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宪法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尽管自其制定时就被国家赋予了最高权威,但却不能被运用到一般司法程序中以解决违宪问题,也使得宪法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功能成为空谈。鉴于此,宪法司法化成为当今各国宪法制度的一种共同选择。我国也正致力于宪法司法化的改革,但由于各种阻碍因素一直不见成效。借鉴各国成功经验,在我国建立权力机关的违宪审查和一般法院的宪法诉讼相结合的模式是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征税权力不仅事关国家的存在与发展,也事关全体公民权利。国家的征税权力来源于公民为了维护和增进自身的权利所订立的社会契约,应体现契约平等精神、税收正义品质。从法治视角来探讨征税权力,应对宪法性税收规则和行政性税收规则进行规则间的选择,以体现人民主权原则、法律平等原则、法律至上原则、权力约束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从而规范、约束与限制征税权力。  相似文献   

3.
于秀丽 《中国外资》2013,(9):24-24,26
公民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它是公民的经济要求在政治上的集中反映。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其他权利的实现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公民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题中之义,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政治权利的满足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从而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劳动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所谓劳动权,又称工作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支配自己劳动力,并要求国家或社会为其提供劳动机会和劳动保护的权利。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1997年我国政府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公民劳动权是国际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公民劳动权的基本内容劳动权作为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宪法》、《…  相似文献   

5.
丁在锋 《金卡工程》2009,13(7):105-105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所调整的,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即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宪法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国家权力的规范与限制,达到保障公民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公民法律意识是认知主体对法治进程的系统理性的主观反映,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公民法律意识,推动公民法律意识的快速发展就成为实施“依法治国”战略不可或缺的内容,更是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7.
钱高平  叶兵卉 《金卡工程》2008,12(11):46-46
法律保留原则是行政法学上一个重要制度,旨在通过规范立法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行使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因而,法律保留原则对约束、规范行政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依法治国、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探讨法律保留原则更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以充分发挥该原则在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的基本法律之一,刑事诉讼法的内容与我国的司法制度、公民权利等重大问题关系密切,直接体现并影响着我国法治的状况和发展进程。刑事诉讼中的人权是程序性人权,在刑事诉讼中具有独立的价值。刑事诉讼直接保障的人权就是诉讼参与人的程序权利。人权保障理念是宪政和宪法的基本要求,也是刑事诉讼法立法精神的体现。强化刑事诉讼领域的宪政理念,是保障刑事诉讼基本人权的观念基础。强化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借鉴国外的法治经验,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应当成为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公民基本权利救济规范体系仍然存在很大缺陷,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救济规范体系是实现权利的本质内涵的需要;是满足国家正当性存在并实现其存在价值的需要;是履行国际人权公约义务的需要。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救济规范体系需要:在宪法中增加规定权利救济请求权,将其确立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健全有关公民基本权利救济的普通法律体系,全面落实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在宪法中增加对私人间普通法律未提供救济的公民基本权利纠纷的救济规定;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发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应有作用;在宪法中确立基本权利的法律限制的界限和原则,以此来减少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所存在的对公民基本权利侵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胡中伟 《金卡工程》2009,13(7):70-70
中国正在步入宪政时代,向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保证国家权力在法治的轨道内安全平稳地运行,充分运用法律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切实保障公民权利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简言之,法治不应该存有空白,越是在危急时刻,政府越应该保持理性,坚持对法律的遵守和信仰,而危机时刻的法治问题则与国家紧急权制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权的同质化理解忽略了宪法文本的差异,也会造成“实效性难题”与“冗余性难题”。全国人大相对其他国家机关具有政治上的优越地位,其宪法监督权建基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与民主集中制原则。全国人大可通过多种方式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宪法监督是其中一项,在类型上属于政治控制型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相对其他国家机关具有相对的优越地位,也有权开展政治控制型的宪法监督。1982年《宪法》特别授予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的权限,使得常委会得以独占性地开展合宪性审查。合宪性审查属于规范控制型宪法监督,它的依据是宪法的规范效力。应注重两机关宪法监督权的性质差异,推进政治控制型监督与规范控制型监督共同保障宪法实施。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作为高度凝练的政治话语与崇高的道德理想,只有转化为宪法上的权利与义务,进而通过权利、义务与法治的法学话语,才能阐明“共同富裕”的宪法意义与价值,并从纷繁复杂的政治话语中看清共同富裕所蕴涵的宪法意义与价值。因此,共同富裕实现问题必须以宪法为总依据,以宪法上的权利、权力与义务为支撑,构建基本权及其限定的基本框架与方法。“共同富裕”之“共同”在宪法上是表达了全体公民人人平等的价值、原则与权利;共同富裕之“富裕”在宪法上的表达则是公民自由权的保障与实现;“共享”发展理念是实质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共享就由执政党的主张或政策载入《宪法》进而成为宪法原则,借助宪法文本关于“社会主义”“人权”“平等”等宪法条款的规范体系解释,成为一种新型的人权即共享权。实现共同富裕,国家需运用税收、社会保障与财政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权力作再分配,因而这种再分配权作为国家重要的权力必须遵循均等化与法治化的原则,以此确保共同富裕实现方式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刘志欣 《当代金融研究》2017,2017(4):178-190
如何保障政府拥有充分紧急权力应对紧急状态,同时又能有效制约紧急权力,是紧急状态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罗斯托试图运用“宪法专政”概念来解决这一问题。《宪法专政》从罗马共和时期的宪法专政谈起,通过正本清源式检视,对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的历史实践展开研究,揭示紧急状态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权力运行结构,指出专政与宪法的事实共存状态,力求在维护国家秩序与保护公民权利之间达致平衡。当然,理论解析的不足,以及时过境迁的实践都表明宪法专政存在一定局限。   相似文献   

