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研究目的:分析并揭示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方法:杜宾模型和门槛回归。研究结果:(1)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化、高度化和服务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及溢出效应,且间接效应较直接效应更为显著;(2)在引入城镇化的扩张效应、规模效应和迁移效应后,产业结构合理化、服务化和高度化分别呈现出“倒U型”、“正U型”和“梯度式”增强的特征。研究结论: 在推动土地集约利用的过程中,既要充分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模式来加强土地规划的配套体系建设,又要注重区域之间的空间溢出。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利用276个地级市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内,地方政府“两手”供地策略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差别化影响,为调整土地供给策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相应的政策启示。研究方法:面板门槛模型。研究结果:(1)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以25 438.02元(2007年价)的人均GDP为门槛,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低、高两个阶段,两阶段内地方政府“两手”供地策略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分别表现为积极与消极影响,消极影响的大小为积极影响的1.78倍。(2)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以23 694.54元(2007年价)的人均GDP为门槛,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低、高两个阶段,两阶段内地方政府“两手”供地策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分别表现为积极与消极影响,两者大小基本一致。(3)全国层面上,地方政府“两手”供地策略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差别化影响的转变出现在2010—2011年间;城市层面上,多数城市积极影响已经转变为消极影响。研究结论:地方政府“两手”供地策略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差别化影响具有同步、同方向的“双同”特征,有序地推进 “两手”供地策略的市场化转型,可以最大程度获取积极影响并避免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斯亮  陈欣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2):117-127
研究目的:揭示撤县设区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为从严把握撤县设区背景下的政策选择提供学理支撑和路径参考。研究方法:以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2005—2018年发生的撤县设区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检验政策效应,运用逐步回归法识别影响机理。研究结果:(1)撤县设区从平均意义上显著提升了所在市辖区的土地利用效率;(2)撤县设区通过要素集聚和政府扩张两种渠道推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但空间资源约束的放松对二者的正向联系产生遮掩效应;(3)撤县设区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产业发展阶段、行政等级和区域的城市间异质性。研究结论:从城市土地利用角度佐证了对撤县设区持慎重从严态度的合理性,一些已越过工业化阶段、位于西部地区和行政等级高的城市应注重现有市辖区的内涵式发展,其他因土地要素紧缺而发展受限的城市应打破市辖区及周边县域的行政壁垒,推动人才等要素在土地空间的集聚,并通过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反映行政效能的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在构建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2010~2017年地级市数据,以示范县为例,实证检验了被既有文献所忽视的农旅融合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研究发现:①在全国层面,农旅融合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区域层面,农旅融合对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但只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旅融合对农村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显著。②经济发展水平在农旅融合对农村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但其在农旅融合对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作用的调节效应不显著。③消费需求与资本积累是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传导路径,农旅融合通过引导消费和增加资本积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考察建设用地管控对地区技术效率的影响,为完善高质量发展下的土地调控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随机前沿模型、综合绩效评价、经济计量分析。研究结果:(1)2005—2017年全国建设用地管控绩效由0.432上升到0.529,经济技术效率从0.368提高到0.529,二者时序上显著正相关;(2)建设用地管控绩效与技术效率地区差异明显,该时期东部地区建设用地管控绩效均值0.532,总体优于中部地区(0.508)和西部地区(0.480);东部地区技术效率达0.578,优于中部地区(0.537)和西部地区(0.457),二者空间上高度正相关;(3)综合考虑城镇化率、产业结构、投资水平、科教投入等因素计量分析显示,建设用地管控绩效总体上对技术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土地供应管理在各类地区均对技术效率产生积极显著影响,土地利用管理对东部、中部地区技术效率提升作用显著,以耕地补充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安全管理、西部地区的土地秩序管理与地区技术效率表现为负向关系。研究结论:(1)日益完善的土地供应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做出重要影响;(2)对土地安全和秩序管理的考量应主要基于国家发展安全而非地区层面的经济增长;(3)新时期应加快土地市场体系完善,继续通过土地供应和利用管理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构建,同时统筹地区公平与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地方土地安全和秩序管理责任,筑牢可持续发展底线。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究撤县设区政策对于不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下一步撤县设区调整找准有效空间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DEA模型、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从全样本回归结果来看,撤县设区政策对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提升作用,表现为实验组城市在撤县设区后较对照组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0.031;(2)根据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分类回归发现,撤县设区政策对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明显提升作用,而对于小城市的政策评估结果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3)撤县设区政策对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具有短期滞后性和影响长期性的特点。研究结论:撤县设区政策可有效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具有城市异质性特点。当城市亟需获得未来发展空间载体时,撤县设区政策可以从中发挥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路径。研究方法:DEA模型,分组比较法。研究结果:测度了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效率变化的源泉。研究结论:(1)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不高,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空间分布上,各城市效率值大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应关系。(2)纯技术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强于规模效率。(3)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不同等级和不同区域的城市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存在明显的差异。(4)城市土地利用中要素投入冗余现象严重,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投入要素方式优化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前者空间分布由“点—带”分布转为“T”型格局,后者空间分布由“大分散、小集聚”转为“东高西低”。(2)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特征,网络关系数和网络密度先上升后维持稳定,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逐渐下降。北京、天津、上海等省份具有较高中心度,中西部多数省份中心度有所提高,新疆中心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3)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中心度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突出,而中介中心度的作用则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并依托城镇化建设加强土地优化配置,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分析近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及直辖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0—2010年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2010—2019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及各省会城市。