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截至2011年6月30日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236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风险投资对创业板IPO折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有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IPO折价显著高于无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支持声誉效应假说,即风险投资机构以IPO折价来提早退出投资项目,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声誉,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2)在对有风投参股的投资公司做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一一随着风投参与度的增大,IPO调整折价率并未出现明显的提升,创业板企业IPO时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风险投资机构持股比例与调整折价率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摘要:文章结合有关[PO折价的几种理论与我国IPO的实情,对中国上市公司IPO折价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IPO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之间的非对称信息是造成IPO折价根本原因。另外,政府、机构投资者及新股发行制度,投资者的过度反应行为是推动因素。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减少我国IPO折价的三项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14~2015年新上市的195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2010~2012年内PE机构所合作承销商的平均声誉来衡量PE声誉,考察PE声誉如何影响IPO抑价。研究发现:PE声誉与IPO抑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声誉PE会提高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二者之间存在正负反馈效应。此外,文章还实证检验了承销商声誉对IPO抑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承销商声誉越高IPO抑价越大,承销商声誉的认证职能未能在我国资本市场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
首次公开募股(IPO)折价是金融市场上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对象不同,将IPO折价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划分为:与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相关的IPO折价理论、与发行人与承销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相关的IPO折价理论、与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有关的IPO折价理论和与承销商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相关的IPO折价理论。国外IP0折价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大多是在信息经济学框架下,基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假设而提出的,即假定二级市场对股票的定价是合理的,IPO抑价是源于发行定价偏低。事实上,影响IPO折价的因素很多,而这些众多因素的动态变化决定了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很好地解释IPO折价现象。  相似文献   

5.
IPO定价效率直接影响着股票市场资金融通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以及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本文从承销商视角出发,通过引入声誉成本因素,构建承销商IPO定价模型,模型实证分析显示:超额配售选择权和承销商声誉均能够提高IPO定价效率,但我国A股市场超额配售选择权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承销商声誉与IPO定价效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影响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主板市场上,IPO后股价存在剧烈波动的情况时有发生,主承销商在IPO过程及后续稳定价格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其声誉也会影响到股票的价格风险与后续表现。本文以2018年在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为样本,考察IPO后股票夏普比例与承销商声誉及其他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分别对30天短期数据、60天中期数据进行回归,最终得到结论:券商声誉在IPO后股票价格风险、股票后续表现中影响较小,主要影响因素为初期折价水平、换手率,且这两个因素都对夏普比例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IPO市场承销商声誉机制的形成机理及实证检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认为,考虑到中国IP0市场的特殊背景,承销商声誉的形成高度依赖于证券监管力量。本文实证结果显示,中国IPO市场承销商声誉的阶段性积累虽已初具雏形,但并没有形成明朗的分化,承销商声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缺位状态。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外部约束力量的增强,是中国承销商声誉阶段演进的动力。同时,IPO市场上监管制度的缺陷以及由此导致的监管效率低下、市场约束机制弱化,是阻碍承销商声誉阶段性推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6—2014年上市的1107家A股IPO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承销商声誉对公司媒体报道、进而对IPO首日抑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媒体关注与IPO首日抑价正相关;(2)承销商通过媒体报道这一中间传导环节提高新股首日抑价;(3)IPO承销商声誉有助于公司获得更高的媒体关注,特别是来自地方性媒体的关注,2009年6月IPO发行政策改革后,承销商声誉对媒体关注影响增强。