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BO是在我国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改革进入新阶段而从国外引进的新事物。通过MBO能够改善我国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增强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经营者激励力度,从而实现国退民进,增加社会福利。但是MBO的实施会导致可能的国有资产流失、新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如何衡量MBO的利弊成为理论和实践界的难题。本文分析了实施MBO的权益替代效应,并提出了我国进行MBO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6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MBO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MBO对经营性现金流产生了积极的正向作用,但对其余财务指标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认为,导致MBO对公司绩效影响不显著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缺陷诱使管理层追求“制度性套利空间”的动因强化,MB0部分收购模式的固有缺陷引发管理层“内部人控制”问题恶化,以及MBO制度约束导致管理层行为扭曲。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MBO定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顺才 《上海会计》2003,(11):46-48
管理者收购(Management Buy-Out, MBO)是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 Wright)于1980年最早提出,并于80—9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国外的MBO实践证明,管理层收购的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我国自1999年北京四通集团MBO计划开始,MBO才逐渐在中国企业界流行起来。尤其是2000年粤美的等上市公司实施MBO,2002年胜利股份、洞庭水殖等国有上市公司的MBO计划通过财政部的正式批准以后,更多的上市公司都在准备实施MBO。一、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定…  相似文献   

4.
中国上市公司MBO前一年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4中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于MBO过程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出现了较大的争论,其中一种意见认为公司管理层在MBO前通过会计处理对公司盈余进行管理,以利于其随后MBO的实施。本文选取截至2002年底公认实行了MBO而又可获取资料的15家上市公司,研究其在MBO前一年是否存在减少报告盈余的会计应计处理。通过扩展的JONESMODEL进行实证分析,未能发现证据支持管理层在MBO前一年采用了减少报告盈余的会计应计统计证据。  相似文献   

5.
在发展中国家的转轨经济中,“内部人控制”问题日渐明显,我国的国有企业随着股份制改造的进行,这一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内部人控制”是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的表现之一,不仅不利于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也给整个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造成了很大障碍。本文认为,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是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整个资本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6.
国内研究多数从收购定价、融资渠道等角度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MBO的相关问题,而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研究比较少,本文从这个角度对MBO后对相关上市公司的负面影响做了研究,希望对以后的公司治理问题有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程 《国际融资》2003,(10):18-26
5年前,沈阳的姜天恩在沈阳轻工局的主持下取得了“双喜”压力锅制造公司61%的股权,这也许是他在中国第一个吃MBO这只螃蟹的人。 2年前,粤美的公司通过MBO方式,使公司管理层及工会持有10761万股权并一跃成为第一大股东,恐怕是在中国吃MBO这只螃蟹最成功的人。 2003年,虽然财政部联合多个系统对MBO喊停,但MBO丝毫没有“退烧”的迹象——MBO的燎原之势孰人能挡?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新一轮市场躁动?  相似文献   

8.
企业并购中管理层收购(MBO)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作为企业并购浪潮中的一种新型并购手段——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异军突起、屡见不鲜。我国自从1998年初北京四通股份公司实施“公开”的管理层收购以来,我国公司有上演“MBO”的趋势。随着近期以宇通客车、深圳方大为代表的一批上市公司MBO计划的展开,我国业内人士对MBO提出了质疑。在此,笔者试就当前我国企业运用MBO作一探讨。一、 MBO的含义及其在企业中的运用管理层收购(以下简称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换及其他产…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MBO(管理层收购):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三十年来,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模式—MBO,已经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运用,它通常被认为能够提高对管理层的激励,对企业产生积极意义。我国近几年也开始在上市公司尝试实行MBO。一、MBO的含义和现实意义MBO的全称是ManagementBuy-out,主要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其公司股东结构、资产结构和控制权结构,进而达到重组其公司的目的,与此同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MBO的中文名称通常是“管理层收购”。目前,在国内实行的MBO,通常是由管理层作为发起人注册成立一家新公司,作为拟收购目标公…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MBOMBO是ManagementBuyout的英文缩写,意思是“管理层收购”,是公司经理层通过收购公司股权或资产进而引起公司所有权、控制权、剩余索取权、资产等变化的一种行为。简言之,公司的管理者通过购买其它公司的一部分或全部股份,来获得对公司的控制权。从公司的角度看,MBO是解决现代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从而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内部人控制、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的良方。所以MBO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很快风行一时,很多企业纷纷效仿。二、西方发达国家MBO融资模式比较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由于受各国金融机…  相似文献   