(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均有所上升,低值区域逐渐减少,高值区域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3)近20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冷点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逐渐显现。(4)二元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区位因素、经济增长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政策,逐渐形成多层级、多中心城镇化格局,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协调持续发展,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ULUE)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方法:PSM-DID、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ULUE的提升作用显著,相较于非试点地区,示范城市的ULUE提升11.2%;(2)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在有效提升本地区ULUE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区域ULUE的提升;(3)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表现出空间溢出效应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城市依次增强的趋势,且相较于东部城市,中西部城市能够通过示范城市建设获得ULUE的显著提高。研究结论:应促进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的有序扩散,因地制宜地设计新能源示范城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的政策效应,强化试点政策对ULUE的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区域ULUE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1.
Market-oriented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s one of the main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land transfer marketization (LTM) on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een TFP) and its mechanisms remain unknown. Based on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4 to 2016,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stablish mechanism among LTM,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reen TFP, which is measured by the Slack Based Measure DEA (SBM-DEA) model containing undesirable output, and empirically estimates the impact of LTM,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n green TFP furth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LTM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green TFP in China, and the effect is also significant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s well, indicating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land transfer policy to regul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widespread in China. 2)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TFP in China, as well as at the regional levels, and the effect decreases from the western region to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lso has a promoting effect on green TFP in China and all the regions, bu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effect are contrary to that of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th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eastern region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3)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TM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improvement of green TFP in China, and the regional variations of the restraining effect are higher in the western region,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TM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lso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green TFP in China, and the regional variations of the effect showing the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eastern region to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Therefore, China should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market-oriented urban land transfer system reform, a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formulate a differentiated land transfer system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ies base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regions, so a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市场化配置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是否对产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研究方法:理论剖析工业用地市场化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利用2008—2015年间20余万条工业用地交易数据及工业经济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进行滞后性影响分析以及区域差异比较。研究结果: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与工业结构优化度总体存在正相关关系,各分项指标结果有所差异;滞后项系数显著为正;引入区域虚拟变量与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的交叉项,验证了区域性差异的存在。研究结论:土地市场发展越完善,产业结构越高,且该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土地市场发展对劳动力结构优化度提升最为显著;在中部地区的推动作用强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从经济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方法:空间密度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根据自然禀赋、集聚经济和政策制度三个维度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分析,自然资源禀赋总体上呈正向效应,但中西部城市与东部相比更偏向于依赖初始禀赋;在当前的产业集聚初步阶段,产业多样性比专业化更有利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提高;城市交通成本降低、消费多样性和高人力资源素质有利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对于东部城市的影响效应要高于中西部城市;经济开放政策呈明显的正向效应;目前土地市场化政策对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因素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有着显著的影响效应,但不同因素的影响对不同地域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差异性很大;以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合理配置城市土地开发的功能结构、完善区域内外部交通系统、引导人口与人才集聚、深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等方面 为引导方向的城市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制度和战略创新,将有利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考察土地出让市场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SBM-DEA模型,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研究结果:(1)无论是系统GMM还是差分GMM,土地出让市场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影响系数也均显著为正,但后者的作用程度要明显大于前者;(2)土地出让市场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交互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为负,土地出让市场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交互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结论:土地出让市场化总体上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从作用机制来看,土地出让市场化导致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反向发展,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正向发展,进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提升作用。