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并理解金融中介对资产定价影响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9年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市场开板以来至2010年12月31日的153只IPO样本数据,研究了IPO发行成本与中介机构声誉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介机构声誉对IPO直接成本有显著正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声誉溢价效应;中介机构声誉对IPO间接成本有显著负影响,承销商声誉越高,间接成本越低;由于间接成本占比较大,声誉的负向影响要大过正向影响,整体来看,中介机构声誉对IPO发行总成本有显著负影响。因此,从股票发行者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本文结论支持发行者选择高声誉的中介机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特殊的T+1交易制度下,我国的IPO首日换手率偏高.分析发现,导致我国IPO股票发生高换手率的因素有:初始收益率、市场特征、承销商声誉、发行公司年龄和初始发行规模.并发现,如果公司的发行规模大于1.5亿元人民币时,换手行为与承销商的声誉不相关.应加强对不正常的新股首日高换手的监管,防范动机不良的交易者的违法乱市行为,以规范我国股市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A股创业板市场推出后,IPO高折价现象层出不穷.本文实证研究发现,外国文献中关于IPO折价的“信息非对称”理论基本上不能解释我国创业板IPO高折价现象,而投资者情绪和新股投机氛围是决定IPO折价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承销商职能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用博弈模型分析了承销商声誉的运行机制,得出了声誉机制已成为承销商信息生产准确性的重要保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沈哲  林启洪 《上海金融》2013,(4):84-89,118
我们采用2004年到201 1年上市的1,025个新股样本检验了承销商声誉和新股抑价程度之间的联系.我们发现,虽然新股抑价程度和承销商声誉表面上存在负相关,但是一旦控制了和板块相关、和年份相关的固定效应以后,这一负相关的显著性明显减弱甚至消失.我们还发现,主板新股抑价程度随着承销商声誉的提高而增加,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抑价程度则随着承销商声誉的提高而降低.对于相同的承销商声誉,中小板新股抑价程度的降低幅度似乎要大于创业板新股.我们认为这些结果和承销商声誉假说是不一致的,承销商没有起到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式IPO询价发行体制下,承销商没有新股分配权力,而定价市场化改革赋予了其定价权力。面对投资者的过度乐观情绪,承销商的理性选择是利用情绪抬高发行价格,通过收取与融资金额成正比例的承销费用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本文利用强制披露的询价机构网下全部报价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式询价制的运作机理,结果发现:在机构报价形成的股票需求曲线上,承销商实际选择在相对高位定价,发行价格显著高于各类报价均值,而承销商声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定价拔高行为;定价拔高越大,IPO上市首日收益率越低;IPO上市后的交易价格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定价拔高越大,机构配售新股解禁后的累计异常收益率越低。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股市IPO折价存在问题,利用沪深A股的股票发行上市数据,分析我国新股发行市场较高的IPO折价的原因,并提出了我国股市IPO市场化改革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6.
Pre-IPO券商股权投资的经济后果是财务研究领域热点话题,具体到中国,Pre-IP券商股权投资是否损害承销商的独立性引起社会公众极大的关注,本文选取2009~2011年中国IPO的样本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整体上,有券商股权投资的公司其上市前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公司,券商早期入股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更为明显,有券商股权投资的公司其上市之后会计业绩下滑幅度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有券商股权投资的公司其承销费显著更高,发行折价的幅度明显更大。这意味着作为金融创新的券商股权投资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承销商的独立性,进而导致IPO市场融资效率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股票市场首次公开发行折价问题被认为是股票IPO异象之一,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关于此现象研究的理论层出不穷,但始终没有定论,这已经成为困扰金融学家的一个谜题.而中国的IPO折价幅度更是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本文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分析,从信息不完全的角度出发,通过简化的分离均衡模型,对IPO折价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自身情况进行讨论,认为IPO折价是高质量发行人向投资者发送的信号,并通过后续发行弥补损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其最优选择,从而使高质量的股票发行人与低质量的股票发行人相分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作为样本,实证研究承销商声誉对公司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分析市场化程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承销商声誉对公司债券融资成本有负向影响,高声誉承销商通过承销高评级公司债券降低债券融资成本。(2)承销商声誉对公司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承销商声誉对公募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更为显著,对私募债券融资成本无显著性影响。(3)市场化程度越低,承销商声誉对公司债券融资成本的负向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IPO折价之谜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本文分析各种假说下造成IPO折价的原因,并统计2010年到2011年3月沪深A股市场发行的新股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讨不同因素对IPO折价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0.
引言 首次公开发行折价(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Underpricing,以下简称IPO折价),又称新股上市首日超额回报,是各国证券市场(包括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1)的普遍现象.IPO公司为什么将超额回报拱手相让给投资者,被称为"IPO折价之谜",并引发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