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征信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公众的维权意识逐步提高,征信投诉事项也呈逐年上升态势。选取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办理的征信投诉典型案例,针对我国现行征信投诉处理配套制度在征信信息报送标准、不良信息告知、征信投诉受理范围、征信投诉核查处理期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完善征信授权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不良信息报送事先告知义务的核查范围、明确征信信息采集与报送标准、完善征信投诉办理机制、优化征信工作机制等,妥善处置各类侵害信息主体权益的征信投诉事项,维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防范征信侵权行为,拓宽信用信息异议处理渠道,进一步完善对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机制,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于2009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受理征信投诉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自实施以来,在化解与金融消费者的矛盾及防止因诉讼案件对人民银行征信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雪梅 《征信》2021,39(9):58-62
我国征信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现行征信体系存在征信数据来源狭窄、数据分析能力不足、信用主体隐私易被侵犯、信用信息权威性不足、缺乏信息共享机制等问题.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完善互联网征信体系建设,去中心化机制能增强数据采集能力,分布式存储处理有利于提升数据存储能力,加密算法能保护信用主体隐私,溯源技术能提升征信信息权威性,定价机制能促进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征信业的发展存在监管主体的权力与义务不明确、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未建立、征信市场主体无法律定位、失信惩戒机制缺乏、征信范围法律界定不严等法律障碍。我国亟待加强征信立法,从法律上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征信机构运行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失信惩戒机制,为征信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公众信用意识不断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受理的征信投诉业务量随之增加。以中国人民银行乌兰察布市中心支行受理征信投诉案例为出发点,总结当前征信投诉存在的问题:信息主体不具备正确的征信维权意识,受理投诉缺乏具体工作细则及指引,征信专业人员紧缺影响业务办理效率。据此,提出加强征信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征信信息安全管理、优化征信队伍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为满足社会公众对征信产品和征信服务的需求,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下称征信系统)不断改进升级,信息涵盖范围持续扩大、应用领域不断增加,伴随着征信市场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的征信维权意识日益提高,征信投诉作为重要的维权方式,人民银行受理征信投诉的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尽管2013年3月15日《征信业管理条例》赋予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受理征信相关投诉的职责,同时也对业务行为作出明确规范,但实践中,存在征信投诉种类多元化、诉求复杂化、涉法专业性强、协调处理难度加大等问题,基层人民银行在征信履职过程中面临艰巨挑战。  相似文献   

7.
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国内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我国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面临着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等瓶颈的制约。个人征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发展个人信贷业务的突破口,我国必须加速征信立法,加强政府监管,完善运作机制并实现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互联网征信发展模式及现状的基础上,以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为例,对其从数据收集、技术处理、评价模型和应用场景四方面展开研究,指出我国互联网征信业发展中存在征信数据共享困难、用户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和信息安全存在风险、应用场景有待拓宽、监管需加强等问题,并对互联网征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案例研究定位于理论、政策和实践的互动结合。当前,个人征信异议和投诉事项呈上升复杂化倾向,投诉主体和事项呈现更加多元化、诉求更加明确、经济诉求增加、涉法专业性更强、协调处理难度更大等特点。随着社会公众信用维权意识的快速提升和互联网线上借贷平台的蓬勃发展,在个人征信投诉中,尤以接入机构破产解散导致信息更新滞后问题、诉讼期间利息纠纷和限制民事行为人金融借贷引发征信投诉问题突出,三类情况协调解决难度大,信息主体满意度低,建议从多角度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切实做到既维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又保障金融机构合理诉求,依法合规推动各类征信投诉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0.
案例研究定位于理论、政策和实践的互动结合。当前,个人征信异议和投诉事项呈上升复杂化倾向,投诉主体和事项呈现更加多元化、诉求更加明确、经济诉求增加、涉法专业性更强、协调处理难度更大等特点。随着社会公众信用维权意识的快速提升和互联网线上借贷平台的蓬勃发展,在个人征信投诉中,尤以接入机构破产解散导致信息更新滞后问题、诉讼期间利息纠纷和限制民事行为人金融借贷引发征信投诉问题突出,三类情况协调解决难度大,信息主体满意度低,建议从多角度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切实做到既维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又保障金融机构合理诉求,依法合规推动各类征信投诉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互联网征信的蓬勃兴起。本文在梳理我国互联网征信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征信法规制度体系,严格市场准入门槛,完善信息征集共享和使用标准,健全信息公开共享机制,保护信息安全和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等措施,以推动互联网征信规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乔杰杜海娇 《征信》2017,(11):46-47
部分消费金融机构采取与商业银行合作的方式"曲线接入",将其业务通过商业银行上报到央行征信系统。因这种模式以及消费金融机构自身均存在诸多问题,产生大量与之相关的征信异议和投诉。建议监管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框架、规范消费金融机构征信业务、推进异地征信异议与投诉核查协调机制、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在信息完整性、真实准确性、及时性与连续性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完善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征信市场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信息提供人行为规范制度,以及被征信人信息和权利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国内外征信体系建设研究趋向,并借鉴了美国、欧洲和日本征信体系建设经验,然后结合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实践进展,提出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应该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构建完善的征信工作体系、促进流畅的信用信息共享、发展健康的信用服务市场和建立健全的信用奖惩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唐琦 《征信》2016,(10):45-47
随着征信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公众对自身信用权益的重视,征信投诉呈逐年上升状态,人民银行作为征信监管部门,因法律制度不清、处理方式不当等问题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基层人民银行应当依法行政,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妥善解决征信投诉中客户纠纷,切实维护信息主体权益。  相似文献   

16.
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存在问题及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宁  王浩 《金融纵横》2008,(5):59-63
近年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成绩斐然;同时,两大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也面临着系列问题。文章从两大征信系统在信息完整性、真实准确性、及时性与连续性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完善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征信市场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信息提供人行为规范制度,以及被征信人信息和权利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个人征信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以来,凭借其全面的信贷信用数据及其他信用数据,成为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的主要工具之一。但由于我国征信系统建设起步晚,数据量大、数据质量不高,金融机构对征信系统产品解读不准确等原因,妨碍了信用信息主体的正常经济活动,损害了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引发了一些异议、投诉甚至诉讼案件。为此,笔者对渭南市个人信用信息异议处理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18.
征信评级机构掌握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定价权,可引导金融资本合理配置,是维护国家金融主权的重要力量。本文在分析我国征信评级制度发展的背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法规、理顺管理体制;改变信用评级收费模式;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对央行征信中心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把改制后的央行征信中心发展成为我国民族品牌的征信评级机构,使其与我国国力和金融发展相适应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针对大中型企业的征信服务市场已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相对来讲存在缺口,急需要完善和发展的是针对个人征信服务和小微企业服务的征信市场。当前征信市场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征信周期过长、征信市场规模较小、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问题。我们应该健全有关互联网征信的法律法规,完善信息共享渠道,保护信息主体的相关权益,提高监管人员对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处理能力,最终推动互联网小额信贷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蕾  王雪 《征信》2016,(8):34-38
当前,我国互联网征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互联网征信具有的全新征信服务理念及先进的数据处理模式极大地推进了征信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我国征信市场的发展.但是,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互联网征信面临的业务风险及其发展局限也不容忽视.因此,应注重完善互联网征信领域相关法律制度,加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建立相应的接口规范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专业化数据公司,提高征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互联网征信业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