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收购方的视角,以2008~2010年在并购过程中采用股份支付方式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在股份支付并购中的盈余管理机会主义行为以及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收购方在并购前半年存在显著正向应计盈余管理机会主义行为;在并购当期存在显著正向真实盈余管理机会主义行为;并购后一年公司业绩的下降程度受到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交替影响;股份支付并购是促使公司管理层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并且对并购后一年绩效显著下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  相似文献   

2.
并购活动作为公司规模扩张、产业整合及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越来越频发。并购中介服务活动也越来越活跃。券商机构作为提供并购中介服务的投资顾问,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涉及并购中介服务行为,并购投资顾问聘任与相关券商分析师跟踪间的互动研究更为缺乏。本文首次基于分析师跟踪价值视角,研究了公司并购投资顾问聘任与分析师跟踪行为间的互动,发现公司会倾向于聘任前期对其进行分析师跟踪的券商作为并购投资顾问,且在并购公告日后,聘任为投资顾问的相关券商也会通过分析师重启跟踪行为为相关公司提供一定的外部治理约束。与此同时,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环境不确定性及明星分析师参与跟踪行为下两者互动关系更为明显。这种互动关系的发现为分析师跟踪价值、并购中介服务特点认知及分析师与公司并购行为间的互动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建议的提出也为上市公司、券商、分析师及监管层等多方行为及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化影响经济活动,是近年公司财务研究的热点。文化差异既可能增加并购的整合成本,也可能带来并购双方之间的学习效应。因此本文以2004-2015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并购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主并公司与目标公司所在地的方言差异测度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考察文化对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公司所在地的方言差异越大,并购公告的市场反应越好,在考虑了方言树度量误差、采用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以及其他可能解释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研究发现支持了方言差异的"学习效应"假说;第二,当主并公司为国有上市公司、并购为关联并购、并购发生在同一省份内时,方言差异带来的学习效应将被削弱;第三,方言差异越大,并购的长期绩效越好,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了学习效应假说。本文的研究结论,以中国数据丰富发展了"文化与公司财务"研究,也从文化视角为考察并购绩效问题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究了不同产权性质下管理层权力对薪酬利益驱动所带来的大规模并购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中央国有上市企业和聘请职业经理人担任高管的民营上市公司中,管理层权力解释了公司间薪酬水平变动、并购后市场业绩的明显差异。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在并购活动中其高管薪酬的变动受到高管权力的影响甚微,企业规模起到了决定性因素,而控股股东或家族成员直接担任高管的民营公司在发生并购时其管理层薪酬的变动与并购交易的规模、并购的复杂程度和CEO努力程度更加相关,相对而言薪酬安排更具有契约有效性。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管理层权力和公司并购的理论内涵,并为管理层权力影响下的并购行为提供了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发生的167起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从并购前后公司投资机会、投资支出和财务政策变化三个角度研究并购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得出相关并购公司的投资机会比非相关并购公司要高,并购显著增加了公司的投资机会,并购对公司投资支出和财务政策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2007—2019年A股并购重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微利、CEO权力对并购评估质量的影响,并考虑产权性质、评估公司声誉及市场化水平异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微利会降低并购评估质量;随着CEO权力的增加,微利上市公司的并购评估质量不断下降;与国有企业相比,CEO权力对微利上市公司并购评估质量的负面影响仅在非国有企业中显著;聘用高声誉资产评估公司能够减轻CEO权力对微利上市公司并购评估质量的负面影响;与低市场化水平相比,高市场化水平能够规范CEO行为,降低CEO权力对微利上市公司并购评估质量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5-2017年A股上市公司发起的并购事件为样本,基于纸质媒体和互联网媒体报道数据,研究上市公司在并购期间的策略性媒体披露行为及其市场效应。结果表明:在公司并购过程中,选择股票支付的公司相较于选择现金等其他支付方式的公司,其媒体关注度和正面报道比例在确定交易股价的基准期内比其他时期显著提高,公司存在着明显的媒体披露管理行为;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媒体披露管理倾向存在着显著差异,高新技术公司的倾向更加突出;虽然媒体披露管理在短期内有利于提升公司股价,进而使得公司获得更大的并购收益,但是长期来看股价将出现反转并逐步回归到公司的基本价值。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在并购期间进行媒体披露管理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并购收益,但这种行为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有损投资者利益和公司声誉,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利益和长远发展。为此,有必要建立证券市场监管部门与新闻传媒主管部门的协调机制,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规则,加强对上市公司策略性媒体披露行为的监督管理,遏制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利用媒体披露操纵股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出发,以2002~200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心理因素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并检验了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对它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现有的公司治理机制并不能对这种非效率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中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也对如何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企业并购长期市场绩效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是目前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以中国上市公司1998~2004年发生并购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并购公司在并购后三年的市场绩效,结果表明:并购后三年内并购公司的市场绩效都小于对照组的市场绩效;虽然管理者有高估自己能力的可能,但是对绩效推断假说的检验表明,无法用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解释价值型公司和成长型公司在并购后长期市场绩效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庞家任  周桦  王玮 《金融研究》2018,452(2):153-171
本文基于2011-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联手私募投资机构成立并购基金的数据,研究上市公司成立并购基金的影响因素、市场反应及后续投资。我们发现:公司特征显著影响成立并购基金的可能性;资本市场对设立并购基金的平均反应短期显著为正,但长期显著为负;投资者对并购基金的后续投资持正面态度,但大部分并购基金并没有后续投资。我们从并购基金的结构和运营机制以及发起人(上市公司和私募)动机等角度对这些发现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上市公司投机性重组行为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我们对中国证券市场诞生以来的所有收购兼并行为的研究,本文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表现出鲜明的投机性特点,而形成这一特点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中国上市公司独有的股权分裂结构。投机性重组是中国特殊股权结构下并购重组的重要特征并购重组作为公司最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历来是金融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成熟市场中对并购重组的动机、并购重组中政府的作用、并购重组的成本分析以及并购重组的支付方式都有规范的理论解释。但是,在以股权分裂为主要市场特征的中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却表现出极强的投机色彩。在较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兼并重…  相似文献   

12.