鉴于此,提出:(1)地方政府应继续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制度改革;(2)政府应适时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更加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明确环境约束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基于序列DEA的SE-U-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结果:环境约束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偏低,存在空间不均衡特征且具有波动扩大趋势,空间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与高(低)水平为邻能够提高本地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向上(下)转移的概率。地市空间尺度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政府财力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负,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密度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不显著。研究结论:提升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坚持绿色集约导向,从新型城镇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营商环境建设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系统推进,积极发挥土地利用效率领先城市的溢出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合肥市产业结构与土地经济密度的关联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探讨合肥市产业结构与土地经济密度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作用,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度模型,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作用显著;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经济密度的增长幅度一致时,二者的关联性强;第二产业占比大于第三产业且超出范围较小时,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仍较高;产业结构和土地经济密度保持较高关联、协调性时,二者相互促进。研究结论: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土地经济密度密切相关,通过调整劳动生产率增速、GDP增速和各产业占比状况,能使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研究目的:研究江苏省城市用地扩张的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探讨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机制.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果:江苏城市用地呈总量上升趋势,城市用地扩展速率的区域差异明显.研究结论:城市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是城市用地扩张的根本驱动力,经济因素中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益差异则是其直接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对中国各省2005—2010年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变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全国各省2005—2010年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混合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全国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差异大且呈现下降的趋势;(2)各省的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变异系数呈现扩大趋势;(3)影响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工业行业规模、土地市场化水平、工业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工业行业集聚程度。工业行业产权结构对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工业行业技术水平和工业行业结构对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检验。研究结论: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差异大,变化复杂,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未来的政策应当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注重工业行业的规模化经营,努力提升工业行业科技水平及开放化程度,并合理规划好工业园区或开发区,促进工业行业发挥集聚效应,最终提升工业用地效率。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供给错配的典型特征,明晰城市土地供给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提升土地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经验证据。研究方法:从土地供给过度与供给不足视角解析城市土地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通过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构建城市土地供给错配指数,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供给错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城市规模、人口流动方向分别呈现出“东少西多”“阶梯递减”“逆向配置”特征。(2)城市土地供给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影响效应在不同类型城市存在异质性,城市土地供给过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作用强于土地供给不足。(3)城市土地供给过度通过创新创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双重路径显著抑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土地供给不足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应警惕土地配置过度的“经济效率”陷阱,强化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人地挂钩机制,因城施策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20.
Land supply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egree of urbanization result in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supply. In this study, a Python program was used to obtain 2010–2017 land transaction data of 327 cities in China’s Land Market Network.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each city was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its per 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2017. Land supply, at various stages of development, for state-driven construction in cities was characterized with respect to various industries. We found that with the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stage, the annual average land supply scale of the city increased from 9491.77 hectares in primary industrialization stage (PIS) to 24614.84 hectares in developed stage (DS), and the proportion of newly increased construction land decreased from 87% PIS to 24614.84 hectares in DS. Furthermore, the supply structures of state-owned construction l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d across development stages. With respect to the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stages, the change of land supply proportion in various industries presents the types of gradual decline, gradual increase, initial increase and subsequent decline, initial decline and subsequent increase, and volatility.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proportion of land supply in cities allocated for various industries and across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was different. The administrative hierarchy of cities in China has a large influence on land supply. The effects of National New-Type Urbanization Plan (NUP) and marketization on land supply were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NUP h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land supply. The higher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city, the positive effect of marketization on land supply has not increased. The findings enrich the theory of regional land use and can guide the formulation of land supply polici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