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利用重心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自1978-2017年的农业经济重心与农业劳动力重心的时空演变及其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论如下,农业经济重心呈现相对稳定的渐进式变化,总体上向西偏南方向移动,东西方向移动距离大于南北方向移动距离;农业劳动力重心的空间移动范围也较为稳定,总体上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主要表现为东西方向移动距离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劳动力重心的耦合关系表现为在空间距离上基本围绕180 km左右波动,农业劳动力重心的移动影响着农业经济重心的变化,在时间上有滞后性,推测未来一定时期农业经济重心存在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最后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主线,以甘肃省86个县(市)为研究的区划单元,结合重心模型对近10年来甘肃省人口、经济的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过程做综合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重心始终位于人口重心的西北方向,反映了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分布之间的不平衡性.1994-2004年人口重心、GDP重心以及三大产业的重心总体都呈现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但经济重心的迁移幅度远大于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偏离距离在不断拉大,全省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在加剧.  相似文献   

3.
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粮食供需区域性问题日益显现。本文基于重心模型,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移动方向、速度、距离等演变特征,阐述了两者的空间耦合关系,并探讨了应对政策选择。结果表明,1995—2012年,中国粮食生产、消费重心皆位于地理重心偏东方向,粮食供需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粮食生产重心移动距离明显大于消费重心,生产空间格局相对更加不稳定;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重心距离以2000年为界表现为先降后升,供需空间匹配性总体下降;无论是移动距离还是移动方向,两者变化与阶段性的国家经济发展、粮食生产促进、食物消费引导等管理政策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作为粮食安全重要保障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却面临着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下降的困扰。文章以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为研究区,对其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研究,以期为地方政府粮食安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研究区粮食产量、地区生产总值、行政区划图层为数据源,构建重心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对粮食主产县2006—2015年间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迁移路径、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粮食主产县的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整体上皆向西北方向转移,经济重心始终位于粮食重心东南部,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粮食重心,但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更稳定。研究区北部的粮食生产地位高于南部,南部的经济地位则高于北部,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相对低于经济发展。(2)两重心整体上虽均向西北方向转移,但具体移动方向存在较大差异,两者空间重叠性整体下降,变动一致性减弱,空间耦合性变差。(3)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地域分异特征明显,相较于2006年,2015年粮食经济整体协调性进一步减弱,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日趋分散。[结论]建立重心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对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研究是有效可行的,为推动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协调稳步发展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区域发展差异是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人口与经济两大指标上,研究二者的互动演变规律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3~2017年扬子江城市群常住人口、人均GDP和GDP等数据,采用重心法、不均衡指数、不一致指数等研究方法,定量揭示了扬子江城市群人口—经济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变过程及其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扬子江城市群的人口与经济重心均偏南,但偏移的程度和趋势并不相同;②扬子江城市群的不均衡指数在研究时段内稳步下降,表明本地区的人口—经济空间格局渐趋均衡,而不一致指数则进一步将本地区的8个城市划分为持续下降型(扬泰通)、持续上升型(苏锡)和波动型(宁常镇);③在演化经济地理学语境下,扬子江城市群人口—经济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变是经济刺激与制度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加速均衡格局的形成,努力提高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运用空间自相关、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及人口重心和偏移份额法,对1990年以来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人口分布总体较均衡,人口密度自西南向东北递减,人口向主要交通干线和城市地区集中;(2)山东省各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人口密度高高集聚的分布出现在鲁西南地区;低低聚集的区域出现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及其周边;(3)1990~2000年间人口偏移增长为正值的地区出现在鲁西南地区,为负值的地区出现在山东半岛地区;而2000~2009年间人口偏移增长格局与前一时段正好相反;(4)人口政策、行政区划的改变和经济因素是山东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1990—2018年我国肉羊产业29个省(区、市)的相关统计数据,定量研究肉羊生产重心的演变路径,为优化我国肉羊生产区域布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重心模型计算1990—2018年全国羊肉产量、羊出栏量、羊肉单产等指标重心,对比分析1990—2018年全国羊肉产量、羊出栏量、羊肉单产重心的演变路径、偏移轨迹及移动距离等。[结果]总体上, 1990—2003年肉羊生产重心主要向东南、东北方向偏移;2004—2008年主要向东北、西北方向偏移;2009—2018年主要向西南、西北方向偏移。研究发现,在重心演变路径的变化上,羊肉产量与羊出栏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由于各区域肉羊生产在技术、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追赶学习效应,所以羊肉单产重心变化情况与前两者不同。羊出栏量重心年均移动距离最大,羊肉单产年均重心移动距离最小。重心波动剧烈程度由强至弱排序为羊肉单产、羊出栏量、羊肉产量。[结论]在政策上,国家产业政策对肉羊生产区域布局具有一定的影响,应不断优化肉羊生产区域布局政策,促进肉羊产业发展;在肉羊生产上,目前我国羊肉单产仍不够高,应加大肉羊优良品种选育力度,提高肉羊生产技术水平,以改善羊肉单产不高的情况;在肉羊生产重心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下,应适当扶持生产优势较强的南方地区,以减小北方地区的资源承载压力,缓解北方环境恶化问题,优化肉羊生产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8.