14.
李伟  黄涛 《金卡工程》2010,14(6):122-122
宪法颁行后,怎样将宪法付之于实践是个重要的问题,宪法监督是其中重要一环。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它维护和捍卫公民基本尊严和权利,授予国家权力并严格界定各种权力行使的范围界限。立足国情,围绕如何监督公共权力行使来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以此保障宪法实现,维护宪法权威,笔者将对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丁轶 《当代金融研究》2020,2020(3):5-25
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有效整合其国民的过程,宪法在此意义上成为国家认同构建的一大重要制度资源和载体。基于理解国家的不同方式,国家认同可以分为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两种。相应地,国家认同的宪法实现机制主要体现为"权利—权力"机制、义务机制、叙事机制和象征机制四类,我国宪法中的序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以及国家标志这四大部分构成了上述机制。在终极意义上,国家认同的宪法实施是一种以宪法总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为中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总体认同对象、以社会主义认同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为二元的实施模式,其核心在于形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并在现代政治框架内打造出一种"厚宪法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6.
从建设“法制国家”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治国理念的质的飞跃。“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科学内涵,就是“主权在民”、“权自法出”,表现为人民是法治的主体。法治的根本在于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制定“善法良制”,以人民的权利通过立法授予政府权力并制约这种权力。法治的重点在于“依法治官”和“依法治权”。依法治国的“国”是一个政治法律概念而不是地域空间概念,离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理解“依法治国”,就会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狭隘地理解为仅仅只是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7.
行政补偿是当代法治国家规制国家行政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同时还是政府的应有责任。可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部统一的行政补偿法。因此查找我国现行行政补偿制度的不足,进而完善我国的行政补偿制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肖伟 《金卡工程》2009,13(11):19-20
按照现代行政理论,政府需要从“守夜人”转为“服务人”,从消极行政转变为服务行政.网络监督权是新形势下人民主权的应然内容,是公民对政府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公民网络监督权行使中既有利也有弊,以“政府法治论”来引导网络监督权,为调整政府公权与公民网络监督权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正依法治国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依法治国发表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根本路径和努力方向。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就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照宪法和法律保证人民当家  相似文献   

20.
曾庆果 《金卡工程》2010,14(1):93-93
近年来随着非典、禽流感、雪灾、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频发,引起了人们对非正常状态下公民基本权利限制与保障的关注。本文以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和紧急状态的比较为切入点,分别从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正当性和界两个方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公民基本权利的正当限制进行了分析,进而从知情权、监督权、获得救济帮助权和补偿请求权为重点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