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我国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试点工作。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现状和新农保发展现状,提出通过新农保与商保结合提高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越发严重,对家庭养老保障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介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影响,最后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家庭的养老保障作用,提高广大农村老人的养老水平,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互助养老是当前应对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无效或不足的创新路径。农村老人有向他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意愿是互助养老实现的前提。本文基于对陕西省农村老人的抽样调查数据,探讨社会网络对农村老人养老服务提供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规模对农村老人养老服务提供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但网络异质性的增加则可以显著提升农村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意愿,与"弱关系"网络成员互动可以提高农村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意愿,而与"强关系"网络成员的互动则会降低农村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意愿;网络关系交往频率对农村老人养老服务提供意愿的影响存在群体差异;社会网络主要通过改善信息获取状况和增进互惠机会提升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提供意愿。由此,本文提出聚焦村庄内生资源开发、推广"能人"带动型互助养老、加强宣传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合作收益视阈截至下农村养老支持力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加上农村年轻劳动力在比较收益的激励下向外流动等现实国情,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新农保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居民养老支持力的内容。养老支持力的多元化意味着现行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然而,以新农保为主的政府支持力在高参保率的"泡沫"褪去之后却产生了参保老人福利水平不升反降的"倒逼效应";经济转型以及家庭的结构性嬗变带来了家庭支持力来源的单一化;社会支持力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不稳定以及社区支持同质化下充满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和社区四位一体的农村居民养老支持力系统模式就成为缓解我国农村老人养老困境的必然选择。在该系统中四方支持力通过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并获得合作收益,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王芳  李锐 《保险研究》2016,(12):114-123
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009年国家开始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新农保是否对家庭养老模式产生替代性,这一影响是否存在地区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评估验证。本文基于CHARLS微观调查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研究了新农保政策对不同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的替代性。结果表明,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对东部地区农户从子女处获得的经济支持没有显著影响,但它显著降低了中西部地区农户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概率,而他们获得的经济支持金额对养老金收入并不敏感。因此,新农保政策对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家庭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但仍未根本动摇家庭养老模式。政府须在财力允许和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的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新农保制度。  相似文献   

6.
杨胄  董慧 《云南金融》2012,(7Z):48-49
2009年9月国务院下发《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决定从2009年起在全国10%的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新农保政策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保农民的养老问题和生活消费水平得到改善。本为通过对广西三市(柳州、防城港、百色)的调查,深入分析了当前新农保试点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促进新农保试点的健康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杨胄  董慧 《时代金融》2012,(20):48-49
2009年9月国务院下发《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决定从2009年起在全国10%的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新农保政策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保农民的养老问题和生活消费水平得到改善。本为通过对广西三市(柳州、防城港、百色)的调查,深入分析了当前新农保试点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促进新农保试点的健康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确立适度的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建立农村养老保障适度水平的精算模型,应用2001年~2009年数据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实际水平和适度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随后基于“新农保”的政策评析,对影响适度水平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确立适度的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建立农村养老保障适度水平的精算模型,应用2001年~2009年数据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实际水平和适度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随后基于“新农保”的政策评析,对影响适度水平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养育子女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为了老有所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变迁的加速,农村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已同社会现实明显不相适应.因此,引导农民改变养老观念是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本文以邵阳市“新农保”改革试点收益对象为调研主体,调查研究国家养老政策的改变对当地农民养老观念的影响,旨在探讨农村养老观念的改变对于建立和健全现代化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完善新农保制度不但提升了社会保障体系本省的需要,而且关系城乡统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根据2009年以来新农保在云南省的运行情况,对当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体包括:一农民缴纳的保费低;二农民参保意识薄弱,;三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难,基金统筹管理不善;四基本养老金标准低。