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中国鼓励资本外流政策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当前宏观经济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与失衡,我国趋向于鼓励资本流出并出台了一系列取消资本流出限制的政策。这符合我国开放资本项目的长远目标,但从相关理论和他国实践来看,却存在一定风险。我们的问题是:鼓励资本流出是否反而会导致更大的资本净流入,从而激化当前已有的不平衡?同时,在其他前提条件不成熟、一国采用固定汇率制度或较大刚性的浮动汇率制度情况下,鼓励资本流出带来的资本项目开放步伐的加快,是否是一种具有很大风险的政策搭配?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情况下该政策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当各国逐步降低或消除了国际贸易的政策壁垒、实现了贸易的国际一体化后,世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就成为市场提高自身效率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但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内部市场发展程度不同,从国家经济利益出发,开放资本项目采取了不同的路径。我国是在经济转型的同时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的,目前我国的资本项目开放遇到了汇率制度困境,需要考虑下一步资本项目开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主要先进国家的经验表明,通过国际投机资本预期这一渠道,资本项目管制能深刻影响浮动汇率运行。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中的资本项目安排问题,本文将先进国家经验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的看法是:在缓和汇率波动方面,资本项目管制意义不大,在增强货币政策效果和防范货币危机方面,资本项目管制有重要作用;鉴于货币危机威胁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过程中会持续存在,资本项目开放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阻碍不能低估;在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前,资本项目管制应该进一步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4.
任何汇率制度都只是实现经济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在各个时期选择的汇率制度应该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最有利的制度。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如果资本项目尚未开放,则理性的选择应该是固定汇率制度;如果资本项目已完全开放,则实行浮动汇率制是有效而保险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资本账户部分开放的国家,现阶段重新回到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钉住汇率制度可能成为一国金融危机的诱因.泰国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的过程表明,泰铢危机是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泰铢危机的根源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泰国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被迫放弃钉住汇率制度,走向浮动汇率制度的.  相似文献   

6.
汇率制度和资本跨国流动管理方式是开放经济国家面临的两个重要选择。汇率制度与资本跨国流动管理方式的不同搭配会对产出和物价水平的波动(政府利益)产生不同的影响。从政府损失最小化角度考虑,不管政府选择怎样的汇率制度,都应该让资本项目开放。  相似文献   

7.
汇率制度和资源共享本跨国流动管理方式是开放经济国家面临的两个重要选择.汇率制度与资本跨国流动管理方式的不同搭配会对产出和物价水平的波动(政府利益)产生不同的影响,从政府损失最小化考虑,不管政府选择怎样的汇率制度,都应该让资本项目开放.  相似文献   

8.
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勇 《海南金融》2003,(12):28-32
本介绍了开放经济背景下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依据,对东亚金融危机中的汇率制度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应建立资本项目开放背景下,综合考虑货币政策独立性、金融风险防范、国际货币合作等多重因素相结合的灵活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资本账户自由化过程中,印度选择的是资本项目渐进开放、汇率制度有限管理、独立货币政策的中间路线。本文回顾了印度资本项目开放的历程,着重考察在此过程中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演变特征,以及政策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最后结合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实际情况,得出几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外资最多的五大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墨西哥、韩国、泰国和以收西),除中国外,全都经历了金融危机。国内外有分析说,如果亚洲金融危机推迟两年爆发,很难说中国不会被卷进去。国内外学术界也把中国平安度过亚洲金融危机笼 归功于资本项目的全面管制。其实并非完全知。1996-1998年期间中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大滑坡程度仅次于泰国和韩国。此外,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也有的恢复了对资本项目的全面管制,但还是无法挽回资本流失的局面。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单纯靠资本项目的全面管制对一个经济已经国际化的国家来说能起多大作用?这就有必要对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的各种变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总结,以使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资本项目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成轼就在于中国从来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别国的模式,而是在不断地摸索之中发现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资本项目的开放是中国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在我国资本项目管制效果越来越弱的情况下,应当加快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配合我国业已进行的金融改革和企业改革,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进一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崔利敏 《时代金融》2013,(9):114-115
目前,如何选择汇率制度已经成为国际性的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中国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提出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运行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随后在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未来该怎么选择的基础之上,提出改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稳妥开放资本流出:为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创造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常项目收支状况逐步改善,显示目前人民币汇率正趋于均衡水平。而现行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非对称管理,有可能造成人民币汇率信号的失真。下一步应协调好资本账户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关系,重点应稳步拓宽资本流出渠道,进一步理顺外汇供求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是钉住美元汇率制,这种汇率制度曾使中国成功地渡过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为国际经济社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投资和贸易环境;并使中国的经济得以持续高速增长。但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步伐的加快,国际资金流动的飞速增长,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完成,现行汇率制度会越来越与外部经济环境不相适应,新的汇率制度将会应运而生。即汇率制度由钉住汇率制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转变。本文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如何由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向市场汇率转变所需的一些措施最终引导人民币汇率走向市场化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春 《新金融》2009,(1):36-39
本文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特点,指出了现行汇率制度存在的缺陷,说明在我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重新选择汇率制度的必然性,并对我国汇率制度选择路径进行了分析。指出从短期来看,"不可能三角理论"揭示了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是维持汇率的稳定;从中长期来看,资本项目开放是大势所趋,汇率目标区是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比较适合的汇率制度,也符合中国渐进式的发展改革道路;最后本文进一步从中心汇率和波动区间的确定、汇率干预等方面提出了实施汇率目标区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6.
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调整的不确定性增加,汇率变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资本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汇率与股票债券等其他金融产品价格之间也存在联动性。考察美元汇率与美国股市的变动轨迹,我们会发现这一点尤为明显。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但各种资金流动的渠道是存在的。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也会对国内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而这对于拥有这些金融资产的商业银行而言,也会产生相关的影响。商业银行十分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汇率与金融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将风险变成开拓市场业务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资本帐户的开放是金融全球化和中国金融开放的必然结果.但是,资本帐户的开放,无疑是显著增大因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有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本管制阻碍了这种风险,因此,对资本帐户的开放要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是金融改革一个难点及颇具争论的话题。2012年人民银行研究课题提出要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引起国内研究者广泛争议,争论围绕三个主题:当前是否应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开放、资本项目开放与利率汇率改革的次序、资本项目开放的路线图与时间表,本文对有关观点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9.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账户自由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对外开放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国外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账户自由化比较成功,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本账户自由化普遍没有成功,而且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我国资本账户自由化时,一定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特别是要考虑宏观经济背景、资本账户开放模式以及资本账户开放的汇率安排。  相似文献   

20.
从汇率制度角度透视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现象,目的在于为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开放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通过对“三元悖论”理论的解读和1998~2006年各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揭示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与汇率制度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即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存差的扩大,造成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过剩。基于上述研究,作者提出了如下相关建议:完善我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培育相对均衡汇率;深化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放资本市场;汇率制度改革要与其他政策改革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