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地产调控政策和房价走势,无疑是民众、媒体、政府和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最近,央行决定,自2015年6月28日起降息25个基点,同时对满足特定条件的金融机构定向降低存款准备率0.5%到3%不等,媒体、分析师和财经评论员,更是一片欢呼,似乎新一轮房价上涨的态势,呼之欲出了。我们不禁要问:短期和长期里我国楼市的走势到底如何?而要理解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政府在楼市中有何利益?与这一利益相一致的政策偏好
  如何?政府的政策偏好和调控政策,到底如何影响楼市?中国房地产行业当前处于何种状态?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何在?这些原因和政府的政策取向如何影响短期和长期中的楼市走势?本文中,我们将利用近年来的实际数据,对此展开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楼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政策市。政府旨在抑制房价而不是打压房价,房价短期可能微跌,但中长期的理想状态是,要么维持在高位,要么缓慢上涨。经济增长还离不开房地产现在(2002年)投资增长的60%靠房地产,房地产的推动能力很大,建筑  相似文献   

3.
2016年10月起,各省市推出一系列房产调控政策,楼市政策主旋律由"去库存"切换至"稳房价",政府也展现出了抑制高房价的决心。我们不禁要问,当前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现状究竟如何?一系列暴风骤雨的政策出台后,我国的房地产泡沫能否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4.
政府的利率、房贷、税费和其它配套政策与居民的需求都能影响房价,前者通过政策导向引导房价长期的走势,后者通过改变供求关系影响房价短期的涨跌,政府政策、居民需求和房价走势关系密切。本文首先分析当前政府救市背景、目的和效果,然后结合有效需求是否释放来分析房价走势,最后结合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来预测未来房价走势,并得出未来房价走势主要取决于政策效应是否延续和有效需求是否释放之结论。  相似文献   

5.
袁秀明 《新金融》2010,(10):19-21
本研究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仍为短缺经济,房地产新政没有改变促使房价快速上涨的基础因素,调控新政只能是权宜之计,如果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发生变化,调控政策很可能会功亏一篑。文章建议要从根本上稳定房市,需改变各利益方的激励机制,特别是要建立地方政府稳定房价的激励机制,促使其自觉促稳房价,这需要深化税制改革,严惩腐败,抑制投机。  相似文献   

6.
黄鑫 《西南金融》2011,(7):44-46
近几年,全国大中城市房价暴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有效遏制房价,中央政府密集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在空前严厉的"新国十条"出台后,中央政府将利刃指向了以炒房客为首的投机需求。这为畸高的房价走向理性,实现软着陆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楼市调控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必须明确调控目标,保持政策调控的连续性。针对房产投机和投资及骗购经济适用房这些问题,结合"新国十条"的相关内容,本文提出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刑罚规制,以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诚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3月底,以新闻联播、新华网为代表的中央媒体持续报道楼市,引起业界及政府高度关注.国务院率先打出重拳,于4月17日出台国十条,从而掀起了新一轮的楼市调控.新政迭出,观望情绪重燃,楼市再陷博弈,地方系列新政也在紧锣密鼓,关于后续政策和房价走势的猜想不断,这些都加剧了房产作为投资品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风云变幻,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上半年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楼市严重下滑,政府出台很多政策救市。然而到了下半年,形势突然逆转,楼市强烈反弹,房价飞涨,地王迭现,政府又不得不进行调控,以抑制投机性购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相似文献   

