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目的:分析江苏省11个地级市1 300家工业企业用地方式的选择偏好,揭示企业特征和行业特征对工业企业选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年租制三种工业用地供应方式的影响。研究方法: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企业特征对企业选择用地供应方式有明显的影响。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偏向于选择年租制方式,中型和大型企业偏向于选择租让结合方式;用地面积越大的企业越偏向于选择弹性年期出让;企业累积固定资产投资越高越偏向于选择租让结合方式;(2)行业特征对企业选择用地供应方式也有显著影响。资本密集程度越高的企业越偏向于选择租让结合和弹性年期出让方式,劳动密集程度越高的企业越偏向于选择年租制方式;轻工业企业偏向于选择年租制方式,重工业企业偏向于选择租让结合和弹性年期出让方式。研究结论:工业用地供应要考虑企业特征和行业特征对工业企业用地供应方式的选择偏好,实施差别化供应。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土地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建议。研究方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出发,明确土地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分类,通过总结浙江、深圳和上海土地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分析当前土地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提出土地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1)政策供给的不足;(2)土地供应的政府垄断地位;(3)城乡二元发展体制限制农村土地作为资产和资本的属性;(4)土地市场供给机制的不完善。研究结论:(1)加大土地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供给力度;(2)打破政府垄断供应局面,实现土地供应主体多元化;(3)建立健全完整统一的土地市场;(4)多角度完善土地市场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供应管制通过住房供给弹性渠道对房价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方法:理论分析,计量检验。研究结果:(1)土地供应管制影响房价波动的渠道是:土地供应管制的宽松和收紧通过供地规模、用地成本以及市场预期影响住房供给弹性,再经由供求关系和投机效应的传导影响房价波动。(2)土地供应管制可以解释45%的城市间住房供给弹性差异;地方政府不同松紧程度的策略性供地行为导致住房供给弹性与城市经济发达程度负相关,中央偏向中西部的土地配额管制政策导致东部城市住房供给弹性低于中西部城市。(3)住房供给弹性决定了房价周期波动,并具有非对称性效应:在市场景气繁荣阶段,供给弹性越小,房价涨幅就越大;在市场不景气阶段,房价跌幅与供给弹性的关系存在方向上的不确定性。研究结论:土地和住房领域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改革供地制度和调整供地政策,使土地供应与住房需求在时空维度上相匹配,将有利于熨平房价波动,降低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为基于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下的土地供应政策改革提供思路。研究方法: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经济空间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度土地供应结构对本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以及在城市之间表现出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1)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相关性不强,三省内部,仅湖北省地级市表现出较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空间外溢性且在用地类型上存在差异;(3)增量建设用地供应量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提高的直接效应最显著,工矿仓储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供应量的间接效应显著。研究结论:要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升级,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为研究如何从土地管理的时间维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方法:目视解译法、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研究结果:(1)研究区县域2006—2012年新增建设用地中共产生259宗批而未用土地,面积为515.47 hm2;(2)批而未用土地数目随时间变化波动增长,呈现集聚性、趋向性的空间分布特征;(3)市场不确定性、政策与规划调整以及土地管理脱节是产生批而未用土地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利用高分辨率影像目视监测批而未用土地的方法简单,对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的时空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我国台湾省台中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源统计数据,对其2011—2015年土地产权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台中市几年来土地产权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结果](1)2011—2014年台中市共计增加登记土地产权面积621 hm2,公私共有产权土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至2014年达到643hm2。(2)已登记非都市土地总面积,从2011年起处于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014年已登记非都市土地总面积增加较多,相对于2013年增加了1.4196万hm2。(3)都市发展区中的住宅用地、商业用地、文教用地、特定专用区的面积皆有增长,而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其他区的面积有所下降;非都市发展区中的保护区面积比较稳定,而农业区、风景区和河川区的面积处在调整的状态。