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构建了绿色农业"玉米-牛羊-蚯蚓-鸡-肥"种养结合循环模式,以生产过程的绿色标准化为手段,通过合理加环,形成完整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实现种植业、养殖业有机结合,使玉米秸秆、牛粪(或羊粪)、鸡粪等农业废弃物,通过秸秆青贮、蚯蚓养殖和有机肥生产等方式,得到高效循环再利用,玉米、牛肉(或羊肉)、鸡蛋(或鸡肉)等产品更加优质安全,实现生产全过程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经示范验证,绿色农业"玉米-牛羊-蚯蚓-鸡-肥"种养结合循环模式的玉米秸秆养殖利用率达到100%,减少化肥施用量20%以上,减少农业废弃物排放90%以上,农业综合效益提高58%以上,比"玉米-牛-沼-肥"模式的综合效益高22%以上。  相似文献   

2.
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种养一体规模化、集约化将成为今后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缺乏协调互补的"种养分离"模式造成种养系统间物质循环割裂,大量资源浪费、能量高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华北平原河北省某种养一体化生态循环农业园区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循环模式种植、养殖、沼气和有机肥发酵、饲料加工和秸秆青贮模块组成、相关接口技术体系以及对农业种植-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和农业种植(饲草、秸秆)-肉牛、奶牛养殖以及养殖废弃物-沼气发酵-沼渣沼液-有机肥-蔬菜种植等多条循环链构成的物质资源循环再生模式进行了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秸秆加工饲料、沼气发酵和有机肥还田等关键"接口"技术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核心,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该模式的运行实现了产品年总收入4 314万元,节约化肥及用电成本1 796.8万元,减排温室气体65 114.53t CO2-eq·a-1,解决了面源污染、资源损耗等问题,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效益。该园区循环农业模式对华北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可为建立本区域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及相关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构建了一种适用于甘肃省河西及沿黄主要灌区的种养结合绿色农业循环模式。提出"小麦-菇-蚯蚓-猪-肥"种养结合循环模式的技术流程图、构成要素、关键技术集成方案、质量控制准则、动态平衡维持原则,并对此模式做了效益评价。以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为纽带,通过合理加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色生态产业链,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更加有效和可持续,农产品生产更加高效、优质、安全,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加快推动我国秸秆还田利用工作,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法]文章系统分析我国秸秆资源产生及还田利用现状、问题,集成构建了适合我国不同农区主要农作物的秸秆还田利用十大技术模式,并提出秸秆还田发展建议。[结果](1)全国秸秆资源台账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秸秆可收集量为8.65亿t,秸秆直接还田量为4.02亿t,占可收集量的54.7%;其中华北区、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西北区和华南区的秸秆直接还田率分别为70.1%、43.0%、60.5%、38.9、37.8%和63.7%。(2)针对不同区域秸秆还田的现状,围绕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提出不同农区的秸秆还田利用十大技术模式:包括东北地区玉米、水稻、玉米—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水稻、油菜—水稻轮、双季稻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华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和西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模式。[结论]针对秸秆还田利用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构建持续推进的工作体系、科学高效的技术体系、可考核评价的监测体系的发展建议,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的秸秆资源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秸秆资源产出与利用的变动趋势,就如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促进我国秸秆资源利用提出对策与建议。[方法]利用试验数据检索和定量计算的方法,重点从种植业结构调整、现代种业创新、轮作休耕等任务着手,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秸秆资源与利用产生的影响。[结果]以"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达到2020年规划期目标时,较2015年可减少玉米秸秆产出1 501万t,同时可为地区畜牧业发展提供青贮玉米等优质饲料、且玉米全株青贮通过养殖粪污得以过腹还田;若通过作物育种技术将水稻的经济系数提高0.03,可减少水稻秸秆产出1 360万t;实行耕地轮作休耕能够减少区域秸秆供应量,且随着轮作休耕试点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减少秸秆产出的作用将持续增强。[结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望减少"无效秸秆"产出,减轻秸秆处置压力,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推动解决"小秸秆"带来的"大问题"。未来应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因地制宜调减"高产秸秆"作物改种"低产秸秆"或"零秸秆"作物;在充分发挥作物经济产量潜力的同时,通过积极培育和推广"低产秸秆"型作物品种、优化"低产秸秆"型高产栽培模式等途径控制作物秸秆产量。  相似文献   