采用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指数、集中指数、再分布指数、人口分布重心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基于第二-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山东省人口分布演化的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人口分布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格局,人口密度密集的区域在空间上表现为“X”型;人口再分布先后经历了先弱后强的趋势,1990年后人口分布活跃性增加;人口分布重心在东北-西南方向往返移动;人口分布总体上表现为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性在降低.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在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法,揭示2005—2013年龙泉驿区耕地非农化空间过程和规律,并通过非农化重心曲线分析其空间扩散路径,从而为耕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借鉴。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空间数据挖掘、GIS空间分析、重心模型等数学模型方法。研究结果:(1)龙泉驿区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较为明显,集中分布在西部平原的城镇周边及主要交通干线附近区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但2009—2013年与2005—2009年相比,这种不均衡性有所减弱;(2)以耕地非农化指数为等级划分标准的高等别非农化区的行政村集中分布西部平原城镇周边区域,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但2005—2009年与2009—2013年不同等级耕地非农化区数量关系及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3)2005—2013年不同等级耕地非农化重心呈现出由高到低从城乡结合部外围区域向城镇中心回旋的趋势,以2005—2009年为基础,2009—2013年高等级耕地非农化重心向西移动,而低等级向东移动,耕地非农化总体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1861.32 m。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较好揭示了2005—2013年龙泉驿区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及其空间扩散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能为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严守耕地红线、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法]文章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2007—2016年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时序变化特征,引入重心转移模型和变异系数,探究耕地压力重心的空间分布及迁移特征,并基于粮食生产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双重视角,选取10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2007—2016年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指数呈现阶段性特征,总体处于波动递减的趋势,各地级市耕地压力离散程度和空间差异不断拉大,空间分布不均衡,东西分化趋势显著;耕地压力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迁移,在郑州市区域移动;选取的影响因素指标对耕地压力变化均有影响,关联度大小依次为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农民收入产业结构化肥投入灌溉水平复种指数粮食单产量耕地质量人均耕地面积。[结论]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压力影响显著,是影响耕地压力变动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种植业空间集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基于2001~2011年江苏省77个县市种植业总种植面积及6类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运 用产业集聚方法中的重心移动法、区位基尼系数法和莫兰指数法,对江苏种植业整体地理集聚格局演变进 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种植业重心快速向西北方向移动,集聚程度逐年增大,苏北、苏中、苏南种植 业集聚具有明显的地域梯度特征。运用上述方法分析6类主要农作物(小麦、稻谷、玉米、棉花、油料、 蔬菜)2001~2011年的重心演变轨迹、集聚程度和高值集聚区作具体分布,结果显示:除了棉花,其他农 作物重心都快速向北移动; 6类农作物基尼系数都大于0,说明都存在集聚现象;高值集聚区在苏北都有分 布; 6类农作物在2008年地理集聚显著。并且具体阐述了6类主要农作物的集聚趋势。在分析集聚的基础 上,从物质装备、效益、政策3个方面论述了江苏省种植业集聚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格局演变特征与驱动机理,从根源上诊断和理清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发展障碍,扩大中国国际农业合作。研究方法:以中国海外耕地投资重心为切入点,采用重心模型,发现中国海外耕地投资重心显著向东、南方向移动;以此为基础,通过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模型解析格局演变驱动机理。研究结果:中国海外耕地投资表现出较强成熟市场倾向、本地市场效应、制度风险偏好,依赖东道国投资保护政策和政府间的投资协议。研究结论:获取农业资源、避税以提高企业利润是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主要动因;从动态视角看,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理也具有异质性。本文据此提出了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空间格局优化策略和海外耕地投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时空分异格局和动态变化,为深入理解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发展规律,加强土地利用科学管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指数模型,马尔科夫链。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总体呈平稳波动,省份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差异逐渐缩小,阶段性变化以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下降为主要特征;(2)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且地区差异显著,具有东、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征,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在空间上整体表现出从集中到"分散化集中"的演变过程;(3)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的4种状态中,优质均衡的稳定性强,中度均衡次之,勉强均衡和失衡状态的稳定性较弱。研究结论:土地利用强度和区域土地供给能力的相对关系变化会引起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的变动,进而推动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分布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基于ESDA的河南省县域烟草生产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河南省县域为研究对象,分析烟草生产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为河南省烟草生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选用1990—2015年河南省县域烟草产量数据,采用区域重心计算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河南省县域烟草生产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1)从空间分布上看,烟草高产区主要分布在豫西、豫中,豫南有少量分布,低产区则集中在豫北和豫南地区;(2)从重心格局上看,河南省烟草生产重心整体呈西移的态势,南北波动幅度较小,空间格局趋向稳定;(3)从空间相关性来看,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河南省烟草生产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性特征,空间聚集性逐渐减弱;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河南省烟草生产大部分地区呈现无显著相关性,高—高类型主要分布在豫中和豫西地区,高—低类型和低—高类型分布变化较大。[结论]1990—2015年河南省烟草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高产区分布范围较小,且空间集聚性逐渐减弱。可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特色烟叶、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推动河南省烟草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依据2005—2014年北京市流动人口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流动人口数量、密度、重心变化、集中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的分析,得出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巨大,增长迅速,但2010年后增速减缓。二是流动人口在北京市内部流动人口空间分布高度不均衡。三是流动人口重心略微向东偏移。四是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存在自相关性,存在高高集聚区和不相关区。  相似文献   

16.
