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恒  张萌 《西南金融》2010,(5):24-26
本文在正规金融组织逐渐淡出农村金融格局的背景下,考察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状况。非正规金融组织凭借其"民间性质",有效降低了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的程度,弥补了正规金融组织留下的金融空白,这与其窘迫的生存现状是不相对称的。基于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认为:我国应加强引导和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使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相互协调,以共同解决农村地区的金融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在市场进入方面进行了比较,包括两者的进入方式、进入过程、进入后绩效以及进入动因等。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市场进入方面各具特点,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不可能完全替代非正规金融组织在农村的作用,应放松对适度规模非正规金融组织市场进入的管制,引导规模扩大后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向正规金融机构方向发展,以增加当地资金供给、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1986-2007年江苏省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面,非正规金融略低于正规金融.因此,非正规金融并不是一种效率低下的制度安排.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规范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管制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管制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打不死"的非正规金融,越是打压,规模越大。这一管制悖论不仅在中国存在,在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菲律宾等)为了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瓶颈"状况,降低农村金融风险,一方面取缔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另一方面强迫正规金融组织加强对农村的资金供给。但事与愿违,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不仅没有消失,反而顽强地生存下来;正规金融组织也并未如政府所料,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瓶颈"状况,反而加重了农村经济的"贫血";广大中小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不仅依旧,反而贷款流入了那些资金并不缺乏的人手中(Aleem,1990)。这带给我们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政府为何管制农村非正规金融?二是政府的管制政策为何失效?三是正确的管制政策又该如何设计?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我国1994年1季度—2007年1季度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等代表农村正规金融的指标与第一产业增加值进行的协整检验表明,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远远没有满足农村经济增长的需要。但由于没有考虑非正规金融因素,上述结论并不一定表明金融发展理论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不适用性,相反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积极作用,而这是今后农村金融改革应该注意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非正规金融演进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农村广泛存在非正规金融现象,对非正规金融的演进以及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探寻农村正规金融的制度缺失与非正规金融具有的经济效应、制度效应入手,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深入分析了非正规金融的演进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并指出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应是市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及制度方面原因,发展远落后于城市,尤其在资金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户对于资金的需求,因此大力扶持和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形成原因及发展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在当前应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监管,明晰产权,让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成农村一体化金融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结合农户资金需求的特点,论证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有效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利用农村社会的内部特点说明了农村非正规金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基于重复博弈理论分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低风险性,认为应该取消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抑制政策,使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同时存在,对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理论界长期存在分歧。本文从需求、制度以及成本三个角度分析了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原因,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探讨其演进趋势,提出当前形势下应当选择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协同发展路径,并提出若干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结合农户资金需求的特点,论证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有效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利用农村社会的内部特点说明了农村非正规金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基于重复博弈理论分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低风险性,认为应该取消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抑制政策,使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而利率是农村金融的一个核心问题,但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对农村利率定价,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贷市场利率定价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企业贷款市场组织形式出发,利用相关经济学理论来研究农村信贷市场正规金融的利率定价,以期为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现状,对其优势及缺陷进行了现论探讨,并提出在当前应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优势,消除其不利影响,让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殷浩栋  王瑜  汪三贵 《金融研究》2018,455(5):120-136
本文构建了农村金融市场不同部门之间替代或互补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基于三年数据,采用PSM-DID模型分析了三部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贫困村互助资金与农村金融市场的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部门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尤其是替代了非正规金融部门贷款,且这种替代关系在贫困群体以及消费性借贷中表现更突出。上述发现为合理引导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建立与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等方面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非正规金融是内生于民间金融需求的处于正规金融之外的一种制度安排,是民间金融创新的产物,它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格局,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度,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回顾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发展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非正规金融对河南省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阐明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比较优势,提出发展河南省农村非正规金融应赋予非正规金融合法发展的法律基础,构建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建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合作互补的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但金融支农力度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在如何加大金融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这一问题上,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被公认为是必需之举。本认为,考虑到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重构首先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条条框框,以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的适当结合为总体框架,在对有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非法金融予以坚决取缔的同时,对那些适合农村市场要求的、具有合作金融特点的“非正式金融”通过引导、规范,与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进行有机结合,以强化合作金融的基础地位;同时,应突出政策金融的支农主力军作用。而商业性金融,则只能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演变、规模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非正规金融事实上一直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本文对国内非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两种概念进行了必要区分,并指出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演变进程是由原先的社会属性向经济属性、关系型信用向准契约型信用转变的过程.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最终演变方向与政府政策选择有着密切联系,政府应该有效地整合农村非正规金融资源,将其纳入到正式制度的调节范围,使其最终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已有的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文献大多持两种观点:(1)认为农村非正规金融是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但该观点缺乏深入的观察和研究。(2)认为农村非正规金融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上看都是非理性的。本文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利弊,认为对农村非正规金融不能采取抑制政策,而应该加以科学的引导和管理。同时本文对如何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比较严重,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加之规模小、担保品少等因素,使得其在信贷市场上融资存在着严重的缺口,即通过正式金融,中小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因此转向了非正式金融。银行经营机制的市场化及贷款条件的"双重化"标准、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资本市场结构缺陷等是非正规金融融资偏好的深层次原因,本文还就促进非正规金融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助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小琼 《中国金融》2006,(14):22-23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不相适应 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性导致农村金融供给失衡。一是竞争主体缺乏。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虽然存在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但实际上,农村信用社几乎是惟一服务于“三农”的正规金融组织。由于经营活动地域限制明显,农村信用社之间竞争存在壁垒,并未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二是长期的市场准入限制压抑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转向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同时加大了对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管制力度。1999年,在全国范围撤销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并对其进行清算,结束了非正规金融的有组织状态。三是金融服务单一化,定价机制僵硬。面对近乎垄断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缺乏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以及差别定价的动力。在利率定价上,农村信用社对贷款定价管理不够规范,简单地根据贷款对象、贷款方式、信誉程度等因素分别确定统一的执行利率,并且贷款利率上浮占比和幅度随意性较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机构联结研究的梳理,发现是正规金融拥有贷款决策权的大小、联结主体间的关系、非正规机构的类型以及联结的收入来源.进而分析了联结对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机构和借款人的成本、收益、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影响,得出联结建立的核心是合约机制和激励与惩罚机制.最后指出应在金融联结实现的前提条件以及微观效应方面进行更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