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日趋严峻.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出台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我国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数量和规模呈现了“爆炸式”增长.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并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作了梳理和评述,以期对未来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投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最大的债务举借主体,其不断攀升的债务规模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偿债压力,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通过研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形成原因,利用多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Z分数模型等工具构建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评价体系,并以成都工业投资集团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防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快速扩张,导致各级政府承受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削弱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对地方政府经济的促进作用.而且,国家出台了大量地政策用于规范地方政府债务,提升各级政府的投融资体系.以景德镇为例,分析当地投融资平台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的先进经验,为景德镇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完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财政风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深入剖析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财政风险的现状、形成原因和危害,揭示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无序发展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的过度扩张,对财政调控和管理形成巨大压力,诱发财政风险,并就此提出完善投融资平台建设、控制财政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琳琳 《时代金融》2014,(5):249+251
在经济增长和国家政策等背景条件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规模发展迅速,地方投融资平台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地作用。随着经济增长的变缓,发现大多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通过借鉴国内外一些成熟的投融资模式,地方政府可以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以及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当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涛 《河北金融》2011,(8):20-21,29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弥补地方财力不足、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些地方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投融资平台过多、债务负担较重.由此带来巨大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究竟何去何从?本文通过分析提出,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因此加快现有平台整合,消减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已逐渐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数量、规模、融资数额以及涉及范围的不断增加与扩大,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和问题,如何合理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地方投融资平台规范发展,发挥其规模效应,推动地方经济转型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朔州市投融资平台运行的现状出发,在充分分析平台建设特点、存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是地方政府发展的关键时期,带动城市圈发展和中心城市建设等各方面压力迫使很多城市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改善地方政府巨额负债的现状已迫在眉睫。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立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但为了避免债务危机的发生,仍需从投融资平台市场机制、融资渠道、内部控制等多层面做出进一步的完善。本文以近年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为背景,通过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基本情况的分析,探讨了引发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问题的原因,最后对能影响其偿债能力的各方面不足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远程 《云南金融》2012,(6X):196-197
随着中央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评判,对过度借贷的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整顿,进一步规范投融资平台运营管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继续依靠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投入城市建设,另一方面,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渠道受政策局限迎来融资瓶颈,急需创新途径加以解决,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发展仍需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陈远程 《时代金融》2012,(18):196-197
随着中央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评判,对过度借贷的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整顿,进一步规范投融资平台运营管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继续依靠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投入城市建设,另一方面,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渠道受政策局限迎来融资瓶颈,急需创新途径加以解决,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发展仍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分析不能仅仅着眼于单纯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层面,而应首先从更宏观的视野来考察中国地方政府乃至中国政府的总体负债水平,在此基础上,再来考察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的关系、融资平台之间的关系、融资平台自身,从而确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特征,提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潜在金融风险,深刻影响我国的金融安全.为此,本文提出强化贷前审批、做实贷后管理、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展期平台贷款四个举措,着力加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13.
在平台革命引发的政府管理困境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的恶化让网络平台公司参与治理成为全球共识。为了打破既有法律对网络平台公司积极管理的阻碍,中、美两国分别通过设立内容监管义务与创设法律责任豁免的改革方式,推动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的共同治理。但现有的法律改革仅仅止步于鼓励网络平台公司的积极管理,并未通过统一的法律规则协调政府与网络平台公司相异的管理模式,这导致了政府与网络平台公司之间的权力纷争。为了构建起支撑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共同治理的法治体系,法律应当通过程序规则将网络平台公司的商业管理手段转化为正式的公共管理机制,并调整政府的管理职责和网络平台公司的责任认定标准,使得两者的管理模式能够运转自如。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高额的债务规模、巨大的偿债风险、不规范的管理模式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诟病。本文拟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构建风险预警模型防范风险的爆发,促使融资平台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如何能够迅速洞察地方政府债务的实际情况并考察其风险,如何能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合理平衡与地方融资平台密切相关的地方政府、银行、金融中介与项目公司等各方的利益,是本文的研究内容。我们认为,通过收集与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大额资金交易数据,能够以最小成本在最短时间内获得真实的一手数据,完整再现平台公司的资金流全景,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平台公司真实的财务与债务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度瓶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我国地区间经济交往的不断加深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衍生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我国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在行政区划、职能定位、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不适应性,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制度瓶颈因素.只有创新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即调整行政区划、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重塑府际关系、创新区域管理运作机制等,才能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制度瓶颈问题,促进地方政府管理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之间的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融资平台公司举债融资规模迅速膨胀,偿债风险日益加大,可能会影响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了地方政府举债影响工业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并分析两者呈正向相关的作用机制;基于空间关联模型,采用2010-2015年全国30个省份地方政府债务的面板数据,对地方政府举债的工业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举债对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通过对国有土地的绝对垄断来经营城市,利用土地抵押融资来大规模举债,并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吸引投资,促进工业经济增长;(2)地方政府举债对地区工业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不明显.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投向了市政建设、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邻近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很难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环节,识别、量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做好风险化解工作的前提。本文从地方性债务的现状出发,对全国31个省级区域,27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223家地级市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进行了统计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地方政府信用评分模型,并对地方政府的信用资质进行了排序,为衡量地方政府对地方融资平台和地方国有企业的支持能力和信用评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In political terms, the case for abolishing rates and substituting a local income tax has frequently been made, notably by the Layfield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 political independence of local government can only come through financial independence from central government grant. The financial case, which has so far tended to go by default,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local spending decisions can only be made responsibly if the cost of these decisions is felt on the authorities’ own tax base. With the existing level of government support, that is impossible ‐ at least with a Government which appears reluctant to follow through the logic of its new block grant and make rates take the strain of extra spending. Historically, local government has lost its powers in direct proportion to the decline in its tax base. Only local income tax will allow expansion of loc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longer term,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proper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That should appeal to a Government which has often professed its support for such an expansion, and yet is also concerned with making sure that taxing and spending decisions are taken toge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