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在全球经济失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失衡状况越加显著。理论分析扣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金融结构失衡对国际收支失衡有着深刻影响。因此,通过优化金融结构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是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贸易根源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外贸失衡的现状及其贸易根源,指出了外贸失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并提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是很难长期持续的。由于中美两国国际收支结构存在较强的互补性,美国国际收支结构的调整对目前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提出了严峻挑战。金融市场的金融资源结构及流向的不合理是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失衡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应该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积极主动地调整目前失衡的国际收支结构以应对美国国际收支结构调整可能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夏斌 《中国外汇》2007,(1):13-13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首先是国内经济运行不平衡的外在反映,然而,双顺差也是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更广的背景来看,中国顺差的大规模增加与全球经济失衡有关。全球失衡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分为哪几极?这一格局对国际收支平衡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特约相关领域的三位专家学者分别对上述问题展开剖析。  相似文献   

5.
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和时代潮流,金融全球化将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削弱发展中国家金融管理当局的宏观调控能力,影响其国际收支均衡,对发展中国家的 生严重威胁。发展中国在加入金融全球的进程中,必须强化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以有效地维护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6.
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济 《中国外汇》2007,(12):12-13
双顺差格局继续,五大特点彰显2007年,在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流动性过剩并存的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2007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3326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收支呈现出五大特点。特点之一:国际收支顺差增幅较大。  相似文献   

7.
新视角: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风险与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中国外汇》2006,(8):12-15
近年来,关于全球经济和国际收支失衡的讨论一直是国内外各界关注的热点。作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最大变数的国际收支失衡是如何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失衡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怎样的风险?如何解决全球性失衡?在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等主办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亚洲和欧洲的观点”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中外学者纷纷从各自角度出发,对上述问题展开了分析和讨论。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全球国际收支失衡这一问题,《中国外汇》特摘编研讨会主要观点,并在第一时间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些观点做出富有针对性的点评。[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曾珠 《新金融》2007,(11):25-28
本文首先对中国目前的国际收支顺差状况进行了分析,接着讨论了中外国际收支理论的现代进展,然后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收支平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最后,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9.
对国际收支平衡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大背景下,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顺差型失衡,金融账户连续十几年的巨额顺差是造成这种失衡的最主要原因.本文认为我国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最佳选择应是在减少货物贸易顺差的同时,特别应注重加强多渠道的对外有效投资.  相似文献   

10.
全球经济失衡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特定背景中形成的,各种因素的变化将推动这一格局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持续动态调整,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将因此而发生深刻变化,必须高度重视全球经济失衡对本国经济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就我国而言,国际收支双顺差矛盾持续,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突出问题,也是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1.
财政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组织者和保障资金的重要提供者,在社会保障中起有着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必要性,并从社会保障预算、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三个方面对我国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法律完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Ahead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imbalances built up across advanced economies as credit grew and was increasingly funded in wholesale financial market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empirically three potential drivers of the build-up of these financial imbalances: rising global imbalances (capital flows); loose monetary policy; and inadequate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We perform panel data regressions for OECD countries from 1999 to 2007 to explor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se factors. We find that differences in the build-up of wholesale-funded credit were driven by the strength of capital inflows. Moreover, we document an interaction effect, whereby the effect of inflows on the build-up was amplified where the supervisory and regulatory environment was relatively weak. In contrast, differences in monetary policy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differences across countries in the build-up of these financial imbalances ahead of the crisis.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uch-debated global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of the past decade and the U.S. financial collapse. It argues that the connection is an intimate one, although nothing so simple as cause and effect. Instead, the imbalances were a primary symptom of forces that led directly to the financial crash. The paper goes on to examine lessons for reform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A major lesson is the need to take a systemic view of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 a view that analyzes the global economy much as one would analyze an integrated domestic economy.  相似文献   

14.
沈军 《济南金融》2009,(3):11-14
全球经济失衡的结构性原因在相当程度上是金融体系效率的国别差别,美国次贷危机充分表明提高一国金融体系效率是抵御危机的根本途径。本文在阐释金融体系效率的基础上,对影响金融体系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提高中国金融体系效率的八大途径,文章最后给出了深化金融体系效率研究的可能性方向。值得指出的是,本文在理论上为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lecture I document the proliferation of gross international asset and liability positions and discuss some consequences for individual countries’ external adjustment processes and for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In light of the rapid growth of gross global financial flows and the serious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m, one might wonder about the continuing relevance of the net financial flow measured by the current account balance. I argue that global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remain an essential target for policy scrutiny, for financial as well as macroeconomic reasons. Nonetheless, it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for policymakers to monitor as well the rapidly evolving structure of global gross assets and liabilities.  相似文献   

16.
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使转移支付制度成为实现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匹配的基本手段,以弥补政府间纵向财政失衡和横向财政失衡。但目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因体制的诱致性变迁、设计理念缺陷、事权与支出责任分离等原因,存在效能不彰、运行效率漏损、结构不合理、规范性水平低、程序规制失范等问题。在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下,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和国家治理作用,对转移支付从审计内容、审计导向、资金流向等方面提升审计层次,把问效、问绩、问责贯穿转移支付审计过程始终,关注转移支付资金的安全性、效率性、经济性,实现政府支出责任随事权转移、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优化转移支付,完善政府治理。  相似文献   

17.
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在金融、经济、制度高度发达的中心国家,是由世界经济体系的薄弱环节断裂导致的,是对制度模式、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种调整.金融层面的原因在于次贷危机,金融创新过度,金融衍生产品泛滥,美国金融体系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金融监管不力、缺失.从经济层面分析,美国国内经济失衡是危机爆发的基础原因,全球经济失衡是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金融危机是市场经济周期运行的必然结果.制度层面的原因主要包括过度干预经济,美国模式的技术缺陷和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央行数字货币专利申请信息和相关专家公开论述,系统分析了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演变、双层投放体系及其对金融体系、政策调控的潜在影响。研究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在中心化、双层投放体系设计下,定位于现金替代,对商业银行存款挤出及货币乘数影响较小。央行数字货币在保护用户隐私、提高监管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和简化跨境支付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对现有第三方支付业务产生替代效应。央行数字货币也会影响以支付为重要入口的金融科技业务和数字金融解决方案输出业务的发展,但若数字货币支付交易数据能够在保证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向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开放数据分析接口,则有利于打破数据孤岛,推动金融科技业务和金融数字化转型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次贷危机至今,全球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始终着眼于防范传统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却忽视了新兴的全球稳定币及其所引发的支付方式变革。全球稳定币诱发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不仅包括因为替代法币支付功能从而加剧金融功能的脆弱性,还包括加深金融结构集中度与金融网络复杂性。同时,全球稳定币给既有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造成监管信息滞后、监测制度缺位、货币政策失灵以及监管机制碎片化等诸多监管挑战。因此,重塑功能监管的监管理念,创新Regtech监管手段,革新传统监管政策,并推进合作主义规制,是当前金融监管层有效防范全球稳定币系统性风险的必要举措。我国也应积极参与构建全球稳定币的监管机制,制定或完善国内的相关监管政策,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起源于货币虚拟化而引起的国际货币与非国际货币的区分。这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大行国际货币发行的权利、而很少承担其应有的责任提供了条件,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质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长时间的失衡将加剧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严重威胁着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从国际货币体系本身,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角度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