6.
<正>一、基本情况(一)养殖主体简介平湖市卫江家庭农场,位于平湖市新埭镇姚浜村,占地108亩,是一家专业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的农业生产基地。该农场2023年开展稻-罗氏沼虾轮作模式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亩产值超8000元,亩效益超3000元。(二)模式特点该模式配套设施大棚开展罗氏沼虾苗种标粗培育,5月初分养放入大田进行养成,7月中旬前完成罗氏沼虾捕捞收获,  相似文献   

7.
“自然法”农业主张农业生产过程尊崇农作物的自然发生机制,实践的核心是土壤营养的“微生物富集培肥”和植保的“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通过对河南省的典型案例研究,发现三地农业农村废弃物治理中,农村废弃物制肥、养分回归田园土壤系统的农业自然法传统与“种—养—沼”“绿色种植养分平衡”“新型农村社区中消纳物管理”等现代生态管理的相得益彰,揭示了秸秆全量化农艺农技创新、技术性废弃物污染控制及“控源、洁流、增链”等绿色生产生活流程再造的政策意蕴。  相似文献   

8.
推进规模养殖场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快构建种养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政府关注的焦点。基于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将生猪养殖、芳香樟种植、清洁能源生产等不同主体通过沼气工程枢纽纳入一个统一分析框架,建立农业循环生态经济模型,以政府补贴、污染物排放征收费用、沼气价格,沼肥价格,芳香樟油价格等作为外生变量,考虑在不同情景条件下,通过对这些外生变量进行赋值,利用调研数据来模拟各生产者在不同情景下的效益变化,进而分析集约化养殖企业养殖模式及其生产行为和政府对保护环境的成本,从而寻找到能使政府调控目标与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行为相吻合的政策。当存在国家补贴及相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猪-沼-林(果)"循环经济模式是养殖企业进行废弃物处理的最优策略。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政府、沼气企业、养殖企业、种植大户、终端用户等五位一体的循环经济生态模式,才是实现区域生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  相似文献   

9.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从农业废弃物的内涵、分类、特性等方面探讨农业废弃物在饲料、肥、气、基、料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资源化处理中所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做出分析和说明。研究发现: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认知是比较匮乏的,但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对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宣传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途径基础上,可采用秸秆还田、饲养法、基质化、焚烧秸秆为主要手段等方法,使其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供作饲料为主的粮、经、饲兼用作物.玉米秸秆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源。作为一种资源,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可利用的化学成分,可用作畜牧业饲料的原料。长期以来.玉米秸秆就是牲畜的主要粗饲料的原料之一。有关化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含有3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2%~4%的蛋白质和0.5%~1%的脂肪。既可青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系统构成及总体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秸秆资源是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重要纽带,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文章对中国秸秆资源的现实构成、系统构成、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总体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并且,还针对我国秸秆资源现实利用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以秸秆资源的集约、循环、高效、充分利用为总体取向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种养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进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当前确定区域种养的匹配问题是发展种养结合的关键。[方法]文章根据农田氮养分平衡理论,基于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就地就近利用的原则,结合种植和养殖业年度统计数据,利用修正的氮养分平衡法估算舒兰市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并分析全市各乡镇的种养平衡状况。[结果]2015年舒兰市单位农用地面积的实际畜禽养殖量为17.3头/hm~2(猪当量),理论估算出的单位农用地面积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为14.6头/hm~2(猪当量),实际畜禽养殖量已经超出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的上限;在17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的实际养殖量还没有达到畜禽环境承载力的上限;如果考虑到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可销往外地的情况,当全市有20%的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就能实现全市的种养平衡。[结论]在将来县域发展种养结合过程中,通过发展有机肥产业是缓解实际畜禽养殖量超出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上限的可行办法,同时,应加强各乡镇的种养匹配的量化估算,科学规划各乡镇种植与养殖结构使之实现种养平衡,减少因种养不匹配带来的环境承载力负荷过大的问题。研究结果为舒兰市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为"南畜北移"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对推动县域农业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淮海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淮海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随着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大量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已成为国家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该文紧紧围绕循环农业所倡导的"4R"原则,提出了以农田循环为基础,链接农户循环,铸造农村循环,构建农田—农户—农村"三位一体"的循环农业发展的空间尺度;循环农业的组织形式应以政府为主体,拉动农户,联动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参与;黄淮海区域未来5~10年循环农业的发展应以秸秆原位全量还田循环利用、秸秆菌业循环利用生产和秸秆养畜循环利用生产等为主导模式,并研发创新相应的接口技术,以期建立黄淮海区域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和体系。  相似文献   

