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由于廉价的劳动力在“世界加工工厂”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第二大贸易出口国来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也日渐凸显,中国制造业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单纯依靠劳动力获取利润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是没有优势的.进行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必由之路.中国制造业只有以品牌求生存、以技术求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制造强国  相似文献   

2.
依据1990-2014年劳动力供给数量、质量、成本及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数据,构建 VAR 模型,考量劳动力供给变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不利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上升有利于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但其作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利于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这与成本上升倒逼低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等相关.鉴此,既要通过全面放开计生政策甚至鼓励生育以缓解劳动力供给数量快速下降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带来的负向冲击;又要基于市场导向,培养产业所需的各层各类人才;同时合理运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倒逼机制促进低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制造业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的排名大幅度上升,我国制造业总量在国际上排名为第4位,占全球制造业总量的6.3%,然而中国的研发投入仅占全球制造业投入的0.31%,甚至低与印度.从国际分工来看,发达国家是以研发和服务业为主,中国是以制造业为主,中国虽然已经成为所谓"世界工厂".但由于研发能力太低,所以,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必然处在末端,生产的附加值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由于我国企业很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靠劳动力成本低为优势的,生产的产品档次不高.基本上就是依靠采样、来料加工、产品设计,关键原材料和设备大多数依靠进口,这是目前大多数中国制造业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一、罢工与加薪潮背后的根本原因近期全国多个省市相继爆发大规模的罢工潮以及加薪潮,这对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长期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城乡分割的制度,实际上是在压低制造业工人的报酬,反映在中国宏观经济上,就是劳动生产率持续上涨,但是工资上涨幅度并没有  相似文献   

5.
石磊 《国际金融》2010,(3):34-36
一、"用工荒"将降低短期内人民币升值重启的可能性近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特别是"用工荒"引发市场的关注,东南沿海的"用工荒"是否反映出中国出口制造业开工量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民工薪水的上升是否预示着中国即将迎来螺旋式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6.
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中国货币政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特别是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更加充分、迅捷,跨国公司出于比较经济优势和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需求,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向了新兴市场国家,而把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留在了本国。这促成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欧美市场的贸易顺差。在这种国际生产力布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和以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的方式,使得中国处于制造业的终端,承担了许多亚洲国家的转移顺差。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制造业究竟实力如何一直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外两方面因素入手,分析了当前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不仅指出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和市场集中度等方面所处的明显劣势;还特别强调了我国物流业发展滞后以及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等问题;主张消除外部因素制约是中国制造业壮大的更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在“高通货膨胀+资产市场崩盘+经常项目收支逆差”为标志的经济危机风潮;中击下.越南这个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充裕且识字率高.政治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国际商界昔日宠儿.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中。过去.很多人曾预言.越南在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将成为中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是未来的“中国杀手”.而今,面对危机中的越南,人们忘却了这个预言.转而思考如何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市场上,"大国"和"小国"的贸易行为有根本差别.从"大国"和"小国"的贸易模型入手,以我国小麦贸易为例,利用格兰泽尔因果关系模型对中国小麦进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进行分析,结论表明中国小麦进口是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变动的原因,中国是国际小麦市场的"大国"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制造业部门单位劳动力成本指数(UnitLaborCost,ULC)测算的一国实际有效汇率(REER-ULC)经常被用来衡量该国的国际竞争力状况。鉴于此,本文首先测算了1980 ̄2002年期间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指数,然后采用该指数测算了同时期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该时期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历史变迁与冲击来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市场规模为中介变量,探讨过去十几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深化对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传导途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嵌入"型路径假设下的生产成本变量没有通过中介效应检验。管理成本、市场规模和交易成本是垂直专业化分工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中介变量。说明当下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深化并非以"技术嵌入"模式通过降低生产成本的路径提升制造业效率,而是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扩大制造业市场规模的路径提升制造业效率。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不但直接扩大了制造业的市场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和文化嵌入"路径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了"内部润滑",节约了管理成本;通过"社会制度嵌入"路径促进了市场化进程,实现了"外部润滑",节约了交易成本,整体提升了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以及由于低出生率所导致的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化,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削弱,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严重削弱了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一时期,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跨国巨头的产业转移和本土制造企业不断萎缩的双重困境,以往只有在发达国家才会出现的"产业空心化"趋势在我国不断凸显。与此同时,以智能化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升级又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而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创新则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从水产养殖产品到牙膏,从汽车轮胎到玩具,从手机到食品、药品3月份以来,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引发了连锁的"信任危机",波及到美国、欧盟和亚洲的一些国家。虽然这次"信任危机"之中不乏贸易保护主义的气息,但对中国制造业而言,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大自主创新,促使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4.
<正>大型核电设施迈出国门、中国造"动车组"欧洲开跑、国产大飞机C919组装下线……近日来,国人被"中国制造"的捷报连连刷屏。"中国制造"开始在国际制造业市场刮起一阵"高大上"的"中国风"。然而,对中国制造业充满希冀的同时,今年初频频见于报端的"中国制造业将面临倒闭潮"的论调余音尚存。作为一个处  相似文献   

15.
1961—1979年,韩国政府严格控制了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并且拥有强大的制造业部门。韩国制造业企业偏好汇率低估政策,而政府对金融和劳动力市场的控制增强了制造业企业对汇率低估政策的支持。因此在这一时期,韩国成功地实施了韩元汇率低估政策。  相似文献   

16.
1961—1979年,韩国政府严格控制了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并且拥有强大的制造业部门。韩国制造业企业偏好汇率低估政策,而政府对金融和劳动力市场的控制增强了制造业企业对汇率低估政策的支持。因此在这一时期,韩国成功地实施了韩元汇率低估政策。  相似文献   

17.
轮胎制造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我国在劳动力成本、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轮胎制造国和消费大国。然而近年来轮胎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对华反倾销案的频频发生,以及世界各大轮胎公司纷纷投资中国,使中国的轮胎制造企业正面临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盈利水平下降,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日趋加大。  相似文献   

18.
宋立秋 《中国外资》2013,(22):230-23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问题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导致高校人才与劳动力市场不对接,不仅浪费了人才,而且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促使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吻合。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经济到了转型的关键时刻,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原有的三大红利已经耗尽,经济结构必然经历紧缩周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高速增长期,幸运的是,当一个红利消失后,必然伴随着另一重红利的诞生。农村包产到户、生产效率的红利逐渐消失后,农民进城成为庞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大军,低端制造业由此起步。中国国内的低端内需逐渐饱和后,随着国际市场的打开,中国融入全球贸易链,成为世界车间。失衡的结构不可能不动,当世界经济因次贷危机陷入崩溃,出口、劳动力、货币红利同时消失。这是一个巨  相似文献   

20.
船舶制造及其配套产业是我国制造业重要的支柱产业。中国船舶制造业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国际市场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船舶制造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