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势经济会造就强势货币,中国经济20多年的超高速增长,使中国的国际收支规模和对外支付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出口和外汇储备均为世界前列。中国经济的崛起奠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根基,中国经济国际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依据,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和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陈海然 《云南金融》2011,(2X):59-59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势经济会造就强势货币,中国经济20多年的超高速增长,使中国的国际收支规模和对外支付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出口和外汇储备均为世界前列。中国经济的崛起奠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根基,中国经济国际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依据,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和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2008年,中国开始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短短不到8年的时间里,人民币的全球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5年,在去美元化的热潮中,中国又预计于第四季度推出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逐渐由一种观念冲击转化为现实趋势,但是中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是否成熟?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会遇到诸如特里芬难题等的诸多挑战,中国只有采取完备而又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受益.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的焦点。随着中国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逐渐上升。而金融危机对世界原有主要经济体的打击也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提供了有利时机。因此,我将先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兴起与发展作一个简单的概述,通过对美元与日元国际化的分析找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借鉴之处。最后,分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并简析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并不断在加强,特别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日趋提高,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尤其是在亚洲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显现并成为必然的走向。然而,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中国最大程度地获得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收益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人民币在走向国际化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因此,为了降低人民币国际化有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我们有必要权衡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的关系。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我们也要考虑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同,采取分阶段的战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利于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冲击。但是,人民币贸易结算更重要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启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国经济高度的外向性和人民币良好的国际信誉确立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条件,全球金融危机给人民币国际化打开了有利的时间窗口。因此,要抓住全球金融危机提供的机遇,利用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和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人民币迈出了国际化步伐.但人民币国际化在给中国带来一系列潜在收益的同时,也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从货币存量的管理与监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等角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观点     
戴相龙:建议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对外开放 “中国金融业的崛起是必然趋势,而人民币国际化则是其根本标志。”2010年1月9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第14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金融崛起的根本标志是人民币国际化,而现在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时机。”戴相龙认为,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币值稳定坚挺,应更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石莉 《中国外资》2011,(16):49-50
次贷危机向我们敲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警钟,中国经济过渡依赖美国的现状想要改变,人民币必须逐步国际化,这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给予的厚望。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货币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和国际化对货币主权国的影响,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状况方面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重要参与者。人民币加入世界主要货币行列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旨在揭示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阐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性,最后给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次贷危机向我们敲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警钟,中国经济过渡依赖美国的现状想要改变,人民币必须逐步国际化,这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给予的厚望.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货币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和国际化对货币主权国的影响,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状况方面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国际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它一般要经历贸易结算功能的国际化、金融交易职能的国际化和价值储备职能的国际化三个阶段。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归结为四个方面:中国出口贸易规模占全球比重、对外投资额所占全球的比重、金融市场的发达与开放度才及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中国对外投资的深入推进,同时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能够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对外投资的视角看,为了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我国应该在对外投资区域、投资产业及投资方式作出重大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13.
李琳 《征信》2011,(2):90-92
近段时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再次升温.系统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及可行性,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在长期远高于其成本,当前中国有必要也具备一定条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我们应抓住历史机遇,以渐进模式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迫在眉睫。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声望大大提高。周边国家和地区居民逐渐认可和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国际清算地位。文章在界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上,探寻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从正负两面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与收益、国际化条件以及国际化路径三个方面,对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分析和总结。研究发现对人民币国际化成本与收益、国际化条件观点较为一致,国际化的路径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和对外经济规模的扩大,人民币正在国际范围内逐渐被接受,促成人民币尽快实现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内外业界人士的共识。诚然,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充分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性和长期性,深刻认识当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背景、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科学合理设计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性目标,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本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以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政府在制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和步骤方面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区域化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是漫长的,中国—东盟的人民币区域化进程有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与人民币结算数据,从而探讨了人民币实现东盟区域化的可能性。东盟各国与我国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这使得东盟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贸易合作区,这也必然使其成为中国最近人民币区域化的战略首选区域。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东盟贸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它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金融更大更快的发展。本文在论述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这将有利于人民币走向世界和最终实现自由兑换。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履行国际货币的职能,成为国际经贸活动中计价、结算和储藏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的必然结果。本文首先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性,介绍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化现状,进而分析资本项目可兑换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起到的作用,最后对如何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克菲 《新金融》2018,(3):11-16
本文基于美元和日元在货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国际经验,从货币价值储藏职能的视角对人民币国际化及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行了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是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资本市场国际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进一步扩展的驱动力。与其他国际货币发行国相比,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度仍然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鉴于此,本文建议: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注重国际化的深度和质量;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提升资本市场吸引力;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注意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