[结论](1)台中市私有土地面积占比处于下降趋势,但整体不是非常明显;土地所有制包括公有、私有和公私共有等多种形式完全可以共存;东南亚人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数量在总体上增减变化不大;(2)台中市都市发展区用地虽有增长但增幅较小,而都市区土地、非都市区土地内部的用途竞争导致了各类用地功能区的面积此消彼长;土地所有制对城市用地扩展没有构成制约,即土地所有制不是城市发展的分歧所在;(3)非都市土地转换为都市土地,不仅取决于各类土地竞租能力的差异,还取决于都市发展计划与土地使用分区管制,土地用途转换应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社会福利增进为目标。最后,提出完善土地权利结构体系,增加公有土地面积占比来保障社会公共福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GIS技术与数理统计方法,对河北省2011—2016年住宅用地价格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环首都地区作为重点区域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全省住宅用地价格Ⅰ类区逐步向Ⅱ类和Ⅲ类区转变,省域内存在平泉县—三河市—赞皇县住宅用地价格"分界线";(2)环首都经济圈13个地区住宅用地价格呈增长趋势,区位优势地区住宅用地价格提升较早,2016年以前环首都西北部地区,住宅用地价格变化相对迟缓;(3)住宅用地价格与常住城镇人口、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程度存在差异。未来整体上住宅用地需求增速趋缓,住宅用地价格提升有一定空间。建议构建大数据分析网络,加强监测监管严格市场管控,完善土地供给制度优化供应结构。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测算一、二级土地市场上住宅与工业地价比值,并对两者价格差异的内在原因进行解释,为科学探索地价合理水平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嘉兴市住宅与厂房租金的比值为1.2,住宅与工业出让地价比值为2.2,住宅与厂房转让价格比值为3.2;(2)住宅与厂房租金的比值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减小;(3)住宅与厂房转让价格的比值不仅受距离影响,还受所处方位的影响。研究结论:(1)容积率、地理区位以及住宅用地中的投资性需求均会对住宅与工业用地价格比值产生影响;(2)工业产品与住宅产品的不同导致了工业与住宅用地利用收益的差异。住宅交易环节中产生的住宅用地价格增值,是住宅用地比工业用地更具投资属性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考察地方政府土地租税收入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方法:以中国大陆1990—2013年的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和建设用地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根据协整理论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耕地占用税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土地租税收入具有促进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作用,其中土地出让收入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土地租税收益分成的提高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起到推动作用,建设用地变化仅与耕地占用税收入存在长期的双向因果关系。研究结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耕地占用税制度产生反向政策响应,合理调整土地财税体制和盘活存量土地才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土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分析政府土地供给管制行为对城市住房用地供给错配的影响。研究方法:从土地供应中地方动机、中央规制与市场力量相互动的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并基于2009—2015年105个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1)城市商住用地供应受地方财政赤字压力的影响,在具备高房价支撑基础的城市,地方采取“饥饿式”供地策略实现其土地财政目标,反之,则通过扩大土地供应量来实现增收目标。(2)在地方差异化供地策略的实施下,偏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的新增建设用地配额正向影响城市商住用地出让规模,未考虑城市异质性的住房用地供应调控政策在地方遭遇机会主义执行。研究结论:土地供应错配根源于财政激励下地方政府基于不同市场条件的差异化供地策略的运用;中央地区偏向的土地配额管理和“一刀切”的土地供应调控亦带来住房用地供给错配的意外之果。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基于住房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视角分析住宅用地供应规模对房地产市场的差异化影响。研究 方法:理论分析、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门槛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上一年住宅用地供应面积增加 1% 可使当年 住房竣工面积显著增加 0.17%,弱于房地产投资资金对住房竣工面积所产生的 0.25% 的提升作用,该结果一定程度上 验证了住宅用地供应与住房供给之间存在生产函数渠道的影响路径;(2)基于实际房价与租金还原房价的偏离程度测 算,发现不同房地产市场投资热度下,住宅用地供应对房价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门槛值分别为 2.05 和 2.92;(3)低 投资热度下,上一年住宅用地供应规模的增加可显著降低当年的房价,而高投资热度下则会起到推高房价的作用。研 究结论:住房作为消费品和投资品,存在不同的价格机制和供求规律。当住房市场以投资品属性为主导时,需求曲线 向上的刚性走势违反了一般的商品需求规律,供给曲线的右移将导致均衡价格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提出改革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权力内容,严格区分土地所有权与管理权,从制度建设上防止管理权侵犯或替代所有权.在集体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上,除以承包形式取得外,引入招标、拍卖、挂牌等形式.在集体土地使用权类型上,除承包外,应增加出让、出租、作价出资等形式,赋予集体土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样的权能.在保证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允许不同类型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享有不同的转让、出租、抵押等权力,完善集体土地登记制度,规范集体土地二级市场.  相似文献   

13.