9.
郑军  胡蓉 《海南金融》2020,(1):58-67
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房地产市场过快发展不仅隐藏着巨大风险,而且一定程度上扩大贫富差距,因此政府不断出台调控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本文对房价波动及调控政策效果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房价动态演化的内外推动因素及调控政策协调规则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列举了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调控政策与房价动态稳定相悖的种种表现。为构建有利于房价动态稳定的长效机制,建议调控政策不仅要体现住房准公共品属性、要有利于市场理性预期的形成与稳定、要协调短期调控政策的经济增长与民生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央行出台了提高住房货款利率和首付比例政策,财政部官员也表示,将开征房地产税,以调节房价。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名为“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的文件。房地产公共政策的调整和可能的调整引起了各方利益主体的博弈。究竟该如何解读这些房地产政策?政府该不该调控房价?它对现存利益格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如何实现健康发展?本期话题中,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孙兴全、段永红、吴传清就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王军  刘向东 《中国金融》2012,(19):76-77
201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仍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将由政策调控期转向制度调整期2012年,在货币政策放松动作逐渐加大,各地房地产微调政策的刺激下,楼市成交量显著回暖,不少地区的房价也开始出现回升势头。2012年房地产调控进入微妙时期,中央与地方调控政策博弈加剧,现行的限购政策究竟能否真正促进房价合理回归,还是迎来新一轮报复性反弹?究竟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数据事实中来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2.
张莫 《中国金融家》2013,(1):139-139
在楼市调控任务艰巨的情况下,2013年房地产调控成效的判断标准应从追求“抑制冉价”这一短期目标,逐渐过渡到追求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这一长期目标,政策措施也要作相应调整。要构建“稳定可预期”的晦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关键是要在完善住冉市场帆制的层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银行家》2010,(7)
2010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部署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这个被成为新国十条的楼市新政是2003年以来最为严厉的一次房地产调控政策。应当看到,每一次房地产调控实际上都表现为一次中央政府和房地产商、银行、居民乃至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往往表现为  相似文献   

14.
“因城施策、分类调控”是当前房地产调控的主基调,其中限贷政策是多数城市房地产调控中会运用的政策,但个人住房贷款与房价间的作用机制到底如何,不同城市间是否有差别?基于此,选取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五个城市,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研究房价与个人住房贷款间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城市间房价与个人住房贷款相互作用机制、程度不同,住房调控应注重因城施策、分类调控.  相似文献   

15.
陈蕾  熊俊  马海菲  严珊 《中国外资》2010,(20):15-18
自200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涨,5年来房价年平均涨幅高达10%左右,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2004年以来,我国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实施了许多相关的调控政策,但对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效果并不明显,仅仅起到了短期压制作用。本文从我国土地交易制度的角度出发,利用一系列的数据分析,试图探求我国房价调控效果不明显、价格高居不下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博览》2010,(1):31-31
就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我们无法逃避这么一个结论,即政府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利益角色。某些开发商之所以敢于对抗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根源在于地方政府与房价之间的畸形依赖关系和土地财政的生存模式。从根子上来说,要让民众重新恢复对政策的信任,必须下定决心改变房产商和地方政府唇亡齿寒的畸形关系,  相似文献   

17.
股市里有句话,“牛市里也有人赔钱,熊市里也有人赚钱”。这句话放到楼市当中,照样管用。如何在房价走势尚不明朗的市场状态下,选择优质、保值、抗跌性强的楼盘?自然成为当下投资者、置业者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8.
自200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涨,5年来房价年平均涨幅高迭10%左右,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2004年以采,我国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实施了许多相关的调控政策,但对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效果并不明显,仅仅起到了短期压制作用.本文从我国土地交易制度的角度出发,利用一系列的数据分析,试图探求我国房价调控效果不明显、价格高居不下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常洋 《金融博览》2010,(10):54-55
2010年3月,一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在网络和业界广泛流传,它以日本为例预测了中国楼市的未来。 时间表中,首先回顾了日本1985-1991年楼市的走势,大约经历了几个重要节点:1985年日元开始升值,1986年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1987年日本房价飙升3倍,1988年房价下降、地王拉升房价,1991年房价再次下降、楼市崩盘。  相似文献   

20.
1.政策是如何失效的?2003下半年以来旨在调控房价的政策效果为何不明显,除了政策设计的本身缺陷外,还有“思想的力量”的原因。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预期,准确地说是理性预期的影响。该理论的核心是假定人们在看到经济即将变化时,就要做出合理的反应,从而使政府的政策失效。这种现象可以归入“政府失灵”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原因来自各个主体出于自身利益,对政策的反应、决策和行动——即理性预期,从而抵消了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