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目的:基于人与以土地为基础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提出推进中国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深化自然资源利用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与主要任务的建议。研究方法:借助时空锥理论,构建人地关系演变与以土地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科学演进和利用管理改革发展的关系模型,分析自然资源相关科学及其范式和利用管理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采用集合理论,分析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差异;根据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理论,分析以土地为基础的有关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利用管理改革的主要矛盾方面。研究结果:(1)自然资源相关科学及其范式的演进揭示出一个内在逻辑,即人地关系的演变催生了自然资源相关科学及其范式的"科学革命";(2)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4人地关系地域系统;(3)以土地科学及其范式推动中国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深化自然资源利用管理改革,是中国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利用管理改革的主要矛盾。研究结论:(1)以土地科学及其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理论范式为基础,整体统一开展并整合以土地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空间内各种自然资源权籍信息、资源和资产信息的调查、测量、分类、评估、确权、登记等各种基础数据;(2)以统一整合的以土地为基础的自然资源权籍、资源和资产数据为基础,整体开展以土地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空间的统一规划,以一个整体规划取代多个行业规划;(3)在此基础上,以土地权籍管理为核心,统一其他自然资源权籍管理,以土地资源和资产管理为核心,统一其他自然资源和资产管理,以服务、支撑并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土地为基础的自然资源资产统一市场的机制体制,整体优化利用和统筹治理以土地为基础的自然资源时空,实现人与自然资源生命共同体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最基础与最重要的资源与资产,是国家经济政策拟定的依据,是实施规划纲要与落实方针政策的基础。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且是不可再生的,只有加大土地管理的力度,高效合理地利用土地,才能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领域,是土地产权得到保障的前提。目前的土地管理集中在对土地产权的管理,土地产权变化会涉及到地理实体时间、空间及属性的变化,时态GIS正好反映了此变化。目前时态GIS的研究集中在对时空数据模型的建构。时空数据模型决定了时态GIS系统的运行效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对时空数据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模型的构建的相应地提出了超过20种模型,而在实际的应用中,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特点。文章对典型的6种时空数据模型进行了分析,从模型的建模思路出发,分别探讨了模型的适合环境与优缺点,可以为人们在应用时空数据模型进行土地管理时提供帮助,有利于研究者对模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对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为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提供实施思路。研究方法:经验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是国土资源信息化逐渐向协同应用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对土地业务全程管理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从业务模型、数据模型和运行模型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模式的方案。研究结论:提出的实施方案对于改善现状、加强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模式的建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论述土地生态经济学理论及其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及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阐述了土地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及其对土地学科的贡献,并基于土地生态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有效性、着力点和系统性特征,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持续增殖土地价值、创建且发展有序的人地关系格局、构筑并保持土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实施路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有序运行的基础,而土地生态经济学是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基于宗地代码编制规则对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编码方法进行探索,是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深入开展、实现土地管理信息集成整合的关键。宗地统一编码以行政区划为基准,包含了空间要素分层、以地块为索引进行信息整合的思想。基于此,分析了土地业务全要素管理的内涵,对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的编码方法,并在土地全要素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中进行了工程实践,实现了单一业务地块与审批流程的横向关联及土地管理业务全要素间的纵向关联,为地理信息与地政业务审批信息的一体化集成提供了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论土地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从土地环境的角度探讨土地利用、保护和管理的途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界定了土地环境的概念,分析了其构成体系和基本特征,解读了土地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土地的影响,依据土地环境的诱因对土地问题进行了分类,并对土地环境分析评价技术路线进行了框架设计.研究结论:中国原生土地问题、次生土地问题和社会土地问题都非常严重,致使人地关系失调,土地关系失衡.  相似文献   

7.
从开发区土地利用的人地关系入手,探讨了基于PSR模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选用二次综合函数来评价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利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武汉市江夏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经过结果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武汉江夏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人地关系整体协调度良好,政府应继续坚持执行已有政策,并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来缓解用地压力。  相似文献   

8.
从新形势下构建立地科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和要求出发,提出组建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新思路在于重新认识和分析“土地-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的系列研究客体,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作了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9.