近年城市各业用地价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深入研究商业、居住、工业各业地价走势及其内在关系,辅助宏观决策。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近10年来,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总体向好,但各业地价发展不平衡,协调性较弱,没有形成科学稳定的内在机制,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研究结论:坚持各业用地的市场化配置方向,充分发挥价格信号的作用;深化紧缩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逐步校正地方政府的宏观非理性倾向;适时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兼顾显化资源价值、引导经济布局、参与国际竞争等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14.
自从我国2002年推行经营性用地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以来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是工业用地仍然采用协议出让的方式.通过土地出让模型比较不同出让方式的效率,分析工业用地协议出让所产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在工业用地的出让中推行招拍挂制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在工业用地招拍挂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的自身的特殊性,汲取经营性用地招拍挂的经验和教训,从宏观和微观上完善招拍挂制度,进一步提高我国土地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基于2000 — 2006年面板数据,分析省会城市居住地价的差异、主要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研究方法:混合OLS估计方法、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省会城市居住地价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2005年及以后地价增长明显,且东部地区地价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将城市间居住地价的影响因素分为全国宏观经济因素、区域整体差异因素和城市个体因素三个层面,并基于引致需求理论,构建更具实效性的城市居住地价影响因子体系;(3)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均GDP、国际旅游收入、2004年8月31日之后土地供应方式的重大转变(正向关系)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负向关系)对居住地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面板数据模型是中国城市间地价问题定量分析的一个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验证土地市场发育对农地非农化的作用方向,估算其对农地非农化的作用。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研究结果:(1)全国土地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90%以上省份处于转型期土地市场经济阶段;(2)土地市场发育与农地非农化之间呈负相关关系;(3)1999 — 2005年,全国因土地市场发育而得到抑制的农地转为建设用地数量为25624.79 hm2,占农地转为建设用地总量的1.76%,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对于农地非农化的抑制作用还不高。研究结论:缓解农地保护压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调整可从两方面开展:(1)提高拍卖出让方式比例,出让方式由低市场化方式向高市场化方式转变,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2)加强土地市场法规建设、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容积率和出让方式对地价的影响——基于特征价格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容积率和土地出让方式对城市地价的影响,以及2004年旨在减少土地协议出让方式的"71号令"是否提高了地价。研究方法:以北京市2002—2005年间1363宗住宅类土地出让的数据为基础,采用特征价格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容积率每提高1%,单位地价将提高0.86%;(2)"71号令"的颁布并没有明显地推高北京地价,只是减少了土地出让的总量。研究结论:出让方式从协议出让改为招标拍卖的实质是以市场机制代替计划体制,但市场机制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地价上涨。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针对理论界对经济适用房划拨用地补贴的存废之争,深入探讨中国经济适用房划拨用地改革前景。研究方法:福利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产权理论相结合。研究结果:经济适用房划拨用地补贴的政策绩效取决于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价格弹性,在中低收入家庭经济适用房需求对价格富有弹性的条件下,土地划拨相对于直接的货币补贴而言,是一种合意的制度安排。同时,市场主体某些看似败德的行为,客观上有助于减少经济适用房划拨用地带来的福利净损失。  相似文献   

19.
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分析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对土地市场的影响以及土地供应量加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应用经济周期理论以及蛛网模型分析土地供应滞后调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揭示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研究结论:(1)土地市场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增长互为因果关系(。2)GDP同土地供应量及地价呈正相关关系,GDP对土地供应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地价变动的敏感程度(。3)中国的土地供应价格弹性为0.45,是缺乏弹性的。(4)虽然前期土地市场对经济也产生了影响,但远远低于当期土地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