11.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君  罗毅 《武汉金融》2006,(3):43-4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内容。而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所有者缺位”而引发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本文重点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炳林 《时代金融》2009,(1X):69-71
MBO(Management Buy-out)即"管理层收购",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融资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权结构、控股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MBO的实施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激励企业经营者,优化国有资本分布,然而在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负效应,本篇文章从融资渠道,收购定价及操作过程方面,阐述了实施MBO的现实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限制、鼓励还是规范?——当前我国MBO发展取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明华 《新金融》2006,(3):15-17
本文认为,对于当前我国MBO,既不宜盲目鼓励,也不应封杀限制。不宜盲目鼓励的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大规模进行MBO的条件不成熟;不应封杀限制的理由在于,MBO对于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MBO应当规范发展。规范我国MBO发展,既要为正常的MBO“松绑”,也要堵塞MBO的制度漏洞。  相似文献   

14.
董继华  袁连生 《理财》2005,(2):34-35
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以三叩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的“组合拳”重拳出击,质疑内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模式的合法性,由此引起的国企改革争论波及华夏。MBO,这个曾经被视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模式,如今则成了一个让人痛心的代名词。自上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MikeWright发现管理层收购现象并对之进行规范定义以来,20多年里,在英美和欧洲大陆,MBO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确保企业资源能够不断地分解、重组、整合以减少企业代理成本的主要运作模式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国有企业问题被归结为“…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MBO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兵 《中国金融》2003,(5):39-40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又称“经理层融资收购”,是指公司内部管理人员通过高负债融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获得经营控制权,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以达到重组改造目标公司,并从中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财务型收购方式。MBO是“杠杆收购”(LeveragedBuy-outs,LBO)的一种形式。当运用杠杆收购的主体是目标公司内部管理者或经理层时,LBO就演变为MBO,即管理层收购。随着MBO在实践中的发展,除目标公司的管理者为惟一投资收购者外,又派生出管理层收购与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StockOwnershipPlans,E…  相似文献   

16.
质疑MBO     
问题之一:从治理结构的角度看,MBO一定能够提高股东收益吗? 一般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造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追求目标不一致,而通过MBO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起来,企业的利益与经营者的利益高度一致,从而降低了代理成本.但是,对国内的MBO而言,经营者不是以买断公司或以公司下市独立经营为收购目的,代理成本没有消失,只是做了利益调整,转嫁到了中小股东身上.同时,MBO完成后,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可能愈加严重,大股东侵吞中小股东乃至债权人的利益更为直接.尤其是,在收购后急剧增加的财务压力会使其利用关联交易等办法转移控股公司的利益至持股公司,缓解财务压力的动机格外强烈.  相似文献   

17.
《理财》2005,(2):6-9
李荣融:必须纠正MBO中的违规问题;李毅中:叫停MBO是因为其缺乏公平性;尹中余:国资委无权禁止企业搞MBO;郎咸平:警惕国资被“合法剥削”;李兆熙:管理人员持股不等同于“MBO”……  相似文献   

18.
“内部人控制”问题伴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过程而产生。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试从企业“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和危害入手,分析“内部人控制”的形成原因,探讨治理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双语     
MBO(Management Buying Out)意为管理层收购,即公司的董事和高管购买本公司所有或部分股权的行为。作为一种实现产权多样化的途径,近年来MBO在许多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被采用。然而,郎咸平教授去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某些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实施不规范的MBO进行曝光,引发了国内对于MBO问题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是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关系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改革,不能草率仓促地一卖了之。MBO作为对于普遍存在所有人缺位的国有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尽管我国在实施MBO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不是MBO本身的问题,而是由我国的客观条件造成的,本文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