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取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公司违规处罚作为负面声誉的代理变量,考察分析师在选择跟踪对象时会否将公司负面声誉纳入考量.研究发现,公司违规处罚导致分析师关注度显著降低.机制检验表明,违规处罚通过降低投资者信息需求和分析师供给意愿两条路径影响分析师关注.拓展性分析发现,公司所受处罚越严重、被罚款金额越多,分析师关注度越低;处罚事件对分析师关注的负面冲击具有长期效应;对于非国有企业和处于高社会信任水平地区的公司,违规处罚对分析师关注的负向影响更显著.本文为深入理解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声誉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亦为监管机构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借助分析师等市场"看门人"的力量提增监管威慑力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证监会处罚公告释放的"坏消息"具有风险预警的作用,可能导致违规公司银行债务融资下降。分析师跟踪可能具有信息效应和声誉效应,影响证监会处罚公告与公司银行债务融资之间的关系。在中国资本市场强化监管的背景下,本文考察了证监会处罚对于违规公司非公开市场融资的经济后果。我们的研究发现,证监会处罚公告后,违规公司的银行贷款签约概率、银行贷款签约率和新增银行贷款规模均下降;并且,处罚等级越高,下降越显著。银行预期违规公司的信息成本与违约风险上升,而非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恶化是公司银行债务融资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分析师跟踪的信息效应而非声誉效应,缓解了证监会处罚公告与公司银行债务融资之间的负向关系。本文拓展了资本市场处罚和分析师跟踪对于公司非公开市场融资的经济后果研究,也为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监管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外部治理的角度考察了分析师对业绩预告违规的影响及其对监管制度的替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跟踪可以显著降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违规的概率;进一步控制分析师跟踪规模后发现,有明星分析师跟踪以及来自高声誉券商的分析师数量越多、分析师预测分歧度越低,预测越准确,这种治理作用越显著。但是分析师的监管作用仅在上市公司受监管较弱时有效,对受监管力度较强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违规行为则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分析师对业绩预告的治理效应仅在监管力度较弱时发挥作用,成为监管制度的有效替代。本文拓展了我国分析师研究的领域与视角,并为监管部门信息披露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以2010—2020年沪深两市发行公司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分析师关注度、媒体报道与企业主体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度能有效提升企业主体信用评级,媒体报道在分析师关注度与主体信用评级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即分析师关注度主要通过提升媒体关注度这一路径对企业信用评级产生影响。考虑评级机构声誉异质性影响,将总样本分为高声誉组与低声誉组进一步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度对企业信用评级的正向作用以及媒体报道的中介效应只在高声誉组中成立,即高声誉的评级机构更关注分析师通过媒体传递的信息,提升企业主体信用评级。研究结论拓宽了外部信息环境对信用评级的影响,补充了证券分析师和媒体在资本市场中的外部治理作用,丰富了评级机构声誉治理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徐细雄  占恒  李万利 《金融研究》2021,(10):190-206
不同于以往基于制度监管或内部治理视角的研究,本文从市场化治理视角探讨了卖空机制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效应.采用部分可观测Bivariable Probit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发现,卖空机制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的违规倾向,提升了违规稽查概率,且缩短了违规稽查时间.同时,标的公司违规发生年份的融券力度明显增加,这表明卖空者确实具有信息优势且对违规行为更为敏感.机制检验揭示,卖空机制通过治理效率和信息效率两条路径对违规行为发挥双重治理作用,即卖空机制强化了内部治理中大股东和独立董事对违规行为的监督干预,从而抑制了事前违规倾向;同时也增加了资本市场中的分析师关注及违规负面信息传播效率,进而提升了事后违规稽查概率.本文还发现,卖空机制的违规治理效果受到违规监管环境(法制监管、内部控制和行业违规)和标的公司个体特征(公司成长性、市值规模和股价波动性)的调节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6.
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本文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A股"入摩"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A股"入摩"有效降低了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和乐观偏差,并提升了我国资本市场的信息环境质量;且当公司治理水平越高,A股"入摩"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的抑制作用越明显.进一步地,机构投资者的增持是这一积极效果的重要影响机制.本文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国际化改善了信息环境,为后续微观层面的政策效应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7.
