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圣 《河北金融》2019,(11):56-60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是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与金融安全的需要。压力测试是评估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工具,各国央行大多构建了各自的宏观经济压力测试模型,以评估宏观经济金融的系统性风险。研究奥地利、加拿大、英国和韩国开发的系统性风险压力测试模型,包括其模型的主要特点和具体建模思路等,对构建我国系统性风险压力测试模型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
不同于以往文献主要从个体和微观层面关注民间金融风险,本文借鉴国外有关系统性风险研究的最新进展,深入分析资源富集地区单一产业结构下民间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内生机制及其对正规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据此,提出促进资源富集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和民间金融系统性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融书屋     
繁荣的背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本质、测度与管理本书对金融系统性风险(危机)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在理论指导下构建中国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监测体系,从如何尽早识辨金融系统性风险入手,全面分析了系统性风险(宏观金融风险)的监管理念、危机传染的救助、系  相似文献   

4.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金融角度看,当前金融风险可归纳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主要指利率风险、政策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等。系统性风险对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此种风险爆发的许多因素并非是金融机构本身所能调控的。  相似文献   

5.
金融安全网的目标就是防范系统性风险,但目前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金融处置方面发挥作用,并不能杜绝金融危机的发生。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各国金融安全网的设计或改进都是系统性风险爆发后的教训总结,缺少前瞻性的设计。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最大程度上是改变了金融结构,而金融结构变化引起了系统性风险点的变化。因此,要找到金融安全网合理设计的根本性因素就要分析金融结构的变化。本文将从我国金融结构的角度探讨金融安全网的再造问题。  相似文献   

6.
金融安全网的目标就是防范系统性风险,但目前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金融处置方面发挥作用,并不能杜绝金融危机的发生。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各国金融安全网的设计或改进都是系统性风险爆发后的教训总结,缺少前瞻性的设计。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最大程度上是改变了金融结构,而金融结构变化引起了系统性风险点的变化。因此,要找到金融安全网合理设计的根本性因素就要分析金融结构的变化。本文将从我国金融结构的角度探讨金融安全网的再造问题。  相似文献   

7.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突变分析和 SVAR 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两者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对我国金融改革有很好的倒逼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监管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王璜 《金融纵横》2012,(4):25-28
金融活动的自由化和全球化增加了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跨区域、跨币种和跨市场的关联性。系统性风险正是人们对这种复杂的关联活动的描述。传染性是系统性风险的本质特征。本文阐述了系统性风险的内涵,分析了其内在的传染机制以及评估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7—2018年间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财务数据和基于尾部依赖度量的系统性风险,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在经济上行时期会降低系统性风险,在经济下行时期会增加系统性风险;第二,按照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来看,在经济下行时期,商业银行衍生金融负债业务、理财及代理业务创新会增加系统性风险,而衍生金融资产业务和信贷业务创新会降低系统性风险。本文对实证结果提供了可能的经济学解释,并基于实证结果及原因,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巴林银行倒闭到中航油、中石化衍生品交易巨亏,重新审视金融衍生工具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成为必然。金融衍生工具运用规模和比例呈急剧上升趋势,其初衷为对冲风险,契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但由于其交易规则具有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实施效果亟待检验。本文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视角,探索了分类金融衍生工具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金融衍生工具会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包括外汇类和利率类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运用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情境依赖,作用发挥呈现异质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及股市处于熊市时,金融衍生工具均加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危机前则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但当处于牛市时则无显著影响。此外,在市场化进程高、机构持股比例高时,金融衍生工具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更为明显。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检验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为探究其成因提供了新解释,也为未来系统性风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和日益复杂化,我国资本市场风险性日益突出,防范并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探讨方向。本文从金融文化视角分析系统性风险成因,突出地表现在信用文化缺失、风险意识淡漠、虚实文化不清三个方面。要从根本上防范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必须构建新型金融文化。  相似文献   