14.
该文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节水型区域的典型———甘肃省定西市农村发展沼气"三料"俱缺的现状,将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利用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采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技术,以沼气发酵生产为纽带核心,把种植、养殖联结起来,充分利用节水型区域的雨水集流,建立起"种草+养畜+水窖+沼气+太阳灶+高效农业"能源生态型良性循环体系,对定西不同区域条件下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型能源农业经济模式进行试验示范,开展对"三沼"综合利用的研究和推广,从而达到干旱半干旱节水型区域农村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废物资源化、生活用能再生化,以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是该领域研究的关键。[方法]构建包含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线性回归方程对山西省2001~2016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1)山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因素可归纳为生产资料集约水平、资源修复水平和土地集约水平3方面。(2)山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在2001~2016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2001~2009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低水平阶段和2010~2016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上升阶段。(3)2010年之后山西省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一定成效,生产资料集约水平是促使山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升的主要动力。[结论]山西省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产资料的集约是关键,可以从控制化肥、农药、农膜投入量,提升其有效利用系数等方面入手;其次要提升资源修复水平,利用秸秆还田的形式增加废弃物利用率,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并提高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环境条件差异是我国农牧业发展的客观存在,也是导致农牧业投入产出效率千差万别的重要原因,不考虑环境条件影响的效率分析容易模糊农户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而可能掩盖效率差异的原因。通过分析发现全国各地区肉牛养殖存在着客观差异,利用模型处理将各地区环境影响处理到最小,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肉牛养殖技术效率值。方法 文章利用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肉牛养殖投入产出监测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方法,研究农户肉牛养殖投入产出效率差异及其改善途径。结果 (1)肉牛养殖投入产出效率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2)剔除环境条件差异影响后,87.11%样本的肉牛养殖投入产出效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47.42%效率下降,39.69%效率提升;(3)投入要素冗余问题是肉牛养殖效率差异的本质,投入要素的冗余在剔环境条件影响后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我国肉牛养殖劳动力冗余问题在西南产区与东北产区较严重,而饲料投入冗余则呈现牧区、农区、农牧交错带地区逐渐增加的状态。结论 提升我国肉牛投入产出效率要注重改善饲料投入冗余问题,西南和东北产区还要注重改善劳动力投入冗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区域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的概念、思路与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变,秸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现象严重,随意丢弃或露天直接焚烧现象屡禁不止,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产生十分严峻的影响。为解决我国农作物秸秆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区域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的理念。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区域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的概念、内涵和遵循原则,并详细阐明了其基本设计思路:估算秸秆资源与可收集量、调研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确定维持地力的秸秆还田量、设计秸秆离田利用的比例关系、合理布局秸秆产业和收储场地、健全秸秆全量处理利用的政策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了"多元循环型模式、还田主导型模式、产业主导型模式"等几种秸秆全量利用模式的内容、特点,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其实用效果,以期为区域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长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念引导和技术支撑,推动农作物秸秆实现应有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依据区域农业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按照"生态红线"和"底线约束"的要求,明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农业产业准入门槛,加强区域资源管护和生态治理。[方法]以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考虑农业资源承载力、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基础上,剖析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背景、意义及其内涵,基于"减规模、转方式、控规模、退出生产"要求探讨负面清单编制原则以及禁止类、限制类农业产业目录与管控条件的编制方法,重点分析农业资源超载、生态环境退化典型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管控对策。[结果](1)在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实施节水保水型耕作方式,限制冬小麦种植面积;(2)在中—重度重金属污染区实施3~5年休耕,在轻微—轻度重金属污染区域,实施清洁去污型休耕模式,优先种植生物量高、吸收积累作用强的富集型植物;(3)在长江中下游传统双季稻主产区,适度调减双季稻田,实施"双改单",控制水网密集区生猪、奶牛养殖规模;(4)在生态严重退化区,实行生态修复型休耕,种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的植物;(5)在东北黑土区,适度调减水稻种植面积,增加食用大豆生产,推进种养结合;(6)在生态保护发展区,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舍饲半舍饲。[结论]采取开展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试点、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保障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