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央行支付系统应用的介绍,阐述央行支付系统的清算要求及高效运行对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以及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提出建立存款保险金制度的设想,旨在提高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管理,有效实施货币政策,防范支付清算风险,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吉林金融研究》2006,(6):45-47
为研究分析现代支付系统投入运行使银行结算渠道和清算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原有的资金清算格局产生了怎样影响,特别是现代支付系统与同城清算系统的关系如何,怎样止确把握资金清算系统的发展方向,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银行清算服务,我们成立煤题组,对同城票据交换与现代支付系统市场走向与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3.
支付清算作为商业银行传统的后台业务,长期以来被视为银行的成本中心之一,本文跳出业务范畴,将支付清算放在银行利润实现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来考察,以清算业务与利润的理论关系为核心,通过构造清算效率和清算规模两个指标来度量清算对利润的影响,并以农业银行为对象进行了检验,实证分析表明清算业务对加速资本周转,盘活存量资金,推动利润实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库实行单一账户集中支付后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实施国库单一账户改革后,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财政授权支付,均由收款人开户银行先与代理银行进行资金清算,代理银行再于当日营业终了前与人民银行单一账户进行清算,这样不仅增加了清算环节,而且存在着当日资金清算不了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王芳 《武汉金融》2001,(9):32-34
随着新技术革命、金融电子化的不断发展,近几年,在我国逐渐出现了网上银行支付业务,使银行支付服务突破了时间、空间和物介的限制,加速了资金的周围。网上支付是一种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办理的银行支付业务,支付业务原理与传统的支付互联网特点发展的全新的支付业务种类。目前,我国各银行的网上支付尚处在起步阶段,绝大多数银行的网上支付只是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支付信息的电子化网络传输,是一种银行支付清算业务向存款人的延伸,国际上一般称为居家银行服务或银行客户终端服务。现有网上支付所包含的内容与银行的电子化资金清算系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共性看,网上支付和银行电子化资金清算都是建立在公共数据通讯平台上的,都是电子的支付信息传递,网上的支付交易最终要通过银行的清算系统进行最后的清算。所不同的是网上支付使用的是互联网,是开放式的,与封闭式的银行资金清算系统相比,客户的参与方式不同,安全机制不同,涉及范围不同,处理时间和处理方法不同,总的来说,网上支付客户参与的自由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支付系统是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我国支付清算需要,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自主开发建设的、能够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的应用系统。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公共支付平台,是人民银行发挥金融服务职能的重要的核心支付系统。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主要作用和业务功能为:一是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被誉为资金调整公路;二是支撑多样化支付工具的使用,满足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三是培育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四是增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五是适应国库单一账户改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六是支持货币政策的实施,增强金融宏观调控能力;七是支持货币市场资金清算,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省支付系统的不断完善,支付系统已成为河北省资金流通的主动脉,发挥着资金高速公路的作用,为河北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本文以河北省支付系统清算资金流量变动与河北省区域经济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支付系统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分析表明央行支付清算的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通过分析支付系统业务数据,探析了区域资金流动特点,旨在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虽然离岸市场的资金收付最终都要通过在岸银行账户完成,但欧洲美元市场与人民币离岸市场不同的清算渠道必将对本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不同影响。本文从资金清算角度分别就欧洲美元市场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对本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与欧洲美元市场不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会对我国货币供应产生直接影响,但受汇率制度、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等因素制约,目前离岸市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刘凯 《河北金融》2010,(9):47-48
支付系统与货币政策的联系源于支付系统的资金清算处理,当前我国日益完善的支付清算系统,正成为人民银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掌握宏观经济情况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从支付系统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入手,浅析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支付结算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银行账户体系,二是支付结算工具体系,三是支付清算系统,四是支付结算管理体系。银行账户是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基础和门户;各种支付结算工具是转移资金的载体;支付清算系统是最终实现资金清算的渠道;统一的支付结算管理,是我国支付结算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支付清算系统的高效运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研究吉林省支付清算系统的运行情况及其与地方经济、金融关系的基础上,对制约支付体系业务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济南金融》2011,(12):18-22
