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湿地作为特殊的生态系统,其功能在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寒温带森林湿地的保护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分析本区域森林湿地具有典型性、脆弱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提出了保护对策。为全面分析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保护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为区域经济和资源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基础数据;加强区域湿地资源保护,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流域下游的生态系统,为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浅析盘锦湿地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盘锦湿地的基本概况和湿地对控制洪涝、净化环境、调节区域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棒挂等功能,提出现有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湿地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浙江林业》2004,(7):3-3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护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对于堆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森林湿地是介于森林和湿地之间交叉型的独特生态系统,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黑龙江省森林湿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自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理想的发展模式.由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维持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只有充分认识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价值对人类的作用,避免损害生态系统的短期经济行为,才能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并最终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水利部已经规划或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提高生态水平、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生态水利项目,如“引岳济淀”工程、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生态保护示范工程、衡水湖湿地修复工作、洱海上游东湖湿地修复项目、乌兰诺尔水源工程、扎龙湿地调水工程、引察济向工程等等.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分布区,而湿地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途径。本文按照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结合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将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划分为3个一级区,14个二级区,并对其分区特征进行分析。为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湿地,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为研究区域,开展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技术研究,通过构建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核算体系,应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支出法、替代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技术方法,探索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体系构建,并试算了鄂托克前旗2015年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约为15.94亿元,相关研究成果为该地区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湖区湿地生存的主要问题,指出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使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退化,调蓄等功能下降,严重影响了湖区湿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了加强湿地建设,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森林湿地是介于森林和湿地之间交叉型的独特生态系统,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黑龙江省森林湿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西北干旱地区生态农业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北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落后,经验表明,发展生态农业是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的特征。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投资机制、科技创新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是保持西北干旱地区生态农业系统耗散结构,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明辉 《水利经济》2005,23(2):12-16
针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利用水平不高,湿地垦殖强度大,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湿地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从经济学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特征。研究表明:控制人口总量,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避洪耐涝型湿地特色产业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有效途径,并提出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庭湖区是我国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湿地分布区,又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分析洞庭湖区湿地主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了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对洞庭湖区17个县市进行了湿地生态脆弱的量化评价,最后提出了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西部干旱区由于气候条件和自然地形条件的限制,水资源非常短缺。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该地区受到水资源的资源性短缺和结构型短缺的双重约束。从环境经济学的视角,指出水资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从管理层面尝试性地提出建议:实行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水权制度,逐步走向市场化管理;制定合理水价;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鼓励节水。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川西北沙化地区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环境恶化,尤其是土壤沙化,已经严重制约了川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川西北沙化地区的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有助于了解当地资源环境现状,对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全面统计该地区主要消费品人均消费量,计算人均生态足迹。依据各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数据,通过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参数测算该地区的人均生态容量。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对川西北沙化地区2011~2015年的生态补偿进行了量化。[结果]该地区2011~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13~2015年呈下降趋势。2011~2015年人均生态容量明显降低。总体来看,该地区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状况良好,但生态盈余额逐年减少。[结论]该地区今后需要从降低人均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容量降低的趋势入手,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当地居民的节约意识,努力开发可再生资源,以维持川西北沙化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减少湿地旅游开发中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改变"先破坏,后修复"的传统旅游规划弊端,文章将反规划方法应用于湿地旅游规划中,旨在建立有利于湿地旅游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控制指标体系。[方法]运用了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湿地旅游生态规划控制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和构建,计算指标权重并排序,并据此提出重点控制指标指导湿地旅游规划。[结果]利用上述方法,筛选了生物、水系、生态景观、社会作为湿地旅游反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准则层并筛选了15个指标层,得到了湿地旅游反规划控制指标权值排序图,并将其应用到湿地旅游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设计等旅游规划具体环节中去。[结论]本着"优先控制"的原则,对湿地旅游规划中优先控制指标进行了筛选,构建了湿地旅游反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反规划方法应用于湿地旅游规划中,既利于维护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安全,又是对湿地旅游规划方法途径的创新,也是对反规划方法的应用范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湿地水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区湿地水域有3种类型:湖盆中心敞水带、滨湖季节性淹没带和湖区外环渍水低地带,呈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的特征,即同心环带状:湖盆中心带、湖滨中环带、外环带。该湿地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十分丰富,有辽阔的湖洲滩地。分析洞庭湖湿地水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湿地面积减少,蓄水能力及调蓄洪水能力减弱,洪涝灾害频繁;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水质污染严重,水产品质量下降。鉴于洞庭湖湿地复杂的生态系统和丰富多样的水域资源及现存问题,提出分别适应洞庭湖区3种类型湿地水域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以期达到保护湖区湿地水域生态环境、湿地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土地总面积为305.7万hm2,其中草地236.1万hm2,占77.2%,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地区。该区曾被誉为"黄河蓄水池"的玛曲湿地趋于干涸,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该文在对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现状进行了剖析的基础上,依据有关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结合天然草地分布的实际状况,建立了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对该区的草地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均属于中度和强度脆弱范围,并就此分析了原因,以期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敦煌西湖湿地的生态地位和现阶段敦煌西湖湿地资源保护开发中的主要问题后,提出敦煌西湖湿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走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统筹规划,发展荒漠湿地生态旅游业;提出了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西北旱区是我国的生态脆弱区、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边疆地区,实现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科学、高效利用农牧业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西北旱区的农牧业发展潜力,实现生产、生态与生活的"三生共赢",是西北旱区农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在全面分析西北旱区区位条件和农牧业特点的基础上,划定了西北旱区的区域范围;在深入分析西北旱区农牧业自然资源禀赋、农牧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西北旱区农牧业发展潜力;从多个标准出发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和节水措施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压夏扩秋、为牧而种"的结构调整原则,"灌区节水、旱区集水"的工程措施建议,以及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农技推广重点,为西北旱区农牧业发展方向、路径和发展尺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