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复杂网络"为视角,将金融市场抽象为多主体在时间与结构上无限延展关联的复杂系统,有助于厘清金融市场宏观整体与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研判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对预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拓扑结构、演化机制与风险传染机制三个方面综述了金融市场网络研究的进展,从金融市场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演化机制两个方面,总结了金融市场网络结构的演化,从金融市场网络结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以及金融风险传染模型方面,总结了金融市场网络的风险传染,并基于当前研究的不足指出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为研究背景,从金融压力的视角度量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金融市场和部门的金融风险,然后采用TVP-VAR-SV模型实证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与我国金融风险的动态时变关系,并进一步利用动态溢出关联模型和网络分析法,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分别研究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水平,但冲击影响持续性较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另一方面,我国内部金融风险传染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全球金融风险传染溢出效应具有时变性、区域聚集性。因此,为了有效防范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产生的金融风险,一方面,在重点防控关键金融市场和部门风险的同时,还应该谨防输入性风险,尤其要针对性防控重点国家和经济体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溢出。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和完善内外部协同监管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继续深化经济金融改革,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韧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VaR、MES、CoVaR以及ΔCoVaR四类风险测度方法,对我国A股56家上市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公司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展开研究,并结合前沿的风险溢出网络方法,从静态与动态两个研究角度考察了我国金融风险的跨部门传染。研究结果表明,四种风险测度指标均能准确识别出我国金融部门风险集聚的尾部事件,而且金融体系整体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跨部门风险传染效应。此外,本文研究发现,我国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逐年攀升,且传染中心在“银行钱荒”、“股市熔断机制”等事件中发生了相应改变,其中,在“钱荒事件”中,银行部门等成为了风险传染的发源地;而在“熔断机制”事件中,房地产与证券部门则成为风险传染的网络中心。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与监管机制的若干建议,使得本文研究对于“防范跨市场、跨产品、跨机构的风险传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沈丽  郑炜炜 《海南金融》2021,(12):24-31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银行和企业之间的风险传染问题逐渐受到学术界重视,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当前国内外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的背景下,银行和企业间发生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增大,严重威胁金融稳定和安全.因此,研究二者之间风险的反馈循环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银行和企业之间风险传染的相关研究,着重从传染的界定、理论机制、研究方法及结论等方面进行归纳和评述,并就此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建立了金融风险传染模型,对金融风险通过价格渠道传染的过程进行推演.模型根据金融市场数据校准了主要债券资产的需求曲线,模拟银行面临资本充足率约束条件下的最优抛售行为,有助于解决现有文献微观基础不足的问题,并为监管机构建立宏观审慎压力测试模型提供研究参考.本文模拟结果和政策含义如下:(1)银行的资产结构和金融市场深度都是影响金融风险传染的重要因素,过去几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深度的增加,金融风险传染的强度有所降低;(2)单个银行的最优行为在整个系统中可能会加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3)金融风险的演化呈非线性,判断风险的阶段对于监管部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新冠肺炎“黑天鹅”事件影响下的国际金融风险传染特征。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显著加剧了金融风险在国家之间的传染;同时,风险传染网络存在明显的聚类现象,随着疫情发展,风险传染网络从初期的星型发散传染向后期的均衡传染演变。结合我国实际,本文建议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高度关注对我国直接输入风险较高的地区和总溢出效应较强地区的风险溢出效应、健全金融行业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我国2001—2020年资金流量表数据,使用风险传染网络模型方法,对我国部门间金融风险传染效应进行分析,并测度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研究发现,金融部门是我国部门间金融风险传染的主要承担者;我国宏观金融网络的稳健性在党的十九大后明显增强,各部门引发的风险传染总损失效应整体呈震荡波动态势,但2018年以来总损失效应明显低于之前的平均水平;本文测算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与M2/GDP的走势在多个时间点较为吻合,其对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前瞻性预警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加强对金融部门的风险监测与管理,加强对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风险监测,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力。金融风险不仅可以在国家间传染,也可以在同一国家中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传染。在中国最主要的金融市场有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因此本文主要考察中国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为不同金融市场抵御金融风险传染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重大突发事件冲击下,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话题。通过构建基于非物理空间矩阵的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冲击下国际金融风险的净传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净传染渠道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风险传染的主要方式,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沿线国家金融风险的净传染强度超过了美国金融危机时期和欧洲债务危机时期。其次,不同区域在三种突发事件影响下的净传染强度呈现差异性。最后,实体及金融贸易渠道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风险传染的贡献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资金存量表明细数据,本文构建了五部门金融资产负债关联网络,使用网络模型方法,对五部门间金融风险传染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测度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SRI指数)。研究发现:(1)2017年以来,我国部门间资产负债关联网络的风险抵御能力整体明显增强,1单位风险冲击引发的风险传染总损失效应逐渐减弱。(2)从金融稳定边界看,金融部门最低,为年均24.4%;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则高达70%以上。(3)2017年以来,我国SRI指数平均为0.61%,表明金融系统总体较为稳健;但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末SRI指数阶段性有所上升。未来,为防范系统性风险大幅波动,应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稳定及灵活前瞻性,使各类风险防控政策适度走在市场曲线之前。  相似文献   

11.