彭艺璇  黄政 《现代金融》2023,(10):12-21
本文基于文本分析法,选取2019-2021年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检验分析师研究报告负面信息含量与股价同步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分析师研究报告负面信息含量越高越能显著抑制公司的股价同步性;(2)当研究报告由明星分析师分析撰写时,分析师研究报告负面信息含量与股价同步性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3)负面信息含量越高,引起投资者关注度越高,真实信息更容易融入股价,从而降低了股价同步性;(4)在公司信息透明度较低时,分析师研究报告负面信息含量对股价同步性的抑制作用越强。本文对了解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维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0—2017年上市公司A股相关数据,本文研究了企业年报文本信息可读性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年报文本信息可读性越低,分析师关注水平、预测质量也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较高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水平能够显著缓解年报可读性对分析师关注的影响,但是没有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改善分析师预测质量的证据。高质量的审计以及高水平的信息披露质量评级可以改善企业的信息环境,从而有效缓解年报文本信息可读性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研究结论为企业年报文本信息可读性影响资本市场信息解读和传播效率提供了证据,有助于监管部门重视企业年报文本信息披露监管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监管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改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高管联结的情景考察监管处罚间接威慑的有效性及其实现机理.研究发现,监管处罚发生后,违规公司财务错报明显减少,而其违规高管联结的未违规公司财务错报反而明显增加.深入研究发现,监管处罚发生后,违规高管更可能从未违规公司离职;但同时,积极发表否定意见的独立董事也主动从未违规公司离职,审计师对于未违规公司中高企的执业风险未有效调整审计决策.由此,上述公司治理的负面变化超过了正面调整,最终导致监管处罚间接威慑失效.最后,监管处罚间接威慑失效导致这些未违规公司的公司价值受到减损.综上表明,监管处罚要实现“惩一儆百”的治理效果,有赖于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的协调配合.这对于监管层完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5—2016年发生社会公众股股票回购的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股票回购对证券分析师预测的影响。结果显示:分析师充分关注了上市公司的股票回购行为,且股票回购数量越多、回购比例越大,分析师的关注度就越大,其乐观预测偏差也越大。进一步研究发现,信息透明度越高的公司中,分析师乐观预测偏差受到股票回购的负面影响越小。本文的结论为研究股票回购对分析师预测行为及其结果提供了经验证据,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投资者理性看待上市公司股票回购行为。  相似文献   

11.
王菁  程博 《会计研究》2014,(3):33-40
本文以2007-2012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外部盈利压力影响企业投资不足的作用机制,并从监督和激励双重视角进一步探索分析师关注度和经理自由裁量权在两者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比较于经理人的经营期望,资本市场对企业经营期望越高,经理人所感知的外部盈利压力越大,越倾向于投资不足;第二,分析师关注度和经理自由裁量权对解决由外部盈利压力而产生的企业投资不足问题具有一定的监督和激励作用,比较于分析师关注度和经理自由裁量权低的公司,在分析师关注度和经理自由裁量权高的公司中,外部盈利压力对企业投资不足的影响均有所减弱,结果表明分析师关注度有利于降低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了对经理人投资行为决策的监督;同时,赋予经理人一定自由裁量权能有效地激励经理人在外部盈利压力下按照自身意愿制定和实施投资决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手工整理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行政处罚数据,研究了监管处罚对财产保险公司的业绩表现是否以及如何产生影响。研究表明,监管处罚发挥了直接威慑效应,抑制了违规分支机构的业绩增长,且这种威慑效应是短期的。此外,监管处罚还发挥了间接威慑作用,降低了与违规分支机构同属一家公司的其他分支机构的业绩表现,但对同一地区下其他公司的分支机构无显著影响。区分公司业务类型、股权性质、监管处罚类型和公司所处地区后发现,监管处罚的直接威慑效应存在异质性。进一步地,佣金激励、营销员规模和信任水平会弱化监管处罚对业绩表现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验证了行政处罚的有效性,为监管机构健全和完善保险监管制度、深化属地监管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公司出口行为的角度重新理解造成中国本土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的原因。主要的发现有:(1)本土分析师对于有出口业务公司的盈余预测偏差显著高于无出口业务的公司;(2)与国内分析师相比,海外分析师在预测有出口业务公司盈余时更具信息优势;(3)在进一步考虑宏观经济冲击与国内外会计准则差异后,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加剧国内本土分析师对出口企业盈余预测的偏差,而海外分析师凭借信息优势和能力优势,更不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新准则实施后,海外分析师的预测偏差显著降低。