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张金艳 《浙江金融》2007,(9):59-59,26
经济法作为一种法律现象.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和经济理论、法律文化背景。尽管经济法律规范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古罗马法中垄断禁止性法律的出现.然而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则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近代社会.自然法学的逐渐衰退.导致相应的法律观念发生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根本性变化.法律应逐渐对个人自由进行限制而保证社会公正的经济法观念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法作为制度规范经济秩序的一种行为原则,有着自身适用的范围和独立的行为趋势,经济法作为法律行为的一种责任区分主体;有着自己的法律行为界定和原则,经济法的适用于社会行为普遍情况下的经济责任区分和经济引导共享,作为独立于宪法之外适用于普遍经济调节情况下的商业界限;在不同的行为约束下,经济引导框架下的社会经济形态约束其实是经济法适用体系下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法律准则框架。  相似文献   

3.
于婷 《金卡工程》2010,14(4):198-198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经济法产生的问题多有争论,由于学者们对经济法产生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导致对经济法产生的时间形成不同的观点。笔者在分析了各个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应该将经济法的产生理解为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分的形成。因此,经济法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的市场失灵时期。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责任特征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责任在形式上表现为由若干法律责任元素遵循行政责任在先、民事责任居中、刑事责任在后,市场主体责任在先、主管机关责任在后这一基本规律形成的链条,体现着经济法先规制市场失灵,再控制政府失灵这一事实逻辑和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轨迹.经济法责任链有长有短,链条中所包括的责任元素有多有少,这取决于经济违法行为给社会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与严重程度.在实质上,经济法责任链是经济违法行为外部性在法律责任上的体现,是社会责任本位对经济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经济法的价值目标--社会整体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5.
吴双 《金卡工程》2009,13(8):159-159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各法律部门之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相互渗透.票据法是民商法领域中较为特殊的一部法律,其以促进市场经济中资金的顺畅流通为立足点,蕴含了众多的经济法因素.本文试以此"他山之石"探寻经济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张国荣 《中国外资》2011,(15):26-27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中,对于经济法中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逐渐得到国内法学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而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经济法的制定与实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期,普遍实行"限禁型"的经济法模式,但是在长期的实际应用中,其潜在的弊端和矛盾逐渐暴露,"促进型"经济法正是在这种形势中出现。作为我国现行经济法体系的重要组成类型,其整体优越性较为突出,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是实现我国现代化法治进程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有效保护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措施是经济法,经济法的根本原则属于经济法学理论的主要问题,基本由经济公平和效益原则、经济法治和民主原则、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本位原则构成。  相似文献   

8.
由国家干预主义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原则,由可持续发展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经济法理念走过了一段不断完善之路.经济法的经济性决定了其推动经济发展的科学性,经济法的社会性决定了其对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实现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法的自觉性和强制性的结合体现了经济民主与经济集中的统一.经济法理念的实现途径是社会责任本位,而其实现的方法则是政府的规划和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9.
经济法是最年轻的一个“法种”,它的产生和形成是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法律、法学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内涵上看,经济法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实现经济政策目标的基本法律规范。因此,经济法应当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授权政府干预经济的规范,二是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规制的规范。换句语说,经济法是授权政府干预经济和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它是一个内容综合性、领域立体性和手段多元性的法律部门。经济法的宗旨和基本原则是在建构经济法体系、制定经济法规范时都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没有宗旨和基本原则的指导是不可能构建科学、完备、可行的经济法律规范体系。作为20世纪一种革命性思潮的代表而在法学领域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法律部门,学们对经济沙土宗旨的认识有多种多样,尚未有统一的认识,笔拟就此问题,略述浅见,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经济法产生较晚,对经济法原则的相关研究虽已有诸多成果,可问题仍然纷繁.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构成现状,认为经济法基本原则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缺失,进而提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为三个:社会本位原则;国家干预原则;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1.
张建萍 《中国外资》2011,(17):139-140
经济法是国家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而对一定经济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不断完善,在协调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战略的提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历史性的转变,同时对我国法律结构,尤其是能够体现国家干预的经济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构建科学的经济法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本身就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法,经济法的诞生是由社会整体利益的出现决定的。经济法是新型的法律制度,其方方面面都有社会整体利益的渗透。下面从立法内容入手,主要探索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特殊性及表现方式及措施,以发挥经济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罗艾 《金卡工程》2010,14(5):208-209
本文首先介绍了内外视角不同的研究角度,然后从内在视角入手阐述了社会法作为第三法域的出现对传统公私法划分的突破和经济法产生的法律基础,推导出经济法是具有社会法性质的新兴法律部门。接着用外在法学的研究方法,论述了人性中利己性和社会性的矛盾,指出法律正是为了平衡规范由此产生的对立合作的社会关系而产生的,其中经济法规范的是与经济有关的管理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培利 《金卡工程》2008,12(8):24-24
社会法与经济法同作为新兴的法律部门存在很多共性,两者都是法律社会化历史进程的产物,兼具公法属性与私法属性,是公私法融合的体现,两者都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追求社会公平和实质正义.但两者在调整对象、立法目的与宗旨、调整的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经济法侧重于从经济方面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社会法侧重于从社会福利方面对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维护.两者各有各的优势,将他们紧密结合,发挥其良性互动,使其作用互补,对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赵晨 《云南金融》2012,(4X):152-152
经济法的必要性需着眼于当下现实,立足于总结客观上对于经济法的迫切需要和经济法对此的独特供给。本文试图梳理经济法对于经济运行、社会利益、人性问题和适应全球化进程的必要性。从必要性的角度阐明经济法是特征鲜明、作用独特的法律学科,进而说明经济法治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6.
赵晨 《时代金融》2012,(12):152
经济法的必要性需着眼于当下现实,立足于总结客观上对于经济法的迫切需要和经济法对此的独特供给。本文试图梳理经济法对于经济运行、社会利益、人性问题和适应全球化进程的必要性。从必要性的角度阐明经济法是特征鲜明、作用独特的法律学科,进而说明经济法治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作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学的重要分支,由于我国经济法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争议,并且经济法调整的是经济领域,对经济建设有重大影响,因此对其责任特征进行系统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社会性、综合性、多样性、多重性和不对等性等五个方面对经济法责任的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与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我国经济法体系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马连强 《金卡工程》2010,14(5):166-166
法能否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有无可诉性,并且应当有相应的诉讼保证机制加以保证。而经济法作为调整经济领域社会关系的法律部门之一,出于传统诉讼理论和机制的限制,可诉性缺陷比较明显,有些学者指出:经济法作为现代法,与传统法律部门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在于不可诉规范较多。[1]正是因为这些缺陷抑制了经济法有效地发挥作用,抹杀了经济法的可诉讼性。笔者通过对经济法的实现模式及可诉性理论进行探析,来证实中国经济法的可诉性。  相似文献   

19.
洪叶 《金卡工程》2009,13(9):83-83
在经济法中,经济法主体是经济法律关系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经济法律关系的直接参与者,是经济法律关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本文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从一般的法律主体到特殊的经济法主体,有利于进一步厘清经济法主体.  相似文献   

20.
王景田 《金卡工程》2009,13(5):47-48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经济法的不可诉现象大量存在,认为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必然具有可诉性。本文分析了经济法可诉性缺陷的原因,并对经济法可诉性的实现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应该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并且在我国当前的法制环境下人民检察院是经济公益诉讼原告的唯一适格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