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进行传导,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的稳健货币政策调控效应,认为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行为调整传导了调控政策,同时也引致了对冲调控策略行为。为分析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约束力的量级差异,本文以银行信贷期限配置行为和房贷行为为例,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纳入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分析不同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银行融资与企业融资两大市场均存在金融摩擦的条件下,经济转型时期的“投资潮涌”蕴含重要货币经济学含义。以货币政策调控行业过剩产能为例,本文为解释转型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结构调控功能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经验证据显示:当不同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在抵押能力信息传递上存在系统异质性时,货币政策具有显著产能调控功能,而调控作用的大小与企业产权结构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类型有关。通过融合“投资潮涌”与BGG理论,本文将BGG理论中的货币政策效应异质性从企业层面拓展至行业层面,进而揭示了传统非结构性货币政策在转型经济背景下何以具有结构调控功能的理论机制。结论表明,进一步夯实金融市场微观基础,协同推进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健全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体系至关重要。文章也为通过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分类调控政策思路,实现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货币政策操作路径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偏差,货币政策工具及政策调控时机的选择不当,以及政策信息的披露不及时等,都有可能误导公众预期和增加市场不确定性,从而引致货币政策操作风险。通过建立金融形势指数并考察其实际值与均衡值之间的离差状况,结果表明金融形势指数及其偏差可用于间接测度政策操作风险的大小,所得到的风险指数可作为宏观调控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我国64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对货币政策操作在商业银行层面的实际影响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现有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在商业银行这一关键的政策传导中间环节产生了显著冲击,这种冲击在银行资产配置和净利差两个方面都有体现。通胀和商业银行个体特性对于这种冲击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冲击在全国性银行和地区性银行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文也为差异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吉林省发挥地缘优势,与朝鲜、俄罗斯的边境贸易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结合今年年初以来邻国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在分析当前吉林省边境贸易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我省边境贸易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瑶  张明 《金融研究》2022,510(12):1-18
经常账户负向冲击及引发的宏观变量联动性通常对各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构成挑战。本文构建了融入经常账户冲击的小型开放经济DSGE模型,比较了采取不同资本账户管理工具(数量型和价格型)情景下,央行执行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盯住CPI通胀泰勒规则、盯住PPI通胀泰勒规则下,经常账户负向冲击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异质性影响及传导机制,并进行了福利分析。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经常账户负向冲击将对本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构成一定影响;第二,资本账户管理可以成为缓冲经常账户负向冲击的防火墙,价格型资本账户管理工具与盯住PPI通胀泰勒规则相结合造成的福利损失较小;第三,经常账户贸易端与收益端双重负向冲击对一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更大,但公众预期到的经常账户恶化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将有所减弱。本文认为,转型经济体央行应倾向于执行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最优货币政策应在稳定价格水平与缓释风险方面进行权衡,适度降低对名义汇率的关注度,稳慎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并可优先选择价格型资本账户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18.
王信  贾彦东 《金融研究》2019,474(12):38-57
时至今日,宏观审慎政策在内涵、工具和框架等方面快速发展,不仅政策目标更加清晰,工具类型更加丰富,相关理论基础也在不断完善。作为危机后形成的新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在工具有效性、作用机制、政策框架设计及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方面都还有待深入研究。特别是在制度框架中,如何考虑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联,合理设计政策决策框架均已成为关键。对中国而言,系统风险识别、监测与分析更加复杂、困难,需要对宏观审慎政策开展更加精细、深入研究,尤其应吸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完善适合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基础、政策目标及工具等进行系统综述,而后从两类政策关联中涉及的三个重要问题出发,着重分析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并分别从组织架构设计、货币政策框架改革、金融政策框架设计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英格兰银行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改革的经验,重点阐述英格兰银行如何实现理论发展与制度设计的较好融合。最后,给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发展的若干启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退出指标和时机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对金融危机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实施以来,其退出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出发,分析了危机状态下传统货币政策传导如何受阻,非传统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受阻环节的市场因素来修复传导机制。本文以此为依据,构建了选择非传统货币政策退出时机的指标体系,针对不同操作手段、操作目标选取相应的金融市场指标和宏观经济指标。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这些指标在政策实施前后的表现,并探讨美国、英国和欧元区国家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非传统货币政策退出的时机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从反周期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操作方式及工具选择等方面入手,构建了适合中国反周期宏观调控需要的货币政策基本架构。本文认为,中国应建立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主从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根据经济运行状况,确定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主次,同时突出货币政策在维护金融整体稳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