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金融制度由于“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要退出中国金融制度锁定,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  相似文献   

2.
张炜 《西南金融》2006,(1):58-59
金融制度的基本功用就是能为金融发展和深化提供有效的组织经济金融活动的途径和手段,使各种经济要素的经济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或使效率更高。文章提出我国金融制度创新总体表现出滞后性,具体体现在制度创新的封闭性,缺乏开放性与竞争性等方面,并分析了我国金融制度创新滞后性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改进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供需理论,对中国金融制度的需求、供给以及均衡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着重分析了政府及其代表“政治银行家”在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入世”之初,加快建立现代金融制度呼声日高。建立中国现代金融制度是一个渐进过程,这是由现阶段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金融既要稳定又要发展,只有进行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中国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昭示着对目前制度安排的变迁的强烈需求,而推动创新的正式制度的供给却显得明显滞后。本文通过对当前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需求与供给的具体分析,说明正式制度供给的主体——政府应适时创新,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基础上选择强制性制度安排路径,将非正规金融纳入正规金融,实现制度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贾宁 《海南金融》2003,(7):11-14
本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提出金融重组的实质是在影响制度安排的各种需求和供给因素的博弃下,金融——产权跨期交易的制度安排,并指出诱致性重组和强制性重组是金融重组的两种路径类型。在此基础上,本从中国金融重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角度,强调了政府在金融重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改革背景;从技术和规模两个方面分析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制度需求,从现有知识积累及其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现存制度安排、上层决策者的净收益三方面分析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制度供给;最后,分析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制度需求者和供给者。  相似文献   

8.
段银弟 《金融研究》2003,(11):89-94
本文运用西方制度经济学的“成本—效益”理论,分析了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利益主体及其效用函数,揭示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轨迹是政府效用函数与政治银行家的个人效用函数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导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金融资本供给与实业资本需求存在的不兼容导致的间接融资方式中出现的资本供给“剪刀差”现象,金融制度创新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背景出发,对如何进行金融制度创新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能够综合反映制度变迁的制度变量,证明国家制度变迁对一国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会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当制度供给与金融资产结构和经济增长对制度的需求达到均衡时,国家制度安排会优化金融资产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否则便会出现规模与效率的“反比”现象,从而回答了我国金融资产规模与效率之间为什么出现悖论的问题。我国应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金融体系多元化,对内开放,满足我国经济对多层次、多样化金融的需求,完善金融市场准入制度,优化市场参与主体结构,促进股票市场和银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变迁、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制度变迁、金融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从实证上通过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能够综合反映制度变迁的制度变量,验证了国家制度变迁对一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会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当制度供给与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对制度的需求达到均衡时,国家制度安排会优化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否则便会出现规模与效率的“反比”现象,从而回答了转型国家规模与效率的悖论问题,进而给出了我国金融结构升级的选择路径及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融制度非均衡与国家经济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加快,金融危机着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制度供给不足或需求不足产生的金融制度非均衡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国的金融现状,应从国家和金融微观主体两方面推动金融制度创新,加大金融制度供给,增加金融制度的有效需求,维持金融制度均衡,以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3.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中的制度需求与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是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内生要求,反应了市场金融、集约金融和效益金融对计划金融、粗放金融和亏损金融的替代趋势,客观上与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及提高金融竞争力相适应,本文选取西北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退出的案例,发现调整是进步性调整而非消极性调整。针对金融市场结构性的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失衡所导致的问题,需要实施制度供给创新,提高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金融制度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新定义金融制度和金融制度变迁的基础上,总结金融制度变迁的一般逻辑规律,得出我国现阶段金融制度变革滞后于经济制度变革一个阶段的结论,并提出选择激进方式确立前知识经济金融制度是其解决之道。确立知识经济金融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加快经济转型、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外部环境三个大层面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现实约束及障碍破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在已有理论基础上,以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为主线,对中国农地金融制度构建中的现实约束及障碍破解进行论述。文章从法律制度建设、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农地价格评估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农地金融制度进行了初步方案构想。最后,提出我国农地金融组织体系“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金融发展的制度视角,建立起国有金融制度与金融快速发展的内在联系,并在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视野里解释了国有金融制度生成的根源。由于纵向社会结构和人格化交易习俗,国家角色对中国的金融发展至关重要,金融改革不应建立在国家退出的逻辑上,中国金融发展的现实也不可能实现国家从金融领域的退出,问题是如何实现国家作用与市场作用的互补。  相似文献   

17.
徐慧娟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1):57-60,63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金融产品的消费者在与金融机构的合同关系中往往处于劣势,因此“为消费者提供适当的保护,促进公众对金融制度的了解,维护公众对金融制度的信心”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的一项重要的监管目标。英国采用的金融巡视员制度是实现该项监管目标的重要制度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英国金融巡视员服务公司(FOS)的成立背景、职责和运作以及争议处理程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现状提出了在金融制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中适当地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并维持消费者对我国金融制度的信心。从而保证我国金融市场长期稳健地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利用1994-2003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企业集团超额价值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而采用市场制度发展假说和市场竞争强度假说解释超额价值下滑的趋势,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这两种假说的有效性。市场制度发展通常被认为是集团收益减少的主要原因,然而本文发现市场竞争加剧可以更好地解释中国企业集团超额价值的下滑趋势。最后,本文从中国经济改革特征、企业集团形成和内部集团交易效率等方面探讨了市场竞争作用强于市场制度的原因。本文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为老年人口提供全面的、可行的、保障基本生活的养老保障制度是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目标的必经之路。利用制度分析方法,认为在养老保障建设方面,我国存在严重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并且现行的“三支柱养老金制度”运行效率低下,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引入“五支柱养老金制度”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认为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能解决我国养老保障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从制度层面来分析“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本着制度内生于经济生产关系中,并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及利益分配格局的形成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的制度经济学思想,认为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带来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形成“三农”问题的本质性根源,而使农民回复到小农经济的生存状态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我国几十年来的偏向城市的财税体制使得农村成为了过度“输血”.而金融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残缺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缺少了强有力的外围支撑,从而得出我国“三农”问题是根源于缺乏社会公平和经济理性的制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