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储蓄过剩时代的宏观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增长已从供给约束型转化为需求约束型,私人部门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导致的储蓄过剩成为其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储蓄过剩降低了货币的流动性,削弱了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使经济增长更加依赖财政赤字和进出口贸易,也使贸易政策和财政政策面临两难选择。为维持总量平衡,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具体而言,运用财政政策改善供给、增加消费;运用货币政策实现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解决货币超经济发行问题、物价问题及其他宏观经济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一是,深化改革是稳定货币、稳定经济的基础和保障。这几年,社会总需求增长持续过盛,在投资、工资、信贷、财政、物价上都有  相似文献   

3.
在理论界,人们倾向于认为工资的增长率应长期小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工资的投向来看,事实上工资收入除了用来消费更多地用来储蓄和直接投资。从工资的构成来看,过去许多的隐性收入都要转化为显性收入,由于这部分收入过去一直存在,不会引起真正的工资增长和消费等积累的比率变化。从供需总平衡的角度出发,如果要使工资增长率小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易造成需求不足而影响GDP的增长。故工资的增长率不应一成不变,而是应随宏观经济的形势发展而变化。事实上,工资的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的关系确定只是一种手段,而实现经济的长期平衡增长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三重协同转型,这奠定了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制度和技术基础。在面临高储蓄倾向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设计应该遵循凯恩斯主义的研究路线,从有效需求视角探寻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经济学解释,重视资本积累对长期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建立以投资需求为轴心的需求管理政策体系,通过增加国内投资需求实现高储蓄向高投资的有效转化,最终实现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5.
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超亿万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是我国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的表现,给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带来了结构平衡、储备成本、货币升值等一系列困扰,如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削减储备额将会给宏观经济运行带来高风险。要削减外汇储备额,可从控制增量和积极运用存量两方面同时着手,同时还应注意在操作中做到不遏制出口增长和抓住扩大进口时机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及存在问题,通过探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目标及其政策搭配,提出了世界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首要目标不应是经济高增长而是国际收支平衡,世界金融危机时期应实施低水平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内外均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2003~2004年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运行特点进行的分析与预测,提出以下主要观点:2003年宏观经济在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投资需求增长与消费需求增长不协调;货币信贷增速过快;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增长“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城乡发展矛盾突出,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2004年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将注重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通过有效的微调遏制局部过热,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经济增长的适度调整要保持平静心态,不放松对投资的宏观调控,继续抑制物价的过快增长,使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温和调整是2008年宏观经济增长的主基调,调整的主要原因在于出口增幅的回落及其导致的顺差减少,并带动企业效益增长的回落。不过,内需特别是投资需求增长仍然较为强劲,有力地支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在10%以上。对经济增长的适度调整要保持平静心态,要树立信心,稳定政策,不放松对投资的宏观调控,继续抑制物价的过快增长,使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2003~2004年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运行特点进行的分析与预测,提出以下主要观点:2003年宏观经济在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投资需求增长与消费需求增长不协调;货币信贷增速过快;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增长"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城乡发展矛盾突出,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2004年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将注重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通过有效的微调遏制局部过热,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M2/GDP指标近年来节节攀升引发了各界对我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的激烈讨论。本文在指出指标M2/GDP缺陷的基础上,采用△M2/△GDP指标,并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我国货币供给M2的增速与我国物价指数CPI涨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的货币供给与实体经济两者处于比较适度的平衡增长状态,并未出现明显的货币超发迹象;脉冲响应测试显示,近年来我国物价涨幅对货币供给的冲击呈现出敏感性逐年提高的现象,给通过货币供给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11.
出处:中国[海南]发展改革研究院《研究成果简报》(总第890期)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挑战,使"保增长"成为短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之一。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问题在于,未来几年的"保增长"应当与2008年"反危机"的投资导向有所不同,要在短期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为中长期的消费主导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际收支政策要实现两个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际收支政策要实现两个转变陈焕永转变之一:指导思想上,调控重心从外部平衡转向内部平衡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表明,在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并且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完全一体化的开放经济的情况下,其基础货币从而名义货币供应量(在均衡状态下)成为内生变量而外在于货...  相似文献   

13.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会影响到经济的各个领域,特别是金融领域,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影响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变化,如货币放松或紧缩,信贷结构调整等,而金融市场的变化,会影响资本市场,资金市场的变化,如股市价格、居民储蓄,企业资金需求、银行利率等都会受到影响这些部与商业银行经营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期关注   2006年财政政策走向   2003~2005年,投资膨胀、投资与消费结构性失衡造成宏观经济局部过热,经济增长波动性增强.在这期间,财政政策并没有采用“中性化”的取向,而是侧重结构调整,着重解决产业结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重大发展问题.我们认为,这将是2006年乃至“十一五”期间财政政策的主要着眼点,财政政策将继续实行稳健、松紧适度的政策规则.  相似文献   

15.
李福祥 《中国金融》1998,(4):6-7,17
人民币汇率的政策目标与趋势分析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福祥汇率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抑制通货膨胀,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人民币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宏观经济问题主要指短期问题,宏观调控以解决短期问题为主要使命,其基本特点表现为短期和微调.中国经济现在碰到的问题是“遇冷”,应对措施是逆对风向调节,即如何在篮子中选择恰当的工具去给经济加温.中国短期调控政策多年来始终没有消除的一大弊端就是“一刀切”的执行方式.中央政府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是看准问题和正确选择政策工具,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货币、汇率和产业等多种政策的组合效用.  相似文献   

17.
从反通缩政策效果角度看,面对通货紧缩加剧产能过剩,投资增长是推动宏观经济走出通缩并缓解产能过剩的重要因素,这时限制投资不利于宏观经济走出通货紧缩,也不能根治产能过剩。这次保增长与上世纪末反通缩政策实践和效果,对此提出可进行比较研究的案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张文斌 《新金融》1990,(5):42-43
我国目前正处于治理整顿、深化改革阶段,资金短缺与货币存量过多已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通过增加国民储蓄、构造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不失为解决资金短缺与货币存量过多的措施之一。对此,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9.
《福建金融》2008,(1):5-10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已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大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现状,探讨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提出强化货币政策与财税、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管理流动性,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实现储蓄、消费、投资以及三次产业结构等宏观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均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媒科技》2008,(11):30-34
在30年中国经济奇迹背后,有一个奇迹的高投资在支撑,而支撑高投资的则是一个奇迹的高储蓄。没有一个全球大国把净出口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我国也正在追求宏观经济内外平衡,出口作用将下降,由于消费短期不可能迅速增长,投资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