因此本文根据我省的实况,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原则需要明确、机制需要优化、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养老模式和加大新农保政策宣传力度,破除农民陈旧思想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省新农保制度发展的对策,也为完善我省新农保制度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空巢老人数量也快速增长,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可以推动城市发展,并能促进我国农村的社区建设。文章引入SERVQUAL模型作为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测评工具,以模型的五个指标为基础,结合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可测量的23个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感知值与预期值,结果显示移情性方面的服务质量与期望存在较大的差距,社区应重点改善有关移情性方面服务,同时对有形性和保证性服务给予重视。文章针对移情性、有形性以及保证性维度给出对策,为提高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与2015年的全国追踪调查数据,采取模糊断点回归方法,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对农村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新农保养老金收入使得抚养孙辈的时间投入显著增加,帮助子女照顾孙辈的概率也有所增加,子女对父母的时间支持变化较小;新农保养老金“挤出”了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金额,但父母对子女的经济支持没有显著变化;新农保养老金增大了父母对儿子后代的时间支持,父母对女儿后代的时间支持没有受到新农保的显著影响。上述实证结论对探讨现有养老模式,构建更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风险敞口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探讨农村家庭的养老保险决策,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和政策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CFPS 2010、2012、2014以及2016年四期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以老年人数量占比作为家庭人口老龄化的主要衡量指标,考察了其对新农保参与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同灶或同住家庭老人占比越高,参与新农保的概率越低.这一结果在考虑了可能的变量度量误差、样本选择偏差以及养老金净领取的影响之后依然稳健.进一步地,研究发现,流动性约束、代际竞争这一类家庭资源限制是使得老年人占比数量较高家庭参保更低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本文也得出了家庭老年人占比数量进一步制约参保家庭选择较高缴费档次和家庭资源限制的实证检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城镇化与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等导致养儿防老和以地养老的传统保障模式逐渐弱化。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和2013年的微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从家庭土地经营面积变化的视角评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对农村居民自我养老保障的替代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新农保对自我养老保障具有显著的替代作用,参加新农保可以使农村家庭的土地经营面积减少14%。进一步将样本按家庭养老保障能力分类展开讨论,发现新农保对自我养老保障的替代效应主要体现在家庭养老保障能力较弱的居民中,新农保对家庭养老保障能力较强的居民影响不显著。建议政府在缴费与基础养老金发放两个环节共同发力,持续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效应。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党和国家民生工程的重点。本文以农村实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农村居民"民生指数"指标体系及模型,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农村社会保障对改善民生的作用。研究发现农村社会保障对改善民生具有积极作用,对民生指数贡献为53.84%。其中医疗保障对民生指数贡献为30.08%,养老保障对民生指数贡献为23.76%。为进一步改善民生,提出以保障基本生存为重点,适当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农村低保、新农保、新农合财政补贴标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迈向老龄化社会的脚步越来越快,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而农村作为经济发展最为薄弱的一环,当前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望城区高塘岭镇、雷锋镇等多个农村乡镇为例,分析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地方管理机构对于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情况与实际资金投入及管理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期望为加快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改善农村养老状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恩施市农村空巢老人的实地调查数据,描述了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基本特征,并利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空巢老人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最多,其次为精神慰藉服务,最后为生活照顾服务,且与非空巢老人的需求强度有较大的差异。研究证实了健康状况和空巢原因显著影响了空巢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凸显了由子女外出务工形成的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由此,社区居家养老要首先满足空巢老人的医疗保健需求,并切实提升农村社区提供精神慰藉的能力,从而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比高达70.86%的农业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问题更加突出。继国家2009年颁布新农保实施意见之后,农业大省吉林省也于当年出台了新农保试点意见,并在9个市县开展了新农保的试点工作。经过五年的发展,吉林省新农保制度已经确立,但是,在对新农保主要试点地区梨树县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新农保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了片面追求参保率、养老保障水平偏低、农村养老宣传推广不够深入,以及来自商业养老保险的竞争冲击等问题。因此,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才能推进吉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持续地发展,增进农村社会的福利。  相似文献   

20.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下,我国农村传统养老模式的保障功能日趋弱化,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当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在全国的启动,使得广大农民老有所养成为现实,但新农保在解决农村养老方面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其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文章通过对江西省新建县与修水县的调查来研究"新农保"方案在试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较为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