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寿风险证券化是将长寿保险产品的风险以证券化的形式转移到广阔的资本市场,进而减少保险公司的风险损失.本文对长寿风险以及长寿风险证券化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并对中国推行长寿风险证券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阐述分析.最后,结合国内基本的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的长寿风险证券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真  邢华彬 《海南金融》2016,(10):37-42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化融资工具,成为打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市场的新通道.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发展资产证券化有助于优化信贷投放结构,降低金融风险集中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当前,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还面临诸多金融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监管问题,需秉持创新与监管协调共进的发展理念,坚持立法先行,着力提高立法层级,强化信息披露等市场约束机制,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切实做好风险防控措施,杜绝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票据融资和资产证券化角度,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票据市场的新特征,讨论了票据资产证券化的改革方向,并对票据风险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敲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管理与监督的警钟,经济新常态下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的稳健发展亟需构建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的监督与管理体系。本文在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及其流动性进行综合分析、美国次贷危机教训反思、韩国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及日本信贷资产证券化经验的分析总结基础上,运用系统协同理论分析得出,信贷资产证券化系统通过各子系统协同运作而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从而可提高系统的整体流动性,降低流动性风险。最后,本文提出通过要完备制度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和和完善风险监管体系,构建信贷资产证券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系统化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5.
面对世界范围内长寿风险越来越严峻的趋势,长寿风险管理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近年来死亡率风险证券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长寿债券作为死亡率风险证券化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将长寿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本文通过对国外经典死亡率债券的比较,在离散型死亡率模型假设条件下,设计一支可调整上触碰点的触发型长寿债券,运用带永久跳跃的APC模型和风险立方方法对长寿债券进行定价。实证结果显示风险溢价的结果比较稳定,设置不同的初始上触碰点,风险溢价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资本市场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新常态下证券公司的财务工作所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因此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是证券公司适应新常态、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新常态下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特征作为切入点,阐述证券公司财务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最后结合工作经验论述强化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银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选取我国16家上市银行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性经营的影响,为商业银行稳定性经营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而且可以提高银行的收益水平,从而达到稳定性经营的目的;同时,提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新常态的发展标准,为未来银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保险公司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庞大的保险资金投资。而保险资金的投资现状却是投资回报率偏低,投资结构失衡,资产负债不匹配。随着监管层不断放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资产证券化产品因其投资价值成为监管层尝试放开的下一个工具。资产证券化产品存在着多重投资风险,保险公司应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广泛参与到资产证券化中,以获取最高的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9.
长寿风险证券化的理论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寿险业在资本市场上尝试进行长寿风险证券化的同时,学术界也不断在探索长寿风险资本市场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并已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本文阐述了关于连续型和触发型长寿债券的设计机制及其定价模型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长寿互换的设计机制和定价模型的研究进展;梳理了其他长寿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机制和定价模型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协同视角下,资产证券化流动性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被证券化资产的流动性,第二层次指资产支持证券的一级市场流动性,第三层次指资产支持证券的二级市场流动性,前两个层次流动性的成败最终取决于第三层次的流动性。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的系统协同要素包括市场基础、工具创新以及风险监管。解决我国资产证券化流动性不足的出路在于层次和要素的系统协同。  相似文献   

11.
长寿风险证券化可以把长寿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有效管理养老保险公司的长寿风险。本文主要研究利息率与死亡率挂钩的逆生存债券,研究内容分为死亡率预测与债券定价两个部分。由于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不同,本文利用百分位分层定价法对逆生存债券进行定价。数值分析展示了债券价格随利率变化的情况,共分四个层次,不同的分层对应不同的价格和风险,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选择不同的分层债券。最后就养老保险公司在长寿风险证券化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长寿风险是指个人实际寿命高于预期寿命产生的财务风险.长寿风险给保险公司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西方保险公司推出了各种应对长寿风险的创新解决方案,包括附保证变额年金、长期护理保险、反向抵押贷款和长寿风险证券化,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保险公司的新视角系统梳理了这四种创新方案,并对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首先,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已有的动态死亡率建模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思路,总结了量化长寿风险的各种模型与方法。其次,结合国外长寿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及发展,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年金产品与寿险产品的自然对冲、再保险、长寿风险证券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探讨其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及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该研究可作为我国长寿风险量化与管理的基础研究,有望为我国长寿风险定量评估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种金融产品,它以其独特的筹资方式而具有高效的融资功能,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市场风险。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我国也开始试点,由于在经济环境、法律框架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业务还面临许多障碍,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其风险的防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风险,不断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模式和相关政策,使风险降到最小。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资产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市场发展潜力逐步显现。为了认清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并更好地理解市场发展的内在逻辑,本文从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基本结构特征入手,在梳理我国主要资产证券化市场相关制度的共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主要从产品的交易结构视角对其各项机制进行了研究,进而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趋势给出了相关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我国启动了第二批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同时加快了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创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场规模在2006年的基础上快速增加,流动性显著改善,市场成长迅速。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尤其重要。正如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所说,“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推出,既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也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认为,随着监管部门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外部环境的改善以及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商业银行对各种资产进行证券化将是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7.
以年龄段和性别为视角,分别构建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死亡率预测模型。实证检验后发现,所建各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比较适宜于对我国的人口死亡率进行预测;并对我国2017—2021年老年人口的死亡率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口死亡率数据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且男性老年人口死亡率的变动频率要高于女性老年人口,由此说明,我国未来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长寿风险压力,且男性的长寿风险压力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18.
袁力 《中国金融》2015,(4):17-18
在国务院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政策引导下,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201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盘活存量信贷资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规模总计3000亿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1000亿元。作为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国家开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勇于创新,圆满完成了千亿元发行任务,有力助推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后,随着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资产证券化已然成为市场热点。然而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经验较少,风险管理对于证券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风险的产生来源出发,分别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基础资产、证券化过程所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李文婉 《时代金融》2015,(5):194+197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后,随着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资产证券化已然成为市场热点。然而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经验较少,风险管理对于证券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风险的产生来源出发,分别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基础资产、证券化过程所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