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开发性普惠金融建立在不同层次经济主体之间的产业链分工合作基础之上。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表明,人类每一次分工形式的变化,都带来了经济发展质的飞跃。分工促进经济增长、劳动分工促进规模农业发展以及金融影响劳动分工的思想能够成为开发性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将普惠金融纳入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的劳动分工范畴,在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建立新型集体化生产经营方式。为欠发达地区、欠发达产业特别是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持是开发性普惠金融的功能定位。开发性普惠金融的比较优势在于: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兴旺,从根本上改善城乡收入不平等状况,缓解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有助于金融机构实现风险控制与收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李涛  徐翔  孙硕 《金融研究》2016,430(4):1-16
近年来,普惠金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实现了更快的发展。普惠金融究竟对经济增长有何影响?这种影响是否随着各个经济体的经济社会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基于跨国截面数据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充分考虑了普惠金融内生性问题的结果显示:总体而言,普惠金融各项指标中,仅有投资资金来自银行的企业比率这一金融中介融资指标对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有着稳健且显著的负面影响,其它普惠金融指标并没有稳健且显著的影响。进一步考虑到各个经济体不同的经济社会状况,本文发现,在初始人均GDP水平更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更长、法治水平更高或中小企业规模更大的经济体中,个人在银行账户或储蓄卡、电子支付或银行账户购物以及借记卡等方面的使用率等个人金融服务方面的普惠金融指标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63个国家和地区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间的异质性,并对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普惠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能够改善收入分配,在“共同”和“富裕”两个维度均发挥积极作用,最终提高经济体的共同富裕程度。第二,普惠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间存在异质性,对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普惠金融发展在“共同”维度上对收入水平较高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更显著,在“富裕”维度上对收入水平较低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更显著。第三,有助于创业是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机制,且这一机制在收入水平较低和人力资本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作用更显著。因此,我国应持续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充分发挥普惠金融改善收入分配的作用,以期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詹新 《财会学习》2018,(21):182-18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居民产生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为了适应广大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互联网催生了普惠金融的诞生.本文首先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进行概述,分析了传统金融业和金融互联网存在的不同,重点阐述金融互联网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希望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度了2011—2018年中国省际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关联关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方法,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省际数字普惠金融空间关联呈现典型的网络结构,且在考察期内,空间关联联系逐步增加,网络稳定性逐渐提高.(2)中国省际数字普惠金融可划分为四个板块,北京、天津、山东等较强经济实力的省(市)组成"净受益板块",江苏、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的省份组成"双向溢出板块",湖北、湖南、河南等经济增长活跃的省份组成"经纪人板块"以及青海、新疆、西藏等经济发展落后的省(自治区)组成"净溢出板块".(3)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溢出效应存在梯度性,板块2和板块3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发动机,它将动能传给板块4,板块4再将动能传给板块1.(4)地理位置、城乡收入差距、人均GDP、城镇化率以及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可以解释63.4%的空间关联关系变动.  相似文献   

6.
在讨论农业产业化与普惠金融系统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分别构建农业产业化与普惠金融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湖南省为例分析2008-2017年农业产业化与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及其耦合关系的时序变化过程。结果发现:湖南省农业产业化与普惠金融的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两者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已由过渡阶段转变到了协调阶段。两者呈现农业产业化相对滞后与普惠金融相对滞后交替变化的情况,现阶段表现为农业产业化相对滞后。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普惠金融的协调发展,开发性普惠金融支持的重点应当是农业产业化,需要加快基于农业产业化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建设,强化金融素质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协调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普惠金融精准扶助弱势主体、大力消解金融排斥与有效纠正市场失衡的不同视角剖析了其缩小收入差距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江西省2012-2014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静态面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从金融服务"覆盖率、使用性、质量"三大维度测度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得出金融服务"覆盖率、使用性、质量"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最后依据结论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视角提出了推进江西省各县市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蓉 《南方金融》2023,(3):66-79
普惠金融致力于减少金融排斥,被赋予向弱势群体提供发展资源与机会、增加收入来源,进而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功能。本文首先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论述和“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思想,并参考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学说,探寻普惠金融调节收入分配的逻辑起点;其次,从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及第三次分配视角,分析普惠金融调节收入分配的具体机制;再次,从处理好公平和效率关系视角,论述影响普惠金融发挥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四个方面关键问题,即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包容性与排他性之辩、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之辩、利率上限与商业可持续之辩以及规模与合规之辩;最后,就进一步发挥普惠金融调节收入分配功能、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提出对策建议:一是继续完善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供给体系,覆盖各个方面的客户群体,减少金融排斥,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二是构建和谐有效的普惠金融需求体系,甄选有效的普惠金融服务对象,避免普惠金融资源的无效或低效配置;三是完善促进普惠金融可持续、规范发展的生态环境,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价格下行,坚持“持牌经营”原则,严格金融机构准入,落实普惠金融业务差异化监管。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在对国内外普惠金融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郑重地提出普惠金融概念的再界定这一重要问题,并定义:普惠金融是引领、规范与实现金融发展的,突出强调秉持金融的哲学人文发展理念、突出强调彰显金融为促进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而生、突出强调坚持金融为最广泛社会大众竭诚服务的一种共享的金融发展方式。回顾人类经济社会漫长发展历史与实践证明,货币、信用以及金融本来就是普惠的,只是在资本资本化条件下普惠金融被异化了,为了使其回归才重新提出普惠金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金融可获得性调查》2006-2019年银行业机构的数据,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经济体)进行国际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较快,且呈现可持续的稳步上升趋势.与国际情况比较,我国普惠金融的大部分指标高于发展中国家、金砖五国和全球平均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CECD国家以...  相似文献   