PSR视角下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为切入点,阐述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PSK框架,并据此构建了宏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借助SPSS统计软件及GIS软件,对甘肃省12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人地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文章对人地关系进行了定义概述和特征解析,分析了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人地关系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以人地关系协调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建议:(1)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2)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3)加大自然环境恶化地区的治理力度;(4)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5)平衡土地开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对"中国知网"刊载的土地科学期刊文章进行计量分析,探讨土地科学发展特征。研究方法:科学计量学、网络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对198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土地科学文献题录数据的处理分析,可以刻画土地科学研究现状,梳理土地科学发展脉络和演进逻辑。研究结论:(1)土地科学影响力逐步攀升,并已形成了稳定的学者群体,新一代学者逐渐开始引领土地科学发展方向。(2)土地科学主要研究机构多为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研究活动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土地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力度持续增加,文章来源期刊多元化。(3)土地科学发展经历了土地制度探索阶段、耕地保护阶段、城镇化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理论和时空锥理论构成了土地科学演进的内在逻辑。(4)"人地权三位一体"理论和三维空间研究域模型及其理论构成了土地科学研究域的基础,即土地科学主要研究内容是解决在特定发展阶段,土地生产关系与土地生产力不匹配所衍生的土地利用问题,而土地政策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则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土地科学理论实践,土地科学是一门典型的"问题导向型"和"实践推动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提出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功能定位、组织架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土地系统综合观测技术研发、"大数据"平台构建、土地系统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和网络优化布局的总体思路,搭建土地系统综合观测理论—技术—平台—机制创新架构,提出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战略框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研究结果:(1)土地系统是由人文和自然要素构成的人地关系时空系统。土地系统研究的核心是系统各要素动态变化、互馈机制,人—地系统功能演变、协同耦合与优化调控机理。土地系统具有多级、综合、动态性特征,建设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网络,开展持续观测,是加强土地系统科学认知的有效途径。(2)土地系统多级综合观测研究网络建设要围绕数据观测、科学研究、政策创新、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教育科普等功能,形成全国—区域—县域—村镇土地科技创新多级协同组织架构;创新联合共建、人才交流、科研联动、资金保障、数据共享、成果转化等协同机制,完善运行管理制度体系;围绕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领域,研发土地系统综合观测指标和观测技术体系,构建土地系统综合监测数据管护服务平台;加强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优化全国土地系统综合观测网络布局,形成全国、区域、市县、村镇、地块多层级观测体系。研究结论:建设全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加强土地系统科学协同创新,可为土地科技联合攻关,土地系统跨尺度、多要素、全方位的科学认知,土地系统科学发展和科学、系统、联动、高效的土地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3.
土地立体利用与三维地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和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导致城市人地矛盾日趋紧张,为了集约和节约用地,土地利用的立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使得人们对土地的理解也从二维变为三维,土地三维权利和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也逐步确立.不同的产权单元在空间上叠加,抽象的产权束在空间上的表现形态为复杂的产权簇或产权层.但传统的地籍是以地表权利为核心的,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有必要建立三维地籍.从各国的实践经验看,三维地籍的主要问题是现行法律对三维产权规定的缺位以及一些技术问题.随着我国不动产空间权利设定的进程,三维地籍的建设要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人手,逐步过渡到完全的三维形式,以满足国家(政府)层面和普通层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乡人口格局、城市用地格局和人地关系格局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过程中,城市规模扩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增长需求旺盛,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红线的双保压力持续加大,而农村空心化加剧发展,造成土地废弃闲置和低效、无序利用问题日益突出,这种矛盾成为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主要障碍。亟需以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契机,统筹规划、创新机制,稳步推进城乡同地同价与城乡土地优化配置的改革探索,尤其应以农村废弃闲置用地整治为重点,立足农村、联动城乡,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本文在简要剖析现阶段中国城乡转型发展及土地利用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的潜力巨大、意义重大、时机成熟,应当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结合当前政策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科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战略的行动计划和实施重点。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供给错配的典型特征,明晰城市土地供给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提升土地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经验证据。研究方法:从土地供给过度与供给不足视角解析城市土地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通过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构建城市土地供给错配指数,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供给错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城市规模、人口流动方向分别呈现出“东少西多”“阶梯递减”“逆向配置”特征。(2)城市土地供给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影响效应在不同类型城市存在异质性,城市土地供给过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作用强于土地供给不足。