全流通格局开启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多元化的时代。在国内研究中,鲜有基于股权分置改革来研究市场时机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外部融资加权平均市账比作为市场时机的代理变量,通过建立T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发现在股票市场全流通的背景下,市场时机对上市公司并购融资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持续性很短,大约为3年。同时检验结果表明,市场时机、盈利能力对公司债务杠杆的影响在长期内会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13.
高溢价并购一定会加剧公司股价崩盘的风险吗? 2018年A股商誉"爆雷"又如何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本文选取2007—2017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基于非平衡面板数据和混合OLS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并购溢价和由此产生的商誉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以及公司业绩、大股东持股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商誉、商誉减值和并购溢价均会对股价崩盘风险产生正向影响,但是高并购溢价不会加剧商誉对股价崩盘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并购后收购方公司业绩下滑和股权结构过度分散,是商誉加剧股价崩盘风险的两个传导机制;在监管较为严格的国有上市公司中,商誉和并购溢价对股价崩盘风险并没有显著影响。基于并购溢价和商誉非完全对等的逻辑,本文拓展了有关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经济后果的研究成果,对提高并购绩效和企业价值、防范股价崩盘风险以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国内有关语言与公司行为的研究尚比较缺乏。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事件,实证检验了收购方管理层与目标方所在地之间语言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收购方管理层与目标方所在地的语言距离与并购绩效显著负相关,且主要是通过"文化效应"而非"交流效应"在发挥作用。此外,本文还发现语言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会因个体特征、并购类型、产权性质以及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研究提供了从语言角度研究公司管理层参与并购活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邓茹 《会计师》2014,(4X):31-33
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理论的视角,本文以2012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系统的研究股权融资偏好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及融资规模对公司的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会计师》2014,(8)
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理论的视角,本文以2012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系统的研究股权融资偏好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及融资规模对公司的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朱孟楠  徐云娇 《金融研究》2022,510(12):36-54
本文基于2001—2019年上市公司年报中关于外汇衍生品的使用信息,研究发现,使用外汇衍生品的上市公司相比未使用的公司发起并购的概率更低,但并购的市场和经营绩效有所提高。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通常以企业自有资金进行现金支付,外汇衍生品的使用大幅降低了公司出于预防性动机而持有的现金,从而降低了公司发起并购的概率。此外,进行汇率风险对冲可避免公司因持有大量自由现金流而发生的过度投资行为,从而提高了公司的投资效率。总体而言,使用外汇衍生品进行汇率风险对冲可使上市公司更注重并购质量而非并购数量,从而实现“少而精”的投资策略。本文研究对进一步厘清企业使用外汇衍生品的相关影响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国外已有许多关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研究,其基本结论是认为发达国家的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没有提供各经营部门的详细数据,目前国内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研究还极少。本文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行为中收购公司的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对其海外并购绩效的影响,主要考察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的现金流入、流出对收购公司绩效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自创业板成立之初,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就层出不穷,且近些年来有越演越烈之势。本文用事件研究法,以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至2013年6月发生的并购行为为样本,研究分析了其行业总体样本的绩效以及不同并购类型的绩效。结果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在短期内获得显著为正的绩效,增加了股东价值。本文还总结了不同类型并购对于股价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结构洞理论,实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网络的结构洞特征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公司在董事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有助于公司更加迅速地获取并购信息与并购机会,公司拥有结构洞的丰富程度与并购活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中介组织发育越落后的地区,公司结构洞位置对并购行为的促进作用越明显。本文还进一步对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结构洞位置作用的差异进行了检验,发现由于独立董事享有弱联结优势,独立董事的结构洞位置对并购的促进作用要强于非独立董事。本文的研究发现丰富了公司并购和社会网络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