宫晓莉  熊熊 《金融研究》2020,479(5):39-58
当前各类经济风险交叉关联,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效应备受关注,为刻画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传染的路径特征,本文从波动溢出网络的视角分析金融系统内部的风险传染机制。首先使用广义动态因子模型对收益波动的共同波动率成分和特质性波动率成分进行区分。然后,根据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和黄金市场之间的特质性波动溢出效应,利用基于TVP-VAR模型的方差分解溢出指数分析金融系统波动溢出的动态联动性和风险传递机制。在分析方向性波动溢出效应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解网络方法构建起信息溢出复杂网络,从网络视角分析金融系统内部的风险传染特征。实证研究发现,房地产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净溢出效应绝对值相较于其他市场更大,其受其他市场风险冲击的影响强于对外风险溢出效应,而股票市场的单向对外风险溢出效应强度最大。在波动溢出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股市波动率指数与其他市场波动率指数进行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权重,计算了波动率指数投资组合的最优组合权重和对冲策略。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传染机制,对监管机构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投资者规避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上市金融机构的股票日收益率为金融风险的代理变量,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和脉冲函数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和扩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国内不同区域的金融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传染效应,即代表区域金融机构的不同地方性银行之间存在显著的风险传染,而且在风险集中的时期,区域间的风险效应出现了双向效应,更加复杂;研究也证明区域金融风险也存在显著的扩散效应,即地方性银行对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存在明显的风险扩散。而且在高风险时期,区域金融风险的扩散效应影响到的金融机构数目数目更多,情况更加复杂。在研究中将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分解为国有银行和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地方性银行对这两者的扩散效应不尽相同,其对后者的扩散效应更加明显,而且在风险集中的时期,不同地方性银行对不同的全国性金融机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并非简单的扩散效应增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大幅增长,其中部分新型同业业务在加大银行杠杆和期限错配等风险的同时,还可能通过风险的传染加剧银行系统性风险。鉴于此,本文对新型同业业务的潜在风险传染机制及效应进行了研究。文章在"Allen-Gale银行间风险传染模型"的基础上对新型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并运用矩阵法对2008年年末及2013年6月末银行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效应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新型同业业务存在风险传染效应。其中,相比2008年年末,2013年6月末国有大型银行对同业资产损失的吸收能力有所加强,风险传染效应有所减弱;股份制银行的情况则与之相反。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理财产品业绩受市场波动影响加大,有可能与原有银行间风险传染机制共振、放大银行系统风险。基于此视角,本文将银行理财产品嵌入银行间风险传染模型,研究银行理财产品对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模型假定的条件下,考虑理财产品后,风险传染引发的平均损失增加28.76%。(2)如果考虑破产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信息传染,平均损失进一步增加17.5%。(3)在投资者敏感性、资产非流动性较高时,银行对理财产品进行救助可以有效抑制风险传染;但冲击较大时,救助则会造成更大范围的风险传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鉴医学中经典的传染病模型,构建符合银行间风险传染的数学模型,并通过matlab软件的仿真模拟描述风险在银行间的传染机制,从银行的传染率、治愈率、免疫率和破产率角度对风险传染效应的影响进行分析.仿真模拟的结果表明:提高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监管部门及时采取救助措施能有效控制风险的爆发和扩散;必要的退出政策虽不能治理风险,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风险的传播;银行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并降低与高危银行间的关联度对银行系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利用复杂网络相关知识构建银行系统的有向加权复杂网络模型的基础上,考虑银行同业投资回报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了银行系统在遭受随机冲击后的风险传染过程,并通过模拟仿真解释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互助担保过程中大量逆向选择的存在以及外部约束机制的缺失,造成集群企业不断蕴育风险,并产生风险传染效应。本文从"复杂网络"理论角度出发,基于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网络风险传染与流行病传播的特征相似性,选择SIRS模型构建风险传染模型,并分析各模型参数在风险传染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本文通过提取"天煜建设"案例数据设定模型参数,对SIRS模型进行动态仿真模拟,从降低有效传染率和提高风险阈值两个角度控制传染效应,对中小企业预防控制集群互助担保融资违约风险的传染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传染问题,采用SWN-SEIRS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研究发现:SWN-SEIRS模型可以有效描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传染路径与过程;网络规模扩大增加了信用风险传染的速度,增大了信用风险扩散范围;核心企业数量的上升虽然加快了信用风险传染的速度,但有效控制了信用风险扩散范围.这为供应链金融风险传染问题的研究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并为金融风险防范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金融市场间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金融市场极端风险溢出会影响一国金融稳定,因此需要关注金融市场极端风险传染机制.本文构建了MVMQ-CAViaR模型用以分析我国五个主要金融市场间极端风险的传染路径,借助Wald统计检验及分位数脉冲响应工具探究各市场间极端风险传染的存在性、方向性和动态影响过程.研究发现,1%VaR能较好地描述我国金融市场极端风险价值动态变化;模型参数和Wald检验结果表明,五个金融市场间存在单向风险传染,传染链条依次为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汇率市场及黄金市场,某一金融市场极端风险价值有助于其他金融市场未来极端风险的预测;分位数脉冲响应结果显示,新息冲击对本金融市场影响力度更大、持久性更强,对其他金融市场影响较小、持久性较低,且作用方向不同.综上,监管当局和金融投资者应密切关注金融市场间的极端风险传染,防范交叉风险传染带来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黄金市场风险传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国际黄金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伦敦黄金现货价格和我国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现货价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GARCH模型对国内外黄金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伦敦黄金市场对我国黄金市场存在单方向的均值溢出效应;从波动溢出效应来看,伦敦黄金市场对我国黄金市场的风险传染强于我国黄金市场对伦敦黄金市场的风险传染,存在着风险传染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