展中国家的这一问题,因为它对“城市崇拜”无能为力。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所探索出的多种现实选择到是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丝新的希望。适应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历史大转移,中国的城市化政策也应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托达罗"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引入人力资本投资函数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动态均衡分析,并采用中国199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静态和动态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户教育投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贡献最大,而西部地区贡献最大者则为农户迁移投资;城乡劳动力流动存在显著的正向路径依赖特征;增加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教育投资和迁移投资能够有效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健康投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则存在区域异质性。根据地区差异有针对性促进农户人力资本存量积累和结构优化、突破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瓶颈,有助于促进城乡劳动力良性流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本文以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经济行为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计量经济学经验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显著地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长期迁移。第二,城乡人口迁移规模的扩大并不是导致城镇失业增加的原因,而城镇失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口的城乡迁移。第三,制度因素对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的影响是复杂的,城乡人口迁移规模随着制度约束的减弱而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6.
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当今的发展中国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必然会伴随着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又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 ,能否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道路 ,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大问题。本文以发展经济学中人口流动模型为研究基础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一、刘易斯和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在发展经济学中 ,关于城乡人口流动 (rural -urbanmigration)或劳动力转移 (labortransfer)的讨论颇多 ,…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底由什么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希  张兵 《农业经济》2006,(6):58-59
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学术研究与政策建议层出不穷,也是一个长期广受关注的话题。农经学者一向采用哈里斯—托达罗模型,认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将根据城市的预期工资(非正式部门与正式部门的加权)和在农村的工资差距、迁移费用以及风险厌恶情况决定是否迁移。笔者思之再三,哈里斯  相似文献   

8.
基于托达罗模型的理论内核和政策含义,本文认为在目前中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加快转移约1.6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概率。为此,除了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中小企业以外,还应该注意改革教育制度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避免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的双向脱节。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数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在对托达罗模型和杨春瑰模型提出修正意见之后 ,综合了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 ,重新建立了劳动力转移模型。通过对此模型的递推求解 ,本文分析了影响劳动力转移速度和数量的因素 ,论证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高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在农村土地权益对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突显而人口迁移又反过来影响其在农村土地权益处置的现实背景下,研究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权益的性别差异以及迁移行为对土地权益处置影响的性别差异,为制度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2017年339个城市或地区数据分析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权益的性别差异,构建Logit模型从微观个体的视角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对其农村土地权益处置的影响及性别差异。研究结果:(1)女性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对承包地是否自行耕种的影响比男性更大,主要是在婚姻中的女性迁移影响显著强于男性;(2)女性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对承包地是否转租的影响比男性略强,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迁移时间的影响显著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研究结论: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农村土地权益保障较弱,但是女性的非农迁移对其家庭农村土地权益流转的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11.
人口迁移已成为当代重要的人口经济活动,并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人口迁移的角度出发,评价新疆绿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以期为系统深入研究新疆人口迁移问题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以引导迁移行为,促进人口迁移与绿洲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地产权对劳动力迁移模式的影响机理及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停 《中国土地科学》2016,30(11):13-21
研究目的: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城市化也经历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的外出农民工往返于城乡之间,表现出非永久性迁移特征。本文旨在揭示这种非永久性迁移特征与中国特殊的农地制度安排的内在联系机制。研究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和统计检验,分析农地资产安全性、农地资产变现能力对劳动力迁移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1)中国农地归集体所有,承包土地周期性的可能被重新分配,外出务工能导致农民失地,于是农地产权的安全性影响劳动力迁移决策;(2)农地资产的变现能力差影响迁移农户在城镇的安家置业能力,也对劳动力迁移模式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研究结论:当前,要大力推进农地确权工作,让不能移动的土地借力农地流转方式金融创新流动起来,实现劳动力永久性迁移和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在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过程中,为避免与生态系统形成紧张关系,必须把人口迁移及城市化的发展纳入与自然大系统协调运转的总轨道中。首先,对城市化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进行了回顾;然后,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东西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理论;最后,提出了我们的选择:在制定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政策时,应掌握以下原则,即动态平衡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及综合设计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应处理好三方面关系:正确认识、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口迁移与生态承载能力的关系及正确处理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姚武群发展中国家目前都面临着人口流动问题,企盼能从发展经济学家的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处于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变革时期,能否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复杂人"为假设条件,将非经济预期因素纳入托达罗模型,基于"经济预期"和"非经济预期"两个维度试图构建一个更加贴近现实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框架,并利用四川省、重庆市和贵州省的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估计方法,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收入预期、择偶意愿、子女教育意愿、技能获取意愿、职业多样化选择意愿、职业晋升意愿及城市融入意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交际意愿、职业稳定意愿和未来创业意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弱。为了进一步探析各个动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采用均方差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确定和排序,分析结果发现:非经济预期已演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驱动力,情感预期已超越经济预期,成为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首要因素,经济预期与职业预期并列第二位,发展预期位列第三。  相似文献   

16.
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气候变化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和人口迁移及流动加剧的背景下,分析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制对加强人口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试图建立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进而说明环境因素引致的迁移存在"概念的模糊性"问题。在这一框架中,包括冲突或社会动荡导致的环境变化、工业事故、极端生态与环境事件、包含环境变化的发展项目、环境治理与保护、渐进性环境变化和渐进性气候变化等在内的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人们生存型环境需求、发展型环境需求和享乐型环境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而导致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人口迁移具有如下特点和性质:1.迁移的类型多样,移动的方向与空间拓展,因而获得了新的出路,突破了传统模式的单调性;2.迁移的次数及规模、速度有较大突破,但仍处于不流动与充分流动之间;3.内部构成上若干近代性的变动,如地主阶级流动性及妇女就业的增加等;4.强烈的时空特点,即时间上的波动性与地域上的差异性。近代色彩与日俱增,迁移形态因地而异;5.影响人口迁移诸因素的特珠性,表现为政治与经济不可分,近代因素与前近代因素杂然并存以及落后的社会体制和畸形的经济制度的强制歪曲作用;6.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珠社会环境,形成了特珠的近代农村人口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拓展的索洛模型出发,探讨了省际人口迁移、人力资本流动及制度因素通过影响经济体人均产出的稳态水平,影响人均收入增长率,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一机制,并表明经济体的人力资本存量可以决定其经济稳态水平.目前,人口迁移所导致的人力资本转移对内地经济的影响仍不足为虑,政府的作为可以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口迁移机制作用的发挥,市场化的促进作用则有赖于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Harris-Todaro模型考虑了城市失业问题,却否认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且不能内生决定城乡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转移;而新经济地理模型可内生决定区域间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转移,但未考虑城市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且其结论缺乏政策含义。本文将二者结合,同时赋予农村剩余劳动力假设,并考虑中国户籍制度所导致的迁移成本,通过所建立的内生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推演表明:非农产品消费比重提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迁移成本下降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验证了该结论,由此得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快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综合制度改革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发现转移的结果是引起了城市失业率的提高,说明目前向城市转移这一途径的潜力有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