本文的研究发现从中国作为出口大国的宏观经济背景出发为理解本土分析师的决策行为和后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公司出口行为的角度重新理解造成中国本土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的原因。主要的发现有:(1)本土分析师对于有出口业务公司的盈余预测偏差显著高于无出口业务的公司;(2)与国内分析师相比,海外分析师在预测有出口业务公司盈余时更具信息优势;(3)在进一步考虑宏观经济冲击与国内外会计准则差异后,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加剧国内本土分析师对出口企业盈余预测的偏差,而海外分析师凭借信息优势和能力优势,更不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新准则实施后,海外分析师的预测偏差显著降低。本文的研究发现从中国作为出口大国的宏观经济背景出发为理解本土分析师的决策行为和后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2007-2012年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或卷入影响较大的财务丑闻的审计师作为声誉受损样本,通过考察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特征是否受到审计师声誉受损的影响,分析证券分析师是否在关注审计师的职业声誉。研究结果显示,与审计师声誉未受损的上市公司相比,证券分析师对审计师声誉受损的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特征发生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盈余预测准确度下降,乐观程度显著下降,分歧度显著上升。研究结果表明,证券分析师就与证券市场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对审计师声誉具有一定的认知度,并通过盈余预测特征将审计师声誉的信息传递给利益相关者,审计师声誉机制在证券分析师这一特殊行业内正在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以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ESG表现对于分析师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良好的ESG表现能显著提升分析师关注度和预测质量。机制检验表明,盈余波动性和信息不对称程度是ESG表现影响分析师行为的重要中介机制,内部控制质量是ESG表现影响分析师行为的重要调节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明星分析师和国有产权性质均削弱了ESG表现对分析师预测质量的积极效应。分项检验表明,不同于环境与社会责任表现对分析师行为的有限影响,公司治理维度的表现对分析师行为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8-2019年长期信用债数据,本文实证研究发现:评级分析师任期越长,信用评级越低;较长的分析师任期能够影响评级准确性,降低"未能预测违约"的第Ⅰ类错误,增加"错误违约预警"的第Ⅱ类错误;相比于短分析师任期,长分析师任期能够增强信用评级对信用利差的降低作用.本文还发现,相比于未被投资者付费评级机构评级的债券,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今日投资"天眼"明星分析师评选为依据,将样本分为明星和非明星分析师两组,实证检验了分析师声誉对预测准确度的影响。分析师声誉以是否获得"明星分析师"为标准,预测准确度以每股盈利的预测值和实际值之差度量。本文运用了均值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比对分析,结论是分析师声誉对预测准确度没有显著影响。我国投资者不应仅以明星分析师分析报告作为投资资料唯一来源,而应立足基本面分析,综合考虑市场信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3~2017年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内部控制质量和分析师关注对债务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分析师关注度越高的企业,债务融资期限水平越长,融资成本越低,新增贷款规模越大,即债务融资约束越宽松;并且,分析师关注与内部控制质量在缓解债务融资约束方面存在替代效应;此外,进一步分析这种替代效应在不同产权性质和不同市场地位的企业中的差异,相比于国有企业,在民营企业中分析师关注与内部控制质量对缓解债务融资约束的替代效应更加显著;相比于市场地位高的企业,在市场地位低的企业中分析师关注与内部控制质量对缓解债务融资约束的替代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0.
汝毅  薛健  张乾 《金融研究》2019,470(8):189-206
本文聚焦于公司违规曝光这一特定事件,使用三重差分的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了媒体的事前新闻报道是否会影响其在投资者群体中的声誉,即是否存在声誉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媒体对违规公司的事前新闻报道越正面(负面),其日后针对非涉案公司发布的新闻报道的市场反应就越弱(强),即存在双向声誉溢出效应。然而该效应存在不对称性,表现为负面报道带来的正向溢出效应明显强于正面报道带来的负向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声誉溢出效应取决于投资者对于媒体声誉的主观感知以及对于违规事件的信息解读能力。当媒体的既有声誉水平较低、违规案件较为严重,或非违规公司机构投资者比例较高时,媒体的声誉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本文论证了媒体客观公正性对于声誉积累的重要性,为媒体是否应当以及如何维护在投资者群体中的声誉形象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对投资者如何判断和使用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而做出正确投资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