12.
金融科技应用于金融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质效、催生新型金融基础设施,也使平台型金融科技公司具备了部分金融基础设施功能。金融科技应用具有扩大和缓释金融基础设施系统性风险的双重作用。金融基础设施系统性风险面临监管资源压力、动机缺陷和数据局限三重考验,需以高效信息协同为基础,实施全面性、前瞻性的风险识别监管,并通过科技监管工具“以技术应对技术”实现革新。应建立“金融基础设施—关键参与者—金融科技公司”的全面监管框架,高效管理金融基础设施中的金融科技应用风险,并以监管科技推进监管机构引导风险协同共治、监测整体风险发展,重塑金融基础设施系统性风险的监管逻辑。  相似文献   

13.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如何评估、防范与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成为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学术性与政策性问题,而全面、系统与准确地度量金融系统性风险,则是评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逻辑起点。本文首先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关于金融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的最新进展,并重点对各种度量方法的优劣势和有效性进行了详细评价;其次,全面梳理了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的现状,并指出我国相关研究的两大不足:缺乏针对中国具体国情的研究,未能充分考虑国内外系统性风险的联动;最后,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性述评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宜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强化与完善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的理论基础,二是建立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有效性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4.
朱衡  卓志 《保险研究》2019,(3):3-16
全球金融危机后,系统性风险是全球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以及金融业关注研究和应对的热点和重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是减贫脱贫、环保治理和系统风险防范化解三大攻坚战略之一,研究金融系统性风险,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识别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通过MES、SRISK、以及ΔCoVaR多维度测量中国保险公司的系统性风险敞口与贡献,甄别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BP神经网络模拟非上市保险公司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三种评估模型结果具有一致性,保险公司的杠杆率和非核心业务对其系统重要性有显著正效应;保险公司系统性风险敞口与贡献受金融危机和股市震荡明显。鉴于系统性风险有效防控是未来保险业防风险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研究发现提出了对中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宏观环境对于金融定价具有基础性作用,定价基准的重大变化是系统性风险积累和爆发的重要根源。当前国际社会寄希望于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达到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目的,主要是基于金融体系内部相互作用来着手解决内部关联性问题与顺周期问题,而对于决定金融定价基础的宏观环境重视不足或是缺少调节能力。传统的宏观政策在理念上、政策实践上对促进金融稳定均存在不足之处,宏观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成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薄弱环节。为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必要强调宏观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6.
基于资本监管角度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认识不足和新资本协议对系统性风险的放大作用。因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金融稳定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着重加强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引导和教育,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的认知能力,化解系统性风险,最终达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金融危机频发和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加快的大背景中,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内涵、测度及监管日益引发关注。本文首先厘清了系统性风险概念中的主要混淆,分类梳理了国内外系统性风险的测度理论与方法。最后针对中国现阶段金融体系的特点,对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做了总结与评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CoVaR模型,运用2011-2015年我国55家上市金融机构的股票收益率日度数据测算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后的单个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得出银行金融机构对我国系统性风险贡献最大的结论.然后仿照全球金融稳定图,搭建包括宏观经济风险、外部传染风险、银行信贷风险、货币与金融条件、风险偏好和CoVaR指标的我国系统性风险监测图,为追踪我国系统性风险变化提供基本的建模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进程迅速加快,我国金融体系与全球金融体系已发展成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金融机构之间、经济区域之间的联动性越发增强。这一方面,给我国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同时,也导致我国金融体系遭受系统性风险冲击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大幅度增加了金融风险和全局性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导致系统性风险持续累积。因此,如何识别、度量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对降低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静  郭晔 《金融研究》2022,499(1):57-75
基于金融机构通过金融产品增持上市银行股份现象日益普遍的背景,本文运用2011-2019年上市银行数据,采用系统GMM和合成控制法(SCM),分析金融产品持股1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探讨《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股权办法》)限制金融产品超比例持有上市银行股份规定的效果。结果表明:(1)当单家金融产品股东的持股比例均低于5%2时,其会利用专业优势更好地监督银行行为,金融产品总持股比例有助于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2)当第一大金融产品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5%时,其会利用话语权为自身牟利,导致银行系统性风险增加,削弱金融产品总持股比例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降低作用。(3)由于保险产品持股在金融产品总持股中占主导地位,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与金融产品持股的作用一致;保险产品以外的其他金融产品总持股比例会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4)《股权办法》的实施有助于约束持股比例超过5%的机构投资者的冒险行为,进而降低相应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