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用金融资源论的观点度量金融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金融日益处于经济的核心地位,金融国际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迅速提高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变得十分迫切.对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度量又是进行金融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首要条件.本文以金融资源论为理论基础,拟从金融是一种资源的角度来探讨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度量问题,并据此初步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包括规模指标(或数量指标)和效率指标(或质量指标),并在比较二者的基础上,把两个指标综合起来考虑,据此衡量金融资源的丰裕程度.希望这项研究能够对金融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有所裨益,并对新时期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有所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2.
整合上海金融资源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整合上海金融资源,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通过制度创新和监管方式的改革来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上海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3.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及其经济绩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已有的相关文献中,有关金融发展的刻度指标存在相互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可比性及政策建议的可信度。为此,本文从规模和效率两方面设计了度量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接着,利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评价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并据此考察金融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而给出了结论及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的聚类分析与金融资源的优化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以前研究的基本数据和相关结果,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31个省区的金融竞争力进行聚类实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将各省区分为七大梯队,利用城市流模型,为每个梯队提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备选城市,从而为优化整合金融资源和提高我国整体金融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融资源配置主体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作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的金融资源论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本文即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资源配置主体问题的重要性、金融配置主体的级别划分以及不同级别配置主体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据此对我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进程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金融集聚态势与提升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通过构建城市金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率先运用统计方法对长三角15城市金融竞争力进行了评估。文章认为,长三角区域金融竞争力与其金融资源的分布有很大关系,因此,应该根据目前长三角金融聚集态势,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提升各城市以及长三角区域的金融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金融稳健指标体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西南金融》2008,(4):63-64
面对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及其严重后果,国际社会对以系统方式监测金融机构整体稳定性问题更加重视。在此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了一套新的金融统计指标——金融稳健指标体系,以实现对金融风险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和评估。本文对金融稳健指标的发展背景、基本内容、数据来源、特点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我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凯 《海南金融》2009,(2):19-21
本文应用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对细分的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劣势明显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是金融、经济、社会系统的互动协调发展,是金融与经济力、文化力、劳动力、科技力、设施力、开放力、聚集力与环境力的交互作用与动态适应过程.针对金融协调宏观量化研究的不足,本文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个方面剖析中部六省金融成长状况.前者反映中部各省区金融发展差异与综合竞争力的大小,后者的贡献弹性和排名的历史演变提供了这种差异的现实解释,从而为剖析中部各省区金融协调发展的短板,寻找各区域相对薄弱的分力和分力要素,为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及中部六省的金融协调发展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世界银行、普惠金融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世界各国普惠金融实践日益丰富,如何有效度量普惠金融状况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普惠金融指数相关研究,结合普惠金融指数的编制原则和目标,采用改进型指数功效函数模型,尝试编制一套适用于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的普惠金融指数,并利用国际组织相关数据对全球和中国普惠金融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金融资源观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对金融资源积累的成本收益分析表明,金融或金融资源的国际发展既是金融资源体系内在的成本收益比较过程,又是整个经济的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市场行为的结果。金融资源的量性发展和质性发展要与经济增长相协调。金融资源可持续 的成本收益分析,还为亚洲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作出了有力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区域金融竞争力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持久的发展潜力,也能够通过金融竞争力的分析,来观察金融市场的控制、占有能力,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文章为了研究辽宁省区域金融竞争力水平,构建金融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研究证明:东北三省中辽宁省占据优势地位,金融竞争力较强,区域金融竞争力整体呈现出"中部突出,两翼凹陷、北弱南强"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金融双语     
经济增加值(EVA)是评估各种经营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术语中的增加值是指通过某种活动或商业投资创造出的额外或增加的价值。经济增加值是这个概念的升华——它所度量的是一项业务的经济利润而不是会计利润,是将包括债权和股权资本在内的所有资源成本扣除后所得的利润。EVA作为一项财务度量指标有时还被经济学家称为经济利润或经济租金。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金融在金融全球化的战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金融全球化在世界已形成一种趋势,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一股自然的、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形成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必须努力增强国内金融实力,尤其是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谨慎、稳妥地逐渐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为有效地维护我国金融安全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5.
城市金融竞争力研究与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庆 《金融纵横》2008,(4):52-56
本文从金融规模、金融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等三方面设计18个指标,构建了城市金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金融竞争力进行了测度与比较。根据实证研究,提出提升城市金融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融相关化率(FIR)作为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被普遍使用,但这一指标并不是令人十分满意的。金融发展不仅包括金融增长,而且还包括金融分化,即金融功能的细化和金融结构优化。1978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边际效率下降,金融增长出现超常规膨胀态势,我国金融发展的基本判断是增长有余,分化不足。金融分化对中国转轨经济具有特殊意味,可以预见中国经济增长将逐步由金融增长支持型向金融分化推动型过渡。  相似文献   

17.
金融资源论的提出是对金融基础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挑战。从金融机构观向金融功能观的演进是金融理论对现实世界变化的一种回应,金融资源论的提出同样是如此。金融资源的三个层次其实可以分为实体部分和功能部分。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分别与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相对应。由此可见,在金融资源论与金融机构观和金融功能观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联系,即金融资源论是对金融机构观与金融功能观的一种综合,具有更为开阔的理论研究视角。这既为金融资源论构建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金融资源论的进一步完善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8.
金融,本意即为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据此,金融又可理解为联系用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中介服务,而服务便是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及发展或许正是服务这一活动的不断创新,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19.
姜明杰  丛涛 《济南金融》2006,(12):99-100
本文以山东省某市为例(以下同),通过借鉴社科院编制的指标评价方法,按照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便于比较的原则,分县区对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优化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众多的经济研究正在着力论证:当代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标志着直接融资的壮大和间接融资的没落。本文的研究将提出一种相反的观点,表明近三十年来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更多体现为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据此,本文提出:(1)一种根据是否以可转让金融工具为载体将金融活动区分为市场金融与非市场金融的观点;(2)一种分析不同金融活动模式的新的理论框架,将一切金融活动区分为市场间接金融、市场直接金融、非市场间接金融及非市场直接金融等四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澄清当前金融理论领域中存在的许多含混及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