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旅游文化内涵外化的研究已经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但从心理学角度的研究却鲜有人问津。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指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认知的一种方式,应该依据旅游者的感知构建旅游文化内涵的外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刘捷 《中国改革》2004,(7):70-71
乡镇休闲旅游是以城镇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镇独特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田园风光为凭借系统所组成的一种旅游类型。它是以整个地区内部进行针对性的开发,强调旅游者同主人当地现存文化高度地融合,旅游者在逗留期间象当地人那样生活,与当地居民情感融通,体验古朴的城镇生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3.
运用社会学理论来分析和探讨旅游和文化有效融合的最佳途径,按照旅游者在"旅游体验模式"产生的感觉差异将旅游者确立为物种类型,由此对应产生五种旅游产品模式。但是这五种理论模式并不能与实际相契合,因此在现实中,应当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从旅游者体验需求的角度出发,从而探寻文化与旅游耦合的最佳产品类型。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化营销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质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化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主要是满足旅游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享受,独特的乡村文化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旅游主体的旅游动机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乡村文化是培植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本文分析了乡村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价值,并从文化营销的视角,探讨了乡村旅游市场拓展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已成为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习惯、旅游决策和旅行方式。以南粤古驿道为研究对象,以网络游记和在线评论为样本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了南粤古驿道旅游感知分析指标体系。研究发现:(1)旅游者对于南粤古驿道的整体感知主要和梅关古道、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有关;(2)旅游者对当地居民、饮食的感知较为正面,旅游体验趋向大于旅游期望;(3)由于感官刺激形成的感官印象,以及通过对古驿道相关网络信息意义的心理加工和亲身体验过程形成的感知形象,反映了旅游者游览参与过程的体验质量与愉悦、满意程度等,并促使其进行评价与反馈。  相似文献   

6.
体验需求驱动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升级,以满足旅游者的内在需求为核心,对旅游产品以及相应的服务进行创新性设计,促使旅游者的旅游美好度提升,继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另外,体验需求驱动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建立在不断完善的"体验链"基础之上的,需要结合旅游者的需求差异,为其提供差异化的体验项目,与此同时,加强旅游区域内各项体验项目的协调搭配,尽可能的为旅游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体验营销是指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体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有所感受,留下印象,使精神需求得到最大程度满足的一种管理过程。其核心实质就是要帮助所有消费者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崇高境界。参与型旅游产品的实质就是为旅游者带来审美和愉悦的感受,以游客体验为导向,选择有创意的主题,开发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参与型旅游产品实施体验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8.
曹秋实 《山西农经》2023,(11):108-110
消费需求的变化让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加向往田园乡村,注重乡村文化的体验,乡村体验式旅游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体验经济需求下的乡村旅游独特的卖点是旅游体验或旅游回忆,强调游客对文化、生活、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滇西北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很多乡村旅游爱好者的不二之选,但是滇西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滇西北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要转变发展思路,由追求高速度增长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变,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完善基础设施、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增强村民参与感、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等方面大做文章。  相似文献   

9.
旅游真实性问题日益为许多旅游学者所关注.本文认为可借助物与像的光学原理,从旅游者视角出发来研究旅游真实性问题.因此,本文通过构建物与像的真实性模型框架,对其相对性及转换进行了探索性的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农耕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精髓,其发掘程度及模式对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及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和系统调研,对农耕文化的特征及重要性进行简要阐述,探讨了沂源县三岔乡乡村旅游中以农家乐、休闲娱乐和民俗表演为住的3种农耕文化的发展模式,同时指出在文化挖掘过程中存在的农耕文化产业链不完善、乡土特色缺乏及经营模式落后等问题,最后从挖掘农耕资源,打造农耕文化产品;拓展农耕观光体验,加快农耕旅游发展;加强农耕文化宣传,创建优势文化品牌;转变农耕文化发掘模式,创新农耕文化运营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以期为沂源县三岔乡农耕文化的发掘与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负影响的基础上,建构旅游化生存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模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包括政府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企业和游客行为等四个子系统,并以赫哲族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休闲已成为人们实现自我的有效途径。休闲旅游使旅游者感悟到另一种人生情感体验,完成了人的精神和道德境界的提升,是人性系统的自我实现和充分展开过程。本文讨论了休闲的二个增长方向:境界与境遇;当今旅游发展的新动源;如何建设休闲旅游文化价值的氛围等;最后从四个维度、五个整合出发研究了休闲旅游中人文关怀的作用界面建设。一、发展中的休闲思想与旅游(一)境界与境遇:休闲的二个增长方向休闲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性挖掘自身潜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状态和境界,是人性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化旅游是当代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潮流,在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体验化的特性.基于这一特性,本文以体验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稻作文化的旅游开发为例,从体验主题构建、体验项目设计、体验氛围营造及文化本真性保护等方面,探讨了体验经济时代文化旅游的开发取向.  相似文献   

14.
<正>旅游业是一项文化穿透性很强的产业,没有旅游文化也就没有旅游。因此,旅游业无论是在外形还是内涵,只有突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点,才能吸引广大旅游者,才会产生旅游消费和经济活动。黑龙江省绥棱农场通过近几年旅游文化的发展,推出一系列人无我有的旅游文化活动和建设,以绥棱农场独特的地方特色去吸引国内外游客,积累文化资本,以旅游业作为产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克什克腾旗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特点,克旗草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较大的潜力;提出了市场导向、可持续发展、生态化发展、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效益与功能相结合等开发原则、对策,走草原旅游产品品牌化和克旗文化旅游的形象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休闲旅游文化价值及人文关怀的结构性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休闲已成为人们实现自我的有效途径.休闲旅游使旅游者感悟到另一种人生情感体验,完成了人的精神和道德境界的提升,是人性系统的自我实现和充分展开过程.本文讨论了休闲的二个增长方向:境界与境遇;当今旅游发展的新动源;如何建设休闲旅游文化价值的氛围等;最后从四个维度、五个整合出发研究了休闲旅游中人文关怀的作用界面建设.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旅游活动。因其缺乏旅游伦理意识,在旅游过程中更易引发旅游伦理问题。因此,针对农民旅游者的旅游伦理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民旅游者的特征和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面临的问题,从遵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和旅游活动前、过程中、活动后三个阶段分析旅游伦理教育的规律。最后,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农民旅游者旅游伦理教育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旅游市场的多元发展,古村落以其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以及自然乡野风光成为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的旅游地,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健康旅游的发展历史,认为国内健康旅游理论研究较晚,但是实践探索历史久远,具有很深的历史背景和传统。发展健康旅游既是历史的传承,又是人们对健康、养生、延年益寿滋滋追求的探索和创新。从旅游者需求的角度,将健康旅游分为主动追求型和被动追求型两类。分析了健康旅游市场,认为健康旅游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康旅游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一门科学活动和文化体验活动,表现形式多样,为健康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20.
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陕西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和旅游大省,文化遗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并形成新业态具有天性性和必然性。研究认为旅游遗产文化业的融合机制有产业的高度关联性、消费需求与技术进步、竞争和政策制度,通过渗透型、延伸型、重组型三种融合模式,立足于陕西实际,采取理顺管理体制、文化遗产活化、延长产业链、提升遗产资源的吸引力、打造陕西文化遗产创意产业园区等路径来促进旅游遗产文化业发展,实现陕西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