11.
为了考察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构建2011-2015年31个 省域的空间面板数据,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作为理论框架下,结合空间自回归模型(SAR)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在贡献方面,数字普 惠金融不仅存在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以及集聚效应,而且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但在地区间空间相关性及促进作用略有差异。在影响路径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不是简单的线性作用,而是呈现三次曲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can provide effective financial services to consumers and enterprises that are excluded from traditional finance, thereby improving the vitality and resilience of the economy. Using panel data from 285 Chinese cities from 2011 to 2020,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economic resilience. We also empirically test the direct effec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economic resilienc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mediating variables. The study shows that improving the level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economic resilience, which mainly stems from the deepening of the coverage breadth and use depth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and gradually increases over time. In the heterogeneity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e enhanced effec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economic resilience is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and in cities with larger economies in China. Further mechanism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better the financial market environment and business environment are, the stronger the role of digital inclusion finance in promoting economic resilience. In addition, the increase in innovative technology and the growth of the consumption level are two important mediating variables for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to actively contribute to economic resilience.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多元测算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获取我国31个地区2008-2014年“互联网+”、普惠金融和经济增长相关变量数据,借助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研究三类变量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和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相当,经济增长对“互联网+”的影响较大,而对普惠金融影响相对较小.微观上看,三者之间正向作用已经存在,普惠金融对城镇化率和贸易开放度驱动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互联网+”对普惠金融发展、城镇化率和贸易开放度驱动的经济增长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各经济主体加强基础性投入、注重精准化投入并做到长期坚持以促进三者协同发展.但从长期看,普惠金融对“互联网+”和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驱动的经济增长存在负面冲击,“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驱动的经济增长也具有微弱的负面冲击,因此,需要政府层面加强统一监管并积极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消除其中的摩擦因素.  相似文献   

14.
Existing studies focus more on the benefits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 promoting employment, raising people's income, and boosting consumption, but have relatively ignore the widespread existence of the digital divid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mong different groups in China and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it produces. This study first adds learning costs to the traditional population migra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confirming that the impac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the urban settlement intention of the migrants has an inverted U-shape, as the level of digital inclus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creases, the intentions of the migrants to settle down first rises and then falls. Empirical results support this finding.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economic dividends and learning cost associated with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underpins such an inverted-U relationship. Moreover, individual endow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learning cos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urban settlement intention is more obvious for rural migrants with relatively inferior endowment. Finally, we also find that education can mitigate this negative effect by reducing the related learning costs. This study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that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migrants, especially those with insufficient endowments face greater migration costs.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普惠金融是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有力举措。当前,普惠金融研究聚焦在银行业与居民收入,未将非银金融业与居民消费纳入考虑;此外,将普惠金融指标的波动性作为权重来构建普惠金融指数,也缺乏经济学含义。本文首次根据各省份五项金融业全口径普惠发展指标,基于经济的相关性设定指标权重,采用加权几何平均法构建省际普惠金融综合指数,从收入和消费双重视角实证研究普惠金融对居民生活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对各地区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以及边际消费倾向等均有正向刺激作用,且刺激作用的大小与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成正比,因而,普惠金融对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以及边际消费倾向等的刺激作用大于农村居民。鉴此,本文提出普惠金融的发展重心应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倾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依据2011—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模型,考量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改善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对共同富裕呈正向作用,同时具有区域异质性与结构异质性,呈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对共同富裕具有中介效应,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技术创新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共同富裕实现。  相似文献   

17.
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其发展受限于多重不利因素。金融排斥导致其“普惠性”与“盈利性”目标相悖是普惠金融发展受限的内在原因;监管错位构成了阻碍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阻碍;共享性征信体系尚未完成是普惠金融发展不足的环境壁垒,寻求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路径迫在眉睫。而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以及金融技术的不断革新为我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本文基于上述两个视角研究我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路径,从发挥政府引导与支持作用、引导互联网金融回归普惠之道、加大商业性金融机构普惠资源投入、依靠金融技术建设普惠金融发展服务机制四个角度探索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之道。  相似文献   

18.
普惠金融与创业:“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军  李俊成 《金融研究》2020,475(1):69-87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推进的关键时期,本文考察了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影响和作用。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创业具备显著的增进效应。考虑多种模型设定、不同自变量和因变量度量方式以及内生性问题讨论的稳健性检验均不改变本文的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普惠金融影响创业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普惠金融并没有通过缓解家庭资金约束来促进创业,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增进作用主要来源于对居民金融能力的提升。随后,本文实证检验了金融教育对普惠金融影响创业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随着金融教育的普及,普惠金融发展对创业的促进作用将加强。区分普惠金融不同维度可以发现,金融教育对普惠金融影响创业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提高金融服务使用度对创业的增进效应实现的。本文的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金融发展,实现金融广化更有助于居民创业精神的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