(3)城市土地供给过度通过创新创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双重路径显著抑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土地供给不足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应警惕土地配置过度的“经济效率”陷阱,强化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人地挂钩机制,因城施策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推进土地工程学科的发展,完善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文献检索法。研究结果:(1)土地工程学是以未利用、未合理利用、损毁的土地和退化与污染的土地作为研究对象,以增加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改善环境(条件)、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2)土地工程学可以作为土地科学的二级学科;(3)土壤重构是土地工程学的核心理论;(4)待整治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工程规划设计、土地工程技术与工艺等组成土地工程学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封闭式宅基地使用权的资源错配、治理路径及制度绩效。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定量定性混合研究方法。研究结果:(1)乡村振兴背景下,封闭式宅基地使用权与人口流动性增强的环境变迁不相适应,产生宅基地资源错配。(2)优化宅基地资源配置,需先行厘清村庄内部人地关系,进而建立外来农民非户籍所在地有偿使用宅基地制度。(3)向外来农民放开宅基地使用权对区域产业集聚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更深层次的制度绩效。研究结论:允许外来农民在非户籍所在地有偿使用宅基地,是优化宅基地资源配置的制度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整合规划和国土分类标准,促进规划和国土数据融合;根据管理需求细分用地类型,支撑精细化管理。研究方法:采用实地调研、需求分析、对照转换、征求意见、实践验证等研究方法,对整合原则、分类标准异同点、对应关系、地类细分及编码等关键环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制定了一套深圳市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地类及其与规划和国土分类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论:深圳市2011年调查实践表明,采用工作地类进行调查,不但可以通过一次调查获取两套适用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用地审批、执法监察等精细化管理的数据,而且在数据获取源头为规划和国土数据的无缝融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土地流转问题既是经济性问题,又是社会性问题,土地流转的有序运转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根据土地流转市场状况,目前很多农户的土地流转是通过土地流转市场之外进行的,在这种脱离市场情况下的土地流转是否符合目前的土地流转趋势,是否可以给农户带来明显的效益,这些都是亟待考察的问题。不同地区土地流转不同,所以,河北省的土地流转与收入的关系不能严格按照其他省份的调查数据来推断,需要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文章根据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所辖的农村进行土地流转调查,采用排序Logit模型研究了土地流转供给、需求收益状况。结果表明:土地流入降低了农户的收入。这说明目前的土地经营还没有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局部、零星的土地流转对于农民收入并没有显著性的影响,只有大规模地进行土地流转与集中经营,才可以形成规模经营,从而产生土地流转的效益,明显使得这部分农民收入有所提高。土地的再转包对农户家庭受益影响是正向的、土地流出可以提高农户收入,农户收益的提高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农业耕种的效率低下,外出打工的高收益,促进了农户们放弃自己的土地进程务工,在土地流出中获得较高的转包收益;二是农户在对外打工中获得较高的收益,且该收益要高于农地经营的收益。这两部分收益形成了将土地流出农户的家庭主要收入。  相似文献   

20.
Land system reform (LSR) helps to protect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national food security. China is a country dominated by agriculture but insufficient arable land resourc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land is prominent. To alleviate the man-land contradic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LSRs, especially in the past half century. Extensive and in-depth studies have been done on the process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LSRs, but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necessity, problems and key measures to deepen the land system reform is still insufficient.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LSRs, this study firstly analyzed the key issues and new challenges existing in or arising from China's land system, then put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land system, and discussed specific measures taken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land system in China at present and finally pointed out the future LSR’s dir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rural LSR has gone through five stages in general since 1949. The key problems existing or arising from the current land system in China include unclear subject of land property right, serious in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rapid farmland convers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farmers’ interests and land system. The dual land system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severely restricted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countr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actively promoting the reforms of rural agricultural land, collective operating construction land and homestead to further remove the dual institutional barriers that hind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grated land trading market. The vision is good, but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for China's LSR. The direction of China's rural LSR is to make the property rights relationship clearer, the farmland rights more complete, the transfer transactions more market-oriented and the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more equal. Deepening the rural LSRs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safeguar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inject new vitality and momentum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Cooperative promotion of land resource capitalization reform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is the key area of land system reform in China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