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6 毫秒
1.
中国的外汇市场问题一直都是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基于狭义和广义的均衡理论,对中国的外汇市场进行分析,得出中国的外汇市场是处于非均衡状况的结论.同时,对新一轮汇改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缓解外汇市场非均衡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璐 《中国外资》2011,(14):31-32
国内外学者针对我国外汇市场的非均衡已达成共识。本文基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从外汇储备规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效用三方面分析我国外汇市场现状,得出我国外汇市场非均衡的结论;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非均衡背景下我国外汇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实证检验,进而对这一检验结果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学者针对我国外汇市场的非均衡已达成共识.本丈基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从外汇储备规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效用三方面分析我国外汇市场现状,得出我国外汇市场非均衡的结论;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非均衡背景下我国外汇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实证检验,进而对这一检验结果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安全的冲击路径以及非均衡机制测试我国外汇市场压力指数的大小,建立了资本净流入和外汇市场压力指数之间的VAR(6)模型,研究结论表明,国际资本的净流入会增大外汇市场压力,但货币当局的冲销干预会削弱这种影响,降低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货币当局的政策选择应该是盯住外汇市场,而不是单纯的货币市场。  相似文献   

5.
中国信贷市场非均衡状况:估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秋霖 《金融论坛》2005,(6):14-19,54
本文借助于Burkett的双曲交易函数对1980~2003年中国信贷市场的非均衡状况进行估计,从而明确了中国信贷市场各年的非均衡状况(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与非均衡程度。结果发现:信贷需求者的意愿需求、供给者的意愿供给均经常大于实际供给。中国信贷市场的意愿供给数量主要取决于计划的经济增长率、当年通货膨胀率、储蓄存款余额年增长率。中国信贷市场的意愿需求数量主要取决于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相似文献   

6.
易秋霖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6):14-19,54,62
本文借助于Burkett的双曲交易函教对1980~2003年中国信贷市场的非均衡状况进行估计.从而明确了中国信贷市场各年的非均衡状况(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与非均衡程度:结果发现:信贷需求者的意愿需求、供给者的意愿供给均经常大于实际供给:中国信贷市场的意愿供给数量主要取决于计划的经济增长率、当年通货膨胀率、储蓄存款余额年增长率。中国信贷市场的意愿需求敷量主要取决于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欣 《西南金融》2007,(5):13-15
本文通过梳理非均衡发展理论,对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现实进行研究,分析了产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和导致非均衡的力量,指出金融非均衡发展会导致产业结构非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降低金融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效益等非均衡效应,最后提出了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涉外企业作为外汇市场体系中最主要的主体,在外汇市场信用建设中起主导作用。为此.我们日前对九江市涉外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其信用缺失及建设进行部析,以期建立适应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外汇市场信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关于外汇市场交易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简要阐明价格形成机制与市场交易制度密切相关着手,分析了指令驱动和报价驱动这两种市场交易制度,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外汇市场交易制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当前我国外汇市场的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10.
市场的本质是交易,因此,总呈现出一定的交易模式,而每一种交易模式都是一系列交易机制、清算机制的组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外汇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交易模式之间在不断地融合,同时,各种交易机制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有趋于一致的倾向.本文在对外汇市场交易模式和交易机制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总结得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外汇市场交易模式在逐渐趋于集中,同时随着外汇市场自身不断的发展,交易机制越来越趋向于竞价交易机制.最后,针对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状况,对外汇市场交易机制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远期外汇市场的初级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作为改革措施之一,中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彻底改变了市场分割,汇率不统一的局面,确定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0年来,中国外汇市场逐步发展、不断完善,对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国外汇市场的建设还很初级。  相似文献   

12.
郑杨 《中国金融》2005,(17):35-36
外汇市场是实现各种货币兑换和形成市场化汇率的重要场所,也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行宏观经济金融调控的微观基础。然而,目前中国外汇市场发展较为滞后,难以适应人民币汇率改革和增强货币政策主动性的迫切需要。本文将对加快中国外汇市场发展的途径和风险控制等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货币、债券和外汇市场的发展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中国货币、债券及外汇市场的形成、改革和发展做了概要回顾,重点阐述各市场的基本框架以及相互关系;集中讨论了最近几年,构成中国货币、债券和外汇市场主体的银行间市场所取得的重要发展;并从货币管理和宏观调控的角度,对当今货币、债券和外汇市场的最新挑战和将来进一步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武传利 《金融纵横》2005,(10):11-14
我国的市场均衡状况 在IS/LM/BP分析框架下,有两种较为极端的情况在改革开放20年后的中国是不存在的。我们首先借用经典国际经济学IS/LM/BP模型(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均衡模型)对中国的市场均衡状况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罗煜  甘静芸  何青 《金融研究》2020,479(5):21-38
本文分析了1996-2016年中国金融形势的变化趋势及影响金融形势的主导变量的动态特征,探究不同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对中国金融整体形势及金融风险的影响力变迁。我们首次运用动态模型选择的时变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模型(DMS-TVP-FAVAR)测算了中国月度金融形势指数,考察了货币政策、外汇市场和资本流动、货币市场、银行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非传统金融市场和国外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形势的差别化影响。研究发现,样本期内货币供应量一直是影响中国金融形势最主要的因素,非传统金融市场、外汇市场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国外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形势表现出主导性的影响。总的来看,对中国金融形势的动态特征与演变机理分析有助于及时识别潜在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汇率还原为一个价格指标,即外汇的价格,将其放在一个简单的供求框架下进行分析。文章首先回顾了对于一般商品而言,其供给、需求及均衡价格之间的关系,以及非均衡价格存在的条件和影响。然后,我们将这一框架应用到汇率上,并以人民币汇率作为对象进行了均衡汇率和非均衡汇率下福利状况的分析。接着,就围绕人民币汇率现状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揭示了非均衡汇率下各利益相关方的福利状况及货币当局的干预成本等。最后是全文总结及提出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王莉 《中国外汇》2006,(5):40-41
2005年年底,做市商制度终于在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从“试点”转为了“定点”。其实,对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员来说,做市商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广州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部经理、首席交易员蔡思隽回忆说,早在2002年左右,银行间外汇市场就在港币交易中进行了做市商制度的试点。上海银行交易员熊秉坤对记者说,在2002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就在欧元和港币交易中推行做市商制度试点后,2005年5月18日,又在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推出了外币对业务,在这项新业务中采用了以做市商报价驱动的竞价交易模式。2006年1月份开展的外汇即期询价交易就完全采用了标准的做市商制度。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外汇市场对于做市商制度的选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王晨 《中国外汇》2006,(7):15-16
与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的初始建立不同,即期外汇市场面临的是如何更好完善的问题,交易方式的改进便是课题之一。中国外汇市场对交易方式的选择,正如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一样,是跨越式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与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相对,中国的外汇市场至今没有形成一个主流市场。特别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外贸市场的迅猛增长大背景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对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个人外汇交易市场几度沉浮  相似文献   

20.
在人民银行、外汇局的指导下,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和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先后于2016年6月和2017年4月成立。指导委员会和自律机制的双层架构,既有市场化的自律组织,又有供管理部门与市场参与者之间沟通协调的平台,两者共同构成中国外汇市场的自律体系,推动中国外汇市场从过去的以他律为主转向他律和自律并重,对促进中国外汇市场改革、发展和规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