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健 《云南金融》2012,(9X):162-163
本文构建房地产市场与银行信贷市场传导机制,从理论上分析了银行信贷对房价上涨具有推动作用,房地产价格波动会通过银行反馈机制影响银行稳定。本文认为,货币供应量与房价波动的联动变化剧烈,房价波动、信贷波动是影响我国银行稳定的因素,银行反馈机制将会引起信贷收缩以及进一步的房价波动。  相似文献   

2.
王健 《时代金融》2012,(27):162-163
本文构建房地产市场与银行信贷市场传导机制,从理论上分析了银行信贷对房价上涨具有推动作用,房地产价格波动会通过银行反馈机制影响银行稳定。本文认为,货币供应量与房价波动的联动变化剧烈,房价波动、信贷波动是影响我国银行稳定的因素,银行反馈机制将会引起信贷收缩以及进一步的房价波动。  相似文献   

3.
信贷营销管理是当前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对石狮市辖内商业银行信贷营销情况个案分析,对当前基层银行信贷营销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从做大市场、理顺竞合、诚信营销、永续经营、培训激励等方面提出了防范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成绩卓越,笔者在对香港本地银行的信贷运作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比较厂境内外银行信贷运作的差异,提出了加强境内银行信贷管理的若干思考和建议,以期对认识与完善境内外银行的信贷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部门资金的大部分来自银行系统,本文探讨了银行信贷扩张对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影响。采用博弈论相关理论,分析了银行向房地产部门提供信贷的决策成因,再对我国房地产信贷与房地产价格上涨的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信贷扩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房地产价格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模型和实证结果均表明银行的信贷扩张是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并就此提出房价调控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风险防范是银行信贷管理的内在要求 ,它应涵盖信贷业务从办理到收回的整个过程。与信贷业务办理前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办理后的风险防范能力亟需进一步提高。隐性信贷退出就是银行在信贷业务办理后为避免信贷资产损失而采取的主动措施 ,它对提升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隐性信贷退出及其特点隐性信贷退出是指银行以隐蔽的方式主动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或成熟阶段实施的信贷退出 ,此时 ,企业的经营管理尚正常 ,但已经潜伏了一些危机 ,未来可能进入生命周期终点 ,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因而银行减少甚至全部收回…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银行工作的服务和监督问题的论述中,有的同志把信贷为生产服务,和信贷监督问题相提并论,把它看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银行信贷工作中的一对矛盾,“推动着信贷工作的不断发展”。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我们认为,为生产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银行信贷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方向;而信贷监督,则是实现银行信贷工作为生产服务的一种方法。推动信贷工作不断发展的主要矛盾,不是服务和监督的矛盾斗争,而是流动资金的分配、使用和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2-2013年我国上市银行的面板模型,构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调整模型和信贷行为影响模型,探讨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的周期性及其对信贷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具有显著的逆周期性特征;资本缓冲调整对银行信贷扩张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影响程度。根据这一研究结果,为了应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顺周期性,应进一步完善银行体系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充分发挥资本缓冲机制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梳理了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与银行信贷扩张关系的有关文献。利用计量模型,对2009~2019年间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12家上市银行,就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对银行信贷产生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银行信贷扩张主要影响因素是银行存款数、银行总资产收益水平和贷款利率,监管当局的最低资本要求未对信贷扩张产生很强的影响。最后,结合当前风险监管现状,为完善资本监管及银行风险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对银行信贷"资产保全"的概念与内涵的认识从根本上说,自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诞生之日起,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工作也就相伴而来,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资产保全工作也就成了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核心。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产保全工作必然是一个发展着的永恒的主题,信贷资产保全也必然是一个发展着的和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剖析这个概念的内涵,充分认识这个概念的本质特征,有利于信贷资产保全工作的开展,促进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产营运安全。对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资产保全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认识: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体制确立以前,我国银行对借款人具有强监督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结构、企业经营机制以及银行自身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主导的强监督方式的银企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银行对借款企业的监督作用大大弱化。监督弱化对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构成威胁。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银行对借款人监督,缓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提高银行信贷风险掌控能力,维护信贷资产安全。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信贷观点提出的新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应用经济计量方法,我们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动及其对银行资产组合的影响做出了量化分析.目的是为了探讨银行信贷渠道存在的实证证据.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至2002年期间,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独立的银行信贷渠道的存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科学、合理、准确地评价借款企业偿还能力是银行有效判断、规避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信贷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是银行确定风险程度的依据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针对银行信贷企业的信用特点,提出了一个银行信贷企业信用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一个基于ANP理论的银行信贷企业信用评价模型,为有效评价银行信贷企业信用等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下行使得银行前期的大规模信贷扩张和盲目发展造成的不良后果逐步暴露,信贷业务不良率大幅上升,对银行业绩造成重大影响,对银行的信贷经营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认识新常态中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促进今后信贷业务的发展。本文以实际银行信贷活动为根据,对当前形势下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以求对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为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改进贷款分类方法,加强银行信贷管理,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我国商业银行普遍推行了贷款风险分类(五级分类)管理。从基层银行实行贷款五级分类的运行情况看,尽管信贷人员基本掌握了风险分类的操作程序和划分标准等,但由于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影响了清分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6.
梁俊茹  范大路 《征信》2016,(12):64-70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银行的不同特征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影响,刻画在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中银行的微观信贷行为,找到货币政策传统机制中微观基础缺失的原因,说明我国银行信贷渠道的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分布效应,选取我国65家商业银行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运用GMM估计方法研究货币政策变化对贷款增长率和贷款供给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银行规模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最强烈,其次是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再次是不良贷款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银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选取我国16家上市银行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性经营的影响,为商业银行稳定性经营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而且可以提高银行的收益水平,从而达到稳定性经营的目的;同时,提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新常态的发展标准,为未来银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银行信贷过度集中的理论解释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银行业过度信贷集中问题突出,不仅降低了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大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而且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在客观上形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我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本文对银行信贷集中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并且提出了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征信体系、鼓励银行进行贷款模式的创新、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设立存款保险机构、加强对银行信贷集中的监控和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银行治理、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融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是目前困扰这些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对这一问题成因进行了诸多研究与分析.从我国银行治理结构特点的这一独特视角出发,结合信贷配给理论,对不同治理结构下银行信贷行为进行建模与比较分析发现,银行治理结构通过影响银行信贷选择行为,将会对信贷市场配给程度以及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银行业改革、市场化与信贷资源的配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鉴于我国资本市场弱法律风险和股权高度集中的基本特征,本文提出了一个分析我国银行信贷业务预期违约风险的基本框架。以此为基础,本文考察了我国的银行业改革以及市场化进程对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配置信贷资源时,会认真考虑贷款企业的历史财务绩效和代理成本。并且,银行业改革和地区市场化进程都成功促进了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行为的商业化。本文的研究为评价银行业改革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线索。一方面,银行在配置其信贷资源时不仅要进一步关注贷款企业的财务绩效;另一方面,也应当致力于促使银行在确立必要报酬率时进一步关注贷款企业的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