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金融业的新变化为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条件,为加强宏观审慎 管理,央行自2016年起将原来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 估体系,强化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本文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为主线,以分析其核心理 念和核心约束为切入点,重点讨论宏观审慎评估如何引导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分析宏观审慎评 估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直接、间接的影响,结合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提出如何以宏观审慎评 估管理的精髓为导向,主动调整经营管理策略,坚持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2.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已成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趋势。国内外的学者对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目标、工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总体看来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在借鉴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模型框架,分析了资本要求和贷款价值比率工具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同时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目标上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一致性。单一的政策很可能会损害实体经济,在实践中必须进行动态平衡。因此,必须转变监管理念,着手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与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相似文献   

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讨论、研究,本文在阐述宏观审慎管理概念提出的背景下,给出了宏观审慎管理应有之义以及宏观审慎管理关注的焦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在详细梳理国内外关于金融体系顺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综述,并给出了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逆周期政策工具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英等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监管改革中均赋予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构建我国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明确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开发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权力,并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加速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构建资本项目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借鉴新兴市场国家资本项目宏观审慎管理经验,明确我国资本项目宏观审慎管理实践探索课题,提出建立完善宏观审慎管理预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宏观审慎调控工具应对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构建应对资本流出风险的审慎管理框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作为对仅仅依靠防范单个金融机构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的补充,宏观审慎管理越发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在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央银行在保持金融稳定中的优势,及其对宏观审慎分析和宏观审慎政策选择的重要作用,并就其与宏观审慎管理其他部门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社会对金融监管体制的深刻反思,要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迫切需要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本文从比较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入手,分析了国内外宏观审慎监管的改革实践,论述了如何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和设置相关职能,并提出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江洲 《征信》2016,(6):81-85
近年来,伴随着金融混业经营发展,金融创新方式更为复杂、更新速度更为惊人.跨行业、跨市场合作创新的层出不穷和金融行业边界的日益模糊,对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带来了新挑战,更凸显了风险管理手段同步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金融创新现状及外部环境分析,总结当前宏观审慎管理面临的挑战,建议构建更加完备的宏观审慎管理法律体系、更高层次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的宏观审慎监测体系、更为广泛的宏观审慎自适应和社会服务体系等,最终形成宏观审慎管理、金融稳定及金融创新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9.
朱红  臧晓伟 《新金融》2020,(1):59-64
次贷危机之后,各国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将房地产金融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本文通过总结、对比和借鉴国际经验,重点分析了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主要的政策工具及其实施效果,并在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框架下分析我国当前房地产金融领域现状和关键问题,进而对进一步完善我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需将房地产金融全面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进一步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工具箱、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并协调多项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0.
张强 《海南金融》2016,(10):32-36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底推出了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建立了全面、弹性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本文分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意涵,从反周期性、反风险传播与扩散两个维度阐述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工作机制,介绍了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主要指标、内容和特点,指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经营甚至发展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并相应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因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我国金融业有必要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体系应由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机制、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相结合的金融机构监管机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预警机制三个方面构成,还应包括推行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2.
宏观审慎政策研究大体经历了概念提出、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三个阶段。本文认为宏观审慎政策概念包含三个要素、两个维度,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就是要回答由什么样的管理部门按照什么样的管理原则、运用哪些工具管理哪些对象、达到怎样的目标的问题。本文梳理了当前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主要理论和国际实践,提出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设计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金融纵横》2011,(12):25-28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这一重大部署指明了我国金融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对强化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提升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在对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比较,分析国际宏观审慎管理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央行工作实际,立足基层央行在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提出基层央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旨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成为欧美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对我国而言,随着跨境贸易投资活动规模持续扩大,开展对银行外汇收支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工具的研究和分析,对外汇资金流动的有效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外汇局在银行外汇收支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定位和具体目标,阐释外汇局实施银行外汇收支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工具选择,提出适合我国银行外汇收支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5.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次贷危机以来,关于宏观审慎管理的内容被广泛讨论,美、英、欧等发达经济体已就此开展了相关改革,我国也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纳入其中.本文就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特点及工具进行了梳理,期望通过探讨中央银行在组织架构中的作用,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有效性纳入全球金融周期框架分析,引入全球金融周期指数,对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变量进行赋值,通过广义矩估计方法对1990-2020年宏观审慎政策运用较为频繁的典型国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加入全球金融周期因素前后的参数估计进行了比较。实证结果表明,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是有效的,但全球金融周期对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效果产生影响,降低了政策工具有效性。各国在实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全球金融周期波动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正着力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宏观审慎外汇监管的核心是从宏观、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防范由整个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本文以外债管理为核心,研究探讨在外债管理中贯彻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原则、问题以及构想.  相似文献   

18.
张宜 《海南金融》2016,(6):58-61
本文剖析了我国现行外债管理的现状、风险及问题,建议以宏观审慎监测分析、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和政策安排三个方面来加强我国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规避和减小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有效应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各国均根据各自的国情构建宏观审慎政策制度框架。借鉴他国的政策经验,对于增强我国的宏观审慎管理能力有着现实的意义。本文在总结归纳个世界各主要国家宏观审慎政策制度框架发展趋势、特点以及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得出对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启示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实践,通过厘清经常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概念内涵和功能定位,引入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管理以及行为监管三大类评估指标,设计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尝试构建指标完善、重点突出、机制灵活、预期引导经常项目事中事后新型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