研究烤烟生产格局及其时空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揭示中国烤烟生产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文章通过构建重心拟合模型,计算了1978~2012年35年间中国烤烟总产量重心、烤烟种植面积重心和单产重心的移动轨迹、移动距离、移动方向以及移动速度等,并对总产量重心与种植面积重心和单产重心之间的时空耦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烤烟生产重心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由中向西、从北向南的演进态势。其中,烤烟产量重心35年间向西南方向移动了32.8°,平均每年移动距离为19.2km;烤烟种植面积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了28.7°,平均每年移动距离为17.1km;烤烟单产重心向西移动趋势较为明显而向南移动的趋势并不明显;烤烟产量重心与烤烟种植面积重心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实证分析结果证明,耕地资源禀赋、城镇化水平以及种烟劳动力机会成本和烤烟生产比较收益的地区差异是驱动烤烟生产重心不断向西南方向移动的重要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11-2018年我国11个沿海省份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海洋经济韧性数据,运用熵值法对沿海省份海洋经济韧性水平进行测度,使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基准回归模型,分析海洋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数字普惠金融是否会对其产生影响以及对其分维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经济韧性时间上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圈层性,且重心呈逐渐向南移动的态势。数字金融对海洋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其分维度促进作用的强弱依次表现为恢复力、转型力、适应力。结合研究结论,本文从数字金融视角出发,提出了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政策措施: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对于增强海洋经济韧性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金融体系数字化改革,不断提高数字金融水平;通过数字金融发展推进海洋经济韧性均衡发展,加强海洋经济的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时空分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将城镇建设用地和经济效益两者结合,对江苏省1998—2008年的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局部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城镇用地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制定等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区域差异统计分析(变差系数、泰尔指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研究结果:自1998年以来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所提高,存在南北分异特征,地区间差异不断降低;建设用地经济密度重心向西北转移;县市区层面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分布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苏南地区主要表现为高值集聚,苏北地区表现为低值集聚。研究结论:区域差异统计分析与ESDA方法相结合能揭示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现状及演变的空间分异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区域重心法分析新疆人口与经济分布时空演变特征,并使用人口经济不一致系数与偏离度指数,从不同空间尺度探究了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新疆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格局愈发明显,经济地理格局正逐渐演变为"北疆恒强,南疆愈弱"的空间极化格局。新疆分县域人口与经济分布匹配性较弱,多为经济集聚滞后类型;分地州(市)人口经济匹配性差异较大,喀什、和田地区与其他地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五大子区域尺度下,天山北坡经济带和东疆地区人口经济匹配程度较强,南疆三地州呈减弱态势,天山南坡产业带与西北疆区域呈波动性增强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作用下湖南农村居民消费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文章采用标准差椭圆和标准距离方法,基于湖南101个县(区)的数据分析湖南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的时空演变趋势。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2010-2016年湖南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的重心总体向西、向南移动;(2)消费市场空间逐年增大;(3)消费能力在东西方向上强于南北方向;(4)西南部农村地区对湖南农村消费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进而,针对湖南四大区域分别提出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策略:长株潭地区的消费产品应向享受型发展,实行等级定价策略;湘南地区和洞庭湖地区消费产品应向发展型转变;大湘西地区应以生存